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小米汽车,无线充电?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9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无线充电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专利获授权。


具体来看,该充电装置在接收到待充电车辆发送的充电请求消息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当前泊车的目标车位;从线圈阵列中确定与目标车位对应的目标感应线圈;通过目标感应线圈对设置在车辆上的电能接收线圈进行定位,得到电能接收线圈的目标位置;将位于预设场所的任一空闲电能发射线圈作为目标电能发射线圈,并将目标电能发射线圈移动至目标位置,以便通过目标电能发射线圈和电能接收线圈对车辆进行无线充电。

小米汽车方面表示,该专利避免了驾驶员需要不断调整待充电车辆的停车位置来实现目标电能发射线圈与电能接收线圈的精准对位,从而可以降低驾驶员的停车操作复杂度,提高车辆的停车自由度。


“车还没有,专利先行”。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小米自宣布造车以来的第N次专利申请。


“小米造车”软着陆


2021年3月,雷军正式官宣造车,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对于家造车新势力车企来说,100亿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2021年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雷军在投资者日上透露,预计2024年上半年小米汽车正式量产。


2022年3月,小米集团公布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报告中披露,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000人。


2023年7月,一名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张疑似小米汽车电池信息的照片,显示该电池包正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容量为101kWh,电压为726.7V,从上述参数可知,小米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有望支持800V高压快充。


2023年8月,距离“在2024年推出量产车”已不到半年时间,小米造车终于传出了好消息,有网友曝光了小米汽车在新疆进行路试的谍照。随后,作为合伙人胡峥楠的一条博文,则为小米汽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他表示,自己驾驶一辆剩余续航152km的电车,带着三个壮汉在37℃的环境温度下回到85km外的目的地,剩余里程还有90km,百公里能耗仅为8.8度电。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技术突破、资本涌入,造车成为投资热点,电动汽车领域更是一片蓝海景象,华为、小米等手机巨头纷纷跨界造车。


在这其中,小米造车,到底有何优势?


首先,完整的生态链。从手机到家电,小米的智能生活生态链搭建渐入佳境。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左手握有销售平台,右手伸入智能汽车市场,小米造车看上去,似乎要比国内的很多造车新势力靠谱。


其次,高质量供应链。目前,小米已经投资了50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珠海冠宇、深动科技等电池厂商、智能驾驶企业被收入囊中。


最后,深入技术研究。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围绕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投入31亿元,占小米整个研发开支19.38%。共申请涉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充电装置以及动力系统等方面等400余项专利。


种种迹象表明,小米汽车好事将近。


“无线充电”智能化


雷军赌上最后一次战绩与声誉的创业,注定小米集团会百分百投入——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此次,小米汽车押注的“无线充电”领域,正逐渐成为助力电动汽车智能化的标配。


202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成为我国首部无线充电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为无线充电系统开发设计提供了基础支撑。


俗话说“科技改变命运”,科技社会,几乎在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会摆上一个手机无线充电支架。如今,无线充电这一在电子消费品领域成熟的技术在电动汽车上迎来突破。


当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主要为电磁感应式和磁共振式两种。


电磁感应式,指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对附近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随之产生电流。磁共振式,是发生端能量遇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接收端,由共振效应进行电能传输。


与传统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方式减少了用户插拔充电枪等操作,极大改善了充电体验。还可以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向电网放电,在夏冬季、节假日等用电高峰时段,提供电力保障。


然而,无线充电在形成规模化之时仍然面临一定困难。


第一,价格昂贵:无线充电道路和充电设备的基础建设成本高,长里程难以覆盖,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需要耗费相当的资源和费用。


第二,标准混乱:由于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车太多,充电方式和接收装置的差异较大,因此需要统一标准,以确保无线充电兼容各种类型的电动车。


第三,辐射困扰:尽管专家解释称,电磁辐射范围非常有限,从无线电波传输特性上说,对人体几乎是没有危害的。但在推广过程中,却不能完全消除车主观念上的顾虑。


不可否认,汽车将是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是进入更大数据世界的端口。很显然,电动汽车具有构建车联网的天然优势,充电方式则是推动新能源车联网的天然入口,承载着的除了电流还有信息流和资金流,让与汽车有关内容的数字化成为可能。


“战局激烈”赚钱难


2017年,300家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纷纷版出现。


2020年,资本市场进入“冷静期”,能够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


2023年,国家补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一场广泛席卷新能源及燃油车市场的价格战,给所有身处其中的企业带来压力。市场份额的争夺变得更为艰难,造车新势力的资金链也愈发紧张。时至今日,只有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五家造车新势力企业,能够稳定收获销量。


现阶段,电动汽车市场从产品、技术、服务、品牌等各个层面“从里卷到外”,无缝承接了此前行业内的价格内卷趋势,加剧了整个行业的焦虑情绪。


“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对于造车市场,雷军显露出自己的担忧。


新旧势力交锋背后,是一个正在巨变的汽车市场。造车进入下半场,在电动化为我们打开新大门的同时,整个行业也正在迈向数字化和智能互联新趋势。技术落后、墨守成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就注定被淘汰。


这一点,雷军心里也很清楚。2022年8月,雷军首次对外公布了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采用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策略,能力覆盖高速、城区、停车场等场景,创新泊车服务一体化方案。


毋庸置疑,小米造车的原因和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关。高端手机业务没有突围,库存、现金流压力相当大,对当下的小米来说,迫切需要爆款产品来引流。所以,小米汽车变成一把“利剑”。


汽车产业大变革的背景下,车企两级分化愈发严重。在新市场环境下,最需要的是“快”。不在江湖,江湖尽是你的传说,什么时候可以见到小米汽车神秘面纱下的真容,还需要等待。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