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转型电动化迟滞不前,合资品牌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电动化转型这个大命题下,合资阵营已经失去了让媒体逐个盘点的兴趣,因为他们集体转型迟滞的背后是共性的问题。


先来看看合资车企阵营电动化的表现到底有多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榜单上,前十五名,只有南北大众上榜,处在第十四名和第十五名的“吊车尾”位置,而且是唯二前十一个月销量不足10万辆的企业。


当然,客观地说,上汽通用五菱严格意义上如果按照合资企业入列的话,那应该是合资车企里大力转型“最靓的仔”。



在中国市场强势如南北,也只能用这样的成绩,维持着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最后的“尊严”,合资品牌转型之慢转型之“难”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中国市场早就是存量市场的红海,新能源车的爆发是对燃油车的加速替代,所以合资品牌失去的不只是在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的先机,更是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自主品牌累计批发量份额已经达到50%,11月批发量份额更是达到了55.2%的高度。


凭借着新能源车“换道超车”,自主品牌完成了对合资品牌的份额逆袭,狠狠切下了合资品牌一大块蛋糕,而这显然会让习惯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痛彻心扉”,但时代向来公平又残酷,没有谁不能被淘汰。


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迟滞的问题,已经被分析过很多次了,抛开不同车企各自的问题,本次盘点希望找出一个共性答案,合资品牌转型迟滞背后,到底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论态度:有人果断有人摇摆


合资品牌对于电动化转型的态度其实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显然较为激进,也行动最快,日系则摇摆不定,“时常分裂”,不过也不得不被时代推着加码,至于美系,通用福特其实对电动化转型不可谓不重视,但在中国市场的落地速度太慢。


“太慢”也是合资品牌共同的表象问题,无论是激进的还是摇摆的日系抑或者是走中间路线的通用,行动速度都太慢了,而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高度内卷,让所有“慢鱼”都在2022年惨淡收场。



相比而言,态度最端正的表现最好,从乘联会数据看,2022年前十一个月,南北新能源车累计销量接近17万辆,而且多个月份南北均实现了月销过万的成绩,成为合资品牌中唯一有存在感的品牌。


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品牌,均是在2022年才有相应全新纯电动车推出,出场晚成绩自然不会太好,其中bz 4X去年11月底才开始交付,2022年的成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动作稍快,4月和6月东风本田e:NS 1和广汽:NP 1先后上市,但年销量分别仅为2432辆和1908辆,乏善可陈;ARIYA艾睿雅9月上市,10月、11月销量都没超过500辆……



至于代表美系的通用,奥特能平台下的国产新能源车,2022年只有一款凯迪拉克锐歌撑场面,别克雪佛兰的新车都要等到2023年才能进入市场。


实际上,“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发者还没有更多优势,如果合资品牌在晚于新势力和自主品牌的情况下,推出的是领先行业、惊艳四座的产品,那未必没有机会实现超越,但纵观合资品牌2022年的新能源车产品,除了ID系列尚可以用“差强人意”形容,其他的产品都在让人索然无味的同时,还会不由得升起一丝对自己不被尊重的愤怒。



当然,合资品牌的“慢”是因为对电动化转型态度不坚决早早就埋下的隐患,慢是必然的,即便果断如,也还是在中国新能源车的超快速节奏中被打得有点“懵”,但好在起码已经挤进了这个赛道,而日系一些品牌还在高速辅路上来回变道,犹豫要不要全面驶入新赛道。



论能力:平台和技术缺一不可


在电动化转型大潮启动之初,在特斯拉大杀四方,新势力异军突起的时候,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合资品牌还没发力,只要它们一发力,也好新势力也罢,都会迅速被打败,但事实证明,合资品牌其实没那么大“力量”,当然更不会有什么“大力出奇迹”。


从被人诟病的油改电到“智障”的智能化水平,曾经被认为技术上有底蕴的合资品牌统统交出了并不起眼的答卷。


相对而言,依然是在这方面表现最好的,MEB平台在纯电平台中的技术领先性先放在一边,最起码早早就打造出了这样一个平台,而其他合资品牌的纯电平台甚至还要几年才能落地。



真论能力,壹姐并不认为合资品牌打造不出先进的纯电动平台或架构,因为这些技术也不是从天上来的,无非是花钱花时间砸出来的,而在这方面合资品牌没有理由还不如自主品牌,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内部的价值判断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不过,我们必须得承认,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能卷成这样,能领先于全球市场爆发,得益于中国新能源车和智能化产业链的完善,没有宁德时代、没有华为、没有地平线等中国本土供应商企业,就没有中国新能源车的换道超车。



这是时代给予中国汽车的机遇,也是对合资品牌的一次考验,因为从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家外资企业想要占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甚至想要在全球智能电动化时代跑在前列,都离不开中国智能电动化产业链。


以前业内曾有人说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现在恐怕要加一句——得中国智能电动化产业链者得天下。


写在最后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与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脱节”了,基本判断看来已经是两个世界了,而任何一个看不懂这个事实的外资品牌要么趁早离开中国市场,要么放弃一切幻想抓紧战斗。


标签: 电动 合资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