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北美试驾,普锐斯为何能成为图腾般的存在?

 本文是雅斯顿原创分享文章 

 撰文 ✎ 令闻君

其实原本在美国并没有计划体验普锐斯,觉得反正以后有大把机会,无论国内还是邻国日本,试驾到都不难。不曾想,种种迹象表明,第四代可能真的不会引入国内了,至少混动版很难,插电版的Prius Prime或许还有机会(感觉也挺渺茫……)。

为了不留任何遗憾,只好赶紧在美国实操一番,途径是最近在北美非常火的汽车共享软件“Turo”。简单说来就是租赁版的Uber,或者是国内的START,车辆由个人提供,平台提供保险和救援服务,总体价格和租赁公司差别不大,但这种个人车辆分享平台的好处是车型五花八门,正适合我这样有限定车型需求的人。

北美地区出售的车型,舒适性装备的差距往往非常非常大,有时同一个排量的高低配之间能差出一辆车的价钱来,即便是豪华品牌,也有不少织物座椅、卤素大灯,以及天窗大屏统统欠奉的“丐版”。所以在这里先啰嗦几句这台的配置。

这台是第四代产品在北美出售的七个配置中的第五等级,所以即便以国内消费者的眼光看也算相当不错了,“拿得出手”的装备包括真皮座椅、原厂GPS导航、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警告、倒车影像、17吋轮毂等等,不过座椅还是全手动并且没有倒车雷达,这也算是比较有“美国特色”。而据我观察,即便是这个指导价2.8万美元的中高配,选择它的人也非常少,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15吋的中低配车型。

第四代的外形很受争议,此前无论是通过官图还是车展场合匆匆一瞥,都觉得很难以接受,但其实看到实车以后感觉会稍好一些。当然车身颜色也会对整体视觉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比起蓝色、红色这样偏艳丽的色彩,白色车身能够削弱大灯造型的突兀感。车头部分见仁见智,但车尾绝对要给设计师打个满分,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识别度如此之高的尾灯设计了。

相比外观的乖张,第四代的内饰就显得平和许多,甚至我觉得科技感还不如上代车型的非对称设计来得强烈。坐进车内,最显著的感受是坐姿更低,视野更好。坐姿更低来源于整车布局的变化,高度整体较上代降低40mm,但乘客头部空间却比之前更加富余,可见地板下沉的幅度更显著,整体坐姿十分接近第十代思域,也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这也许会是一台驾驶起来并不乏味的车。

视野原本就是的强项,新款通过三角窗的优化和前排车窗轮廓的下沉进一步提升空间开阔感,良好的视野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由AGC旭硝子提供配套的玻璃看来并不是高端型号,隔热性能不理想,于是在阳光灿烂的加州遇到了较为显著的日晒问题。


至于驾驶环节,想必大家对这辆最关心的是油耗,所以先上图:

用我们习惯的单位来表示的话,这一周累计行驶368公里,平均4.1L/100km,平均车速29km/h。均速不高,和我在上海体验的数据差不多,主要原因是我去了一趟洛杉矶市区,遭遇晚高峰大堵车,拉低均速的同时也让这组成绩更加客观且有说服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台高配车型,所以原厂轮胎规格是215/45R17,换言之,相同的路况如果换作低配的窄胎,应该能突破60MPG。


我并没有为了在层面“刷数据”而刻意温柔驾驶,而且加州的夏季十分炎热,全程空调且风量不小于三档是必须的。动力系统的参数这里就不罗列了,因为和上一代的差异不大,但整体运转效率的提升(这也是丰田官方宣传的提升重点)相当直观,加速感来得更直接有力,虽然不可能实现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那种爆发感,但加速超车时比第三代更有信心,急加速时传递到车厢内的噪音得到了有效抑制,没有声嘶力竭的吼叫,无论对驾驶还是乘坐,感受都会更好。

另一方面,操控感的变化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低重心带来的好处是过弯时更小的侧倾和高速行驶时更稳定的姿态,尤其在平直无弯的高速路上巡航时,手动修正方向的频率降低了许多;全新的多连杆独立后悬架具备更紧实、更有高级感的颠簸处理,和上一代有本质差异,与雷克萨斯CT200h的风格有点类似。


在整个驾驶过程中,我偶尔甚至会忘记正在驾驶一台,换言之,身为一辆以节油环保为神主牌的车型,已经在机械感受方面把自己和那些尺寸相近的传统动力两厢车之间的沟壑填补得差不多了。

买一台的首要价值或许仍然是省油,但空间、NVH、底盘舒适性、驾控感等等,这些在过往需要妥协的东西,现在都可以抛诸脑后,甚至整个系混动车型曾经被大家吐槽很多的制动脚感差也基本消失了。如果横向对比那些同价位的主流紧凑型轿车,燃油经济性以外的其他产品维度,已无需消费者为之妥协。比如你不用再担心后备厢空间不够了,因为电池已经“藏匿”到了后排座椅下方,后备厢不仅足够大,地板也足够低。

在已经国产了卡罗拉雷凌凯美瑞等多款双擎车型的背景下,放弃在国内售卖其实也不算意外,但或许这并不影响粉丝对这款具有图腾意义的车型的神往,否则也不必大费周章的让一台并不在此销售的车型反复亮相国内。我想这可能比进口若干台商品车更有价值,“粉丝经济”的力量有时候还真是挺惊人呢。


 About Astoncar 

爱车,更多一点

雅斯顿 |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观点

 Contact us 

gao@astoncar.com

雅斯顿原创分享文章,版权授权请邮件联系我们吧:)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