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海尔造车,瞄向华为?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风口,连接着电池、无人驾驶、芯片等相关产业,如果将每个产业单独拎出来,那么未来的新能源车产业有望达到万亿规模,如此广阔的蓝海市场,每家企业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家电巨头海尔也不例外。近日海尔进军汽车领域的信息在网上热传。不久前,海尔先后成立了多家跟汽车行业相关的公司,这些公司不仅将进行技术研发,还会销售汽车零部件和整车。

如今,切入新能源车产业链,似乎已成为科技和家电等企业延伸自身产业生态的必经之路,而海尔跨界的原因与初衷跟大多数企业基本一样,主营业务发展遭遇瓶颈,想要在发展潜力巨大的新能源车行业找到全新的业绩增长点。只是,汽车这条路布满荆棘,海尔有足够的实力一路披荆斩棘吗?

轻装上阵,胜率更大

海尔确实需要一个新的业绩增长曲线。虽为家电巨头,但是近些年海尔过得并不轻松。如今家电市场与汽车市场一样,已经从当年的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一度增长乏力,再加上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家电市场的表现更是受重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家电市场实现零售额3389亿元,同比下滑9.3个百分点。背腹受敌之下,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家电巨头们的燃眉之急。

与趋近饱和的家电市场不同,新能源车市场却一直在火速升温。今年1-10月份,新能源车市场的成绩再度创下新高,1-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501.5万辆,同比增长110.8%。1-10月零售量达到443.2万辆,同比增长107.5%,未来,新能源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等待挖掘。这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目前,格力、美的、海信、创维等家电企业都已经将业务触角伸至汽车行业,并且每家企业的入局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直接下场造车,推出全新的汽车品牌,有的却是像华为一样助力车企造好车,成为供应链企业。而海尔选择的是后者。

海尔回应进军汽车领域的事件,表示集团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旨在为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并非是自己下场造车。也就是说,海尔更愿意与车企进行合作,采取代工模式。

无疑,成为一个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或许比成为汽车制造商更加靠谱。毕竟,造车是重资产行业,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强如小鹏、理想、蔚来三家新势力巨头,截至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特斯拉也是用了10年时间扭亏为盈。而成为零部件供应商,投资费用相对较少,风险就不会很大,而且进可攻,退可守,即便失败了,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若能成功,则是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从已有信息来看,海尔成立的青岛卡泰驰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是1.5亿人民币,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技术研发、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零配件零售等。另外,海尔还成立了青岛卡泰驰智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卡泰驰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它们均在近两年成立,主营业务都是为车企提供技术和零部件支持。

跨界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智能电动车的发展,降低了家电企业进军汽车领域的门槛,同时也给它们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要知道,时下智能电动车已经融入了用户整个生态,实现了汽车、家居以及办公等场景无缝衔接,甚至部分燃油车都能与家居互联,所以家电企业能够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必海尔也是瞄准了这个机会。

为了更好地将家电跟汽车进行互联,充分发挥家电产品的价值。早些年,海尔已经投资了飞驰镁物、博泰车联网、彤明高科等零部件供应商和车联网汽车服务商,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如今海尔与各大车企之间也是动作频频,先后与上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车企巨头签署了合作协议,而合作业务主要是智能制造转型、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海尔为宣传其电机技术,曾推出一款基于自家洗衣机电机打造的赛车产品。这意味着,海尔在汽车领域已经不算是一名新秀,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现在海尔正是带着这些技术迈入汽车领域,从而解决汽车行业的新兴需求。

当然,海尔作为家电行业的巨头,其在家电领域的渠道优势也能为车企赋能。首先,海尔打造的智家App,日活用户达到数千万,并且还在不断地增长。然后,海尔旗下还有300家体验店,这些都是海尔大举进军汽车领域的底气。据悉,目前已经在有效利用海尔的渠道资源,旗下极氪品牌在推出001后立刻选在海尔的门店进行展示。未来,估计海尔的店还会出现更多车企的新车型。

不过,资源和技术实力雄厚并不意味着海尔进入汽车领域就能高枕无忧,上文提及的格力、美的、海信、创维等家电企业同样有能力为车企造车提供技术支持,其中美的和海信进入汽车领域的路径与海尔类似,而美的旗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定位汽车零部件供应,主攻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三大产品方向;海信则布局车路协同、智能座舱以及整车热管理领域,耗资13亿元完成对日本三电的收购,加强了整车热管理的布局。简单来说,美的和海信提供的是智能电动车核心零部件,相比海尔的网联技术显然更具有含金量和杀伤力,这将会对海尔造成不小的压力。

从海尔的动作来看,就是想成为跟华为一样的供应商,自己不造车,但是助力车企造好车。这种方式相比自己下场造车更容易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但是,海尔能否把多年来在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真正运用到汽车零部件供应上,最后能否在新能源车市场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标签: 造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