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华为:关于汽车,我有上中下三策

关于华为造车不造车,海王不海王,之前聊的内容绝不在少数,或许“狼来了”的故事说了三五遍已经不再稀奇,只是华为与汽车工业联动的每一个步骤都会牵动人的心弦。



当然,先后俩重磅新闻看似相互独立,可又暗含深意,先是余承东掌舵了车BU,随即江淮与华为的合作配备了新工厂。无论造车不造车,华为已经与汽车工业深度捆绑。


汽车这个行业,早就是一片红海了,新能源造车这块儿,甚至更是一个“黑海”,无数的成功者、失败者和觊觎者在这里起伏、翻滚和沉沦,内燃机时代大厂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家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卖力耕耘,顶多在边界上有点儿小摩擦,但新能源车时代让所有的格局都改变,田地重新丈量,内燃机时代再强,也得从头再来。


这个时代正在用一种非常疯狂的速度繁发生着变化,从元宇宙到AI,从4G到5G,以前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扭矩和功率,现在总会聊一聊芯片和算力,程序员开始更加深层次地介入工业,带来了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气息。



所以,华为此前的不造车宣言,以及三个路线的尝试,就是在寻找一个切换赛道的角度,就像造手机一样,商业总是在逼迫着成功者向其他的领域迈进,小富即安的终局是慢慢被遗忘,华为作为一张中国智造的名片,它从始至终都提着一口气,勇士永远不缺少面对巨龙冲锋的勇气,即便会遭遇失败,也只会倒在冲锋的道路之上,无所畏惧。


特别是在步入市场开拓瓶颈期的时候,本就深度介入制造业的华为,有且唯有汽车这条路可走。


三条路径,目前表现最佳的反倒是此前不是那么被看好的智选车模式。



第一条路径,是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华为想要发挥自己在智能生产上的优势,成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目前没有太大的声量。



第二条路径,是曾经被比较看好的Huawei Inside模式,与技术实力较强的主机厂合作,主要卖自己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其实对于华为来说,属于“轻资产”运营,属于小步快跑,调整灵活,能够在传统大厂的积累上发挥华为在智能方面的思考,目前反响一般,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经被“人事调动”。



第三条路径,则是与车企在造车领域有更为深入合作的智选车模式,严格意义上不是造车,但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全面参与,甚至在供应链体系上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介入,从而达到降本增效,最终华为与赛力斯共创的AITO品牌和问界系列车型表现颇佳。


三条路线一起跑,最终出现一个胜者脱颖而出,你说这像不像华为内部的“养蛊之术”?没有脱口秀,没有冷笑话,没有太多的浮躁,安安静静把产品做出来,让华为Harmony OS系统突破壁垒,提升装机量,最终成为电脑、手机领域之外的延伸。



PC时代的微软霸占了桌面操作系统,手机时代是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争锋,那么智能汽车这条路如果走通的话,会不会也出现一个终极赢家呢?华为所努力的一切过程,越来越像是在为此做准备。


其实让智选车进一步脱颖而出的,还有华为所提供的销售渠道。



相比给车辆加上一个Huawei Inside模式品牌logo,直接通过华为的销售渠道售卖能够让华为积攒的口碑在汽车选品环节得到释放,当然从底层逻辑来看,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在内部实质上是相同的权重比,从消费者的层级来看,智选车模式明显“含华量”来得更多,相对应的,所投入的信赖度也更足一些。



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EPC项目在披露的公告中提及,建成后将用于华为与江汽集团在合肥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相当于此前江淮与华为合作传闻的落地。


按照华为的口径来说,这应当也是智选车路线相关,从逻辑上推导,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技术,应该是与模式中的“产品定义、造型设计”密切相关,之所以进一步产生了“华为造车不造车”的相关言论,则是江淮汽车曾经给蔚来代工所产生的遐想。


曾经为蔚来代工,那么华为是不是也是代工,那么华为是不是也要造车,一个奇妙的推导逻辑链就出来了,乍一看也挺唬人。



江淮汽车给蔚来打造的制造基地在2017年下半年投用,自此蔚来汽车开始起飞,2023年,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制造基地,自然产生了同样的联想。


2023年,一切都重启了,风雨激荡,希望满满,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中国新能源制造的一个旗帜,它可能与传统制造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中国的投资人在期待着的,是另一个特斯拉,一个从智能入手,整合整个供应链并随之做大做强的大厂。


唯有垄断者能对抗垄断者,唯有大厂能对抗大厂,因而带有互联网因子的造车故事才会更加受追捧,所以小米汽车才会一直不缺话题,蔚小理做得不错,只是投资者的目光是一个更大的篮子。


再回到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上,这其实也就是品牌的作用,就像部分BBA的燃油车,即便性价比挺拉胯的,但就冲着这个logo也有一些人会去买,还可以冠以小众玩车的标签。


江淮汽车的乘用车业务发展得不那么顺畅,甚至于它的名气还不如一些造车新势力,所以它其实也没有啥包袱,从商业扶持上来看,与已经成功打造出小爆款的华为相比是没啥话语权的,一强一弱,更好打配合。


商业上那么多历史过往告诉我们,强强联合一般分道扬镳的多,弱弱联合可能没啥前景,一强一弱刚刚好,华为主导,江淮辅助,双方都能名利两全。


这也是Huawei Inside模式被主机厂诟病的地方,卖得不好,锅是主机厂的,卖得好,则都是华为的功劳,明显付出和利益不成正比,最关键的是,这条路没走通,大家都没赚到钱,自然会各自吐槽。



华为造车,上中下三策。


下策太缓,当零部件商没有话语权,等菜下锅,不是华为的风格。


中策不急不促,Huawei Inside模式能小步快跑,想象是挺美好的,就是市场不认可。


上策太急,介入更深,投入也不少,但它能出成绩,最终脱颖而出,大概率会成为接下来华为的主策。


不管造不造车,中国汽车工业里已经留下了华为的烙印。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