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为何采用增程式,还有何挑战,理想汽车值得被看好吗?


如果不出意外,理想汽车将于今年11月起向客户交付新车。

目前,从CEO李想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的信息来看,北京上海的用户已于本月开始试驾体验理想ONE了。

尽管有媒体报道目前在常州自建的工厂并未竣工,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前途充满理想,他们对媒体表示量产工作正按计划进行中。

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美好。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新造车企业,比起蔚来等新势力在整体推进节奏上要慢一些。而较之先一批次的一些造车新势力也有许多不同,比如它坚持自建工厂、不寻求代工,并通过收购力帆汽车获得造车资质;再比如其首款推出的新车采取了增程式的新能源技术路径。

作为后来者,眼见了别人的高光和艰难,它或许能从中吸取教训。不过,考验新造车企业能力和决定其未来的,一直是能否按计划交付新车。如今,也要走到这个节点了,它是否能顺利跨过别人迈不过的槛,实现呢?


这,是个问起来容易,答起来难的题。

01

你得先了解理想汽车为何选择增程式。

其实,不管新造车势力把他们的梦想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只要他们仍然要造车,那么短时间就摆脱不了要主要通过卖车来实现盈利的车企传统商业逻辑。所以,有人愿意为其产品买单才是关键。

有过三次创业经历的李想,并不是一个汽车门外汉,而且他似乎表现出了很强的产品经理特质——基于用户需求,充分考虑产品体验,有情怀等。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他会分享研发团队就网友反馈的意见对进行及时改进。

比如,官网对的产品卖点提炼展示,在用词和描述上都极尽简洁,但很能吸引人的注意。


……

而最能体现创始人产品经理特质的,应是其选择少有车企采用的增程式新能源技术路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可见的预期来看,推广基于纯电技术路径的新能源车,肯定会被充电设施的便利性所左右,而解决充电设施的便利性问题却并不容易。由此,新能源车的续航痛点,会一直存在。

选择的增程式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能解决续航痛点的路径之一;同时,也具有节能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泰达汽车论坛上也给出了“增程式电动汽车很节能减排”的论断。

为例,它支持外接充电,纯电续航里程180km,当电量低于30%时,由1.2T发动机组成的增程器会启动并为电池充电,从而由电动机驱动车辆行驶。由此,实际上为用户提供的一直是电驱动的平顺动力体验。同时,只要有加油站,它就不会让用户有续航的困扰。


当然,增程式技术路径并不是十全十美。

比如,因为是增程器+电池+电动机组成的动力系统,其技术复杂性较纯燃油、纯电高,故存在“越复杂可靠性越低”的风险,这些都会让工程实现难度更大。

比如,目前在市区节能明显的增程式新能源车,因为的效率区间设定、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特性(高速下,速度越高、输入功率越高)等因素,往往在跑高速时的节能效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般。以为例,其官方公布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低于5L,高速时百公里综合低于10L。不过,对于一台车长超过5米、重达2.3吨、零百加速6.5秒的中大型SUV来说,即便是低于10L的百公里综合水平,也并非不能让人接受。

既然缺点如此“明显”,为何坚持选择增程式技术路径呢?笔者认为,原因无他,还是其创始人的产品经理特质所致。一位合格的产品经理,首要考虑的是其定义的产品是否能解决用户痛点,是否有足够好的体验,是否有吸引人的卖点,是否被吐槽,总之要考虑的是现实。

为此,我们抛开增程式的优点暂不谈,来重新审视其缺点。

第一,系统复杂、实现难度大,这是工程人员面临的问题,优化技术解决方案、加大投入有可能解决它;另外,这个问题至少只是车企的问题,不是像充电桩那样是产业链的问题。

第二,中低速更节能,高速节能不够。这个缺点取决于产品的使用场景,若产品在城区使用频次高,那么此缺点就不是缺点;若产品在高速工况下使用频次高,就难以避免。

基于以上,我们再看选择增程式路径的逻辑就比较清晰,这是一个产品经理定义产品的逻辑,是基于用户体验所做的取舍。事实上,以稍显方正却高端大气的造型设计来看,它也体现了对于适应城区工况、高速工况的取舍,毕竟对于多数用户而言,跑高速是低频次事件。


清晰的产品逻辑是未来产品能否有人为之买单的关键。结合官网公布的产品卖点考虑,笔者认为在产品层面能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续航痛点,有上量的基础。

02

你还得了解理想ONE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来看,的技术路径选择让其获得了争取市场的机会,但其面临的挑战与其他新造车势力相比,或同样不够乐观。

首先,它是否缺运营资金。因为卖车来实现盈利是车企的传统商业逻辑,前期没有批量卖出新车,后续就必然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让产、供、销循环起来,这可能需要足够的后盾。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蔚来汽车C轮融资后,有寻求海外上市引进资金的迹象。

其次,它能否按计划完成批量交付。因为批量交付的背后是对研发的验证、对生产线的验证、对生产工艺的验证、对供应链的验证、对物流的验证……传统车企因长期积累所不太看重的挑战,在这里将被新造车势力放大,如何将这些板块能力“拧成一股绳”,形成新造车势力的造车体系,这是一个需要时间验证的系统工程。

再次,它的品牌能否支撑得起超过30万的产品售价。至少目前来看,并不是说的产品力不够强,但预算超过30万时,能选择的车型实在太多了。好在,创始人的人设能带来情怀,这或许能有助于逐步提高品牌力。

最后,它能否保证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可靠性。或许,敏捷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快速的产品升级,对而言,非常重要。


写在最后:能否后来居上?笔者真是给不了答案,不过目前展现出来的状况,却值得被看好。何况,担任过产品经理的笔者,太喜欢产品经理这个角色了。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