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瑞虎7连环追尾和帝豪GL“魔鬼碰撞”有何不同

同样是非标准程序的汽车碰撞测试,一个是8月5日吉利帝豪GL的车对车90度“魔鬼碰撞”,一是10月24日奇瑞瑞虎7“连环追尾”碰撞测试,两次碰撞测试,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那么,这两次碰撞测试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1、都是自主品牌

首先这两次碰撞,都发自于自主品牌。一个是曾经的领头羊奇瑞汽车,一个是现在的“精神领袖”吉利汽车

数据显示,1999年-2008年的十年间,连续10年稳居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宝座。2008年其销量为356,087辆,排在当年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位置。但到了2009年,尽管其销量依然增长到了500,303辆,同比上一年大增40.50%,但第一名的位置依然被长安汽车抢走。

在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的情况下,2008年发布了多品牌战略,在的基础上,又发布了瑞麒威麟开瑞三个品牌。这个“多品牌战略”,分散了的研发投入,产品线拉的过长,导致了后面的接连失利。

2013年4月,在安徽合肥发布了“回归一个”的新战略,重新划分4条产品线,由当时20余款产品逐步精减到11-12款产品,停用旗云三个品牌,其他不在4条产品线内的车型都被迫停产。但这并没有把从之前的失利中拉出来。

2013年,发布了全新的艾瑞泽品牌,发布艾瑞泽系列的第一款产品艾瑞泽7,并宣布这是第一款“正向研发”的产品,董事长尹同跃宣布说:“做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们才能说我们会造车了。”

但就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却销量惨淡。2016年9月的销售数据显示,当月的销量为2478辆,排在当月轿车销量榜的96位,1-9月的累计销量仅为7778辆,尚不足帝豪一个月的销量,成绩非常的不理想。此后推出的艾瑞泽3,销量同样惨淡。

旗下的SUV产品,在整个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同样不理想。9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瑞虎3当月的销量为9100辆,排在销量榜的32位;瑞虎5则还要靠后一些,9月销量为5077辆,排在第64位;当月销量为5223辆,排在榜第60位,领先。而后起之秀,广汽传祺GS4、宝骏560等等,月销量都轻轻松松超过2万。

客观来说,系列的销量好于的轿车产品,但就整个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来说,这个成绩依然还需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实验车,做了一次“全球首次公开连环追尾碰撞测试”,意义非比寻常。

“连环追尾”碰撞测试

再来看看的“魔鬼碰撞”。早在2008年,当年的累计销量仅有22.18万辆,远落后于,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2009年以后的发展史,活脱脱是一部“”的发展史。2009年8月,帝豪EC718发布,2010年,销量为70,308辆,是旗下当年销量第二的车,排在其前面的是金刚。2011年,EC7的销量为96,089辆,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爬升了不少,但依然落后于比亚迪F3QQ、天津一汽夏利等车型。

到了2012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一代国产车代表QQ、开始陨落,EC7当年销量为130,539辆,超过了QQ,仅微微落后于当年的冠军车型。2013年,EC7顺利爬上了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宝座,全年销售193,210辆;

2014年-2015年,EC7成为了自主品牌当仁不让的领军者,两年销量分别是165,235辆和206,226辆,均排在自主品牌第一位。2016年1-9月,EC7连续9个月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车型(轿车)。

从2012年开始,尽管总销量并不是第一,但EC7发出的光芒,让成为了自主品牌的“精神领袖”。

不仅如此,2010年,全资收购豪华品牌沃尔沃,带领重回正常的发展轨道之外,还在的协助之下,开发了全新的B级车博瑞,以及一款紧凑型博越

2016年1-9月的销量显示,累计销量为36,238台,月均销量超过了4000台,创造了迄今为止自主品牌在B级车领域的最好成绩。今年3月份才上市的,其9月份的销量是14,053辆,6个月累计销量为53,522辆,月均销量已经超过了的老牌3。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布了全新的车型,并通过一个“魔鬼碰撞”形式推出了这台车,让备受瞩目。

2、为何两者都不约而同要做“全球首次”

从碰撞本身来说,称自己为“全球首次公开车对车垂直碰撞测试”,称自己为“全球首次公开连环追尾碰撞测试”,两者都称自己为“全球首次公开”,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两个品牌都纷纷拿自己旗下最新的车型做了碰撞测试,其意图非常明显:要力推这两款全新的车型。资料显示,这两款车在今年的同一时间上市:9月20日,可谓高度的巧合。

显然,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才是这篇文章首要关注的。虽然两者都是其旗下主打车型,是其旗下各自细分市场最好的车,但是一款车型,是一款轿车车型,轿车和,这个差别很大。

这些年媒体很容易这么认为:销量好是因为中国增长的红利,轿车销量好才能代表各品牌造车的实力。比如哈弗的H6,以及的GS4等几款,其销量已经非常的高了,远超EC7,但媒体依然愿意把认作自主品牌“精神领袖”,因为的轿车——EC7、销量好的缘故。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策略是,抓住市场红利,打造一款明星产品,是轿车还是,暂时无暇顾及了。

就眼下的局面来说,旗下的明星产品,有,但走的有些战战兢兢的,还不够稳当,比如艾瑞泽5上市于今年3月,5月份他的销量就破万,并且连续5个月保持了这样的势头,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也来之不易的成绩。

之前,、艾瑞泽M4,都不算成功。尤其,媒体一致赞好,车主的口碑也高,但销量上不去,大家都很疑惑。初步来说非常的成功,肯定要全力以赴的。

显然,再去挽救,会非常的困难,同时,3、,通过这么长时间的验证,销量上再想大涨,也有些困难了,那倒不如去关注新品:。因此选作为这次的实验用车,那是必然的。

再来看看EC7从2009年上市到现在,其销量和品质已经证明了它是旗下,乃至整个中国自主品牌当之无愧的明星车型。但是,对消费者来说,这款车的问题在于:如何改款,如何换代。这是现在面临的难题,必须找一个接班人,让EC7不至于像以前国产的王牌车型一样,“一代而亡”。

非常的聪明,推出了,重新设计,轴距拉长,依然保留“”这个名称,这个策略非常的成功。但怎么来为这款新车造势,证明它的品质,让他不至于跳不出“大哥”——EC7的光芒笼罩呢?一场“全球首次”的碰撞测试绝对是一个极佳的策划。

的车对车90度“魔鬼碰撞”

3、碰撞测试本身有何不同

再来看看碰撞测试本身,一个是“连环追尾”碰撞测试,一个是车对车90度“垂直碰撞”,这两种测试碰撞,在标准测试当中,都有,但是不同的是,标准测试使用的是移动壁障之类的物体,这两个测试则使用了实车。这是“噱头”,但给消费者的观感更加的直接,有利于“放大”或者实际传播相应的效果。

的“连环追尾”碰撞测试,和C-NCAP的标准碰撞测试之一“鞭打试验”类似。所谓鞭打试验,指在追尾事故中,被碰撞车辆的驾驶员、乘员在碰撞加速度与头部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下,颈部会产生一个像鞭子猛抽的动作。事故后,伤者的颈部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这种伤害并不致命,但是伤后康复的过程非常复杂、漫长,有些甚至是不可治愈的永久伤害。

C-NCAP“鞭打试验”的测试方法是,将试验车辆驾驶员侧座椅及约束系统仿照原车结构,固定安装在移动滑车上,滑车以速度变化量为15.65km/h(正负0.8km/h内)的特定加速度波形发射,模拟后碰撞过程。座椅上放置BioRID II型假人,通过测量后碰撞过程中颈部受到的伤害情况,用以评价车辆座椅头枕对乘员颈部的保护效果。

的“连环追尾”测试,实际上就是为了测试“鞭打”带来的伤害。由于选在了在自己的碰撞测试中心,而不是公认的C-NCAP的碰撞测试中心,这遭到一部媒体的质疑。另外,测试工况的强弱程度,也成为媒体议论的焦点。

碰撞测试工程师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媒体的这个判断基本正确,的这个碰撞工况偏弱,原因在于,蓝色的子弹车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红色的目标车,标准的尾碰实验,移动壁障是刚性的,而蓝色的子弹车是可变形是吸能的,比实际的实验工况要弱。

该人士补充说,尽管在自身重量方面,子弹车达到了1.3吨,而标准测试中的移动壁障仅约950公斤,但为了保证安全,的前舱设计具有较强的吸能效果,因此其碰撞的动能远低于移动壁障,也就是说,这个连环追尾的碰撞测试,“低于行业基本标准”这个命题完全成立。

再来看看的垂直碰撞测试,在C-NCAP的标准碰撞测试中叫做“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实验的规则是:

侧面碰撞,即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吸能壁障冲击试验车辆驾驶员侧。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移动壁障中心线对准试验车辆R点,碰撞速度为50-51km/h(试验速度不低于50km/h)。移动壁障的纵向中垂面与试验车辆上通过碰撞侧前排座椅R点的横断垂面之间的距离应在±25mm内。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EuroSID II型假人, 用以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

同样,也使用了“实车”,而不是刚性的“移动壁障”,因此碰撞的工况同样偏弱。

并且,毫无疑问的是,这两次碰撞测试,两个品牌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顶配车型”,这一点和国内总体的碰撞测试标准以及现状都息息相关。

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如何,对于这样的碰撞测试,依然值得鼓励,这是一种“科学求真”的心态。至于是在自己的碰撞测试中心,还是在天津C-NCAP的碰撞测试中心,本质上没有区别。

笔者认为,总体上来说,媒体同仁都应当鼓励这样的碰撞测试,帮助汽车品牌发现、提出问题,并在下一次的实验中进行改进。不断改进实验条件、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结果,这是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

对两个品牌来说,这都是第一次公开的碰撞测试,如果说测试工况偏弱,那么,可以督促相关品牌下一次做实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适当提高测试工况,或者制造下一批的时候,直接按照更高的测试工况来制造,这才是进步之道。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