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昊铂Hyper GT试驾:对标特斯拉,只要务实和一点野性

竖版3.0.jpg


国内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市场对国产车的认同逐渐提高。脱胎于先进产业的国产新能源汽车,面对「以市场换技术」的一众合资品牌,终于抬起了头。

当中,也有厂商希望获得市场的认可,不甘屈身于网约车市场的内需,勇于走出舒适圈,以新面目示人。


昊铂99元深度试驾3天Hyper GT此前一直是热门活动,摇号难度颇高。只不过Hyper HT发布前夕,官方深度试驾的入口不见了,意味着活动的结束。Hyper HT尚未上市,花钱「深度试驾」的好传统何时再来,成为了未知数。


本对Hyper GT的体验失去了希望,线下工作人员表示有深度体验活动,比昊铂App的少一天,但不需要摇号,也不收99元,只需要2000元Hyper HT意向金作为「押金」。还车之后,工作人员也不忘问我一句「车好用吗?」,大厂的服务素质体现了。


3.jpg


尽管拿到的是Hyper GT最入门的「剪刀门」版本,但那一刻,昊铂的形象瞬间高大了。


像「鲶鱼」,却比「鲶鱼」更努力。


「你这车怎么有点像Model 3啊,是特斯拉新款吗?」,路人看到Hyper GT,难免想起那条撼动汽车市场的「鲶鱼」。


11.jpg


把它停在Model 3旁边同框上镜,我理解了路人的「第一视角」,是有一点点像。


传统定义上的GT跑车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随便抓一辆四门大遛背,符合大马力强操控的设定,它就可以是一辆GT,Hyper GT某种程度上「名副其实」。


10.jpg


不同于满大街的贯穿灯,Hyper GT或许不希望将自己搞得太过从众且花哨,前后都是饱满且有力量的独立灯组,比AION S都纯正。车头的两个进气口要在高速行驶时方可自动开启,静止是看不到的。


正所谓「每个字我都看得懂,合起来一句话我就看不懂了」,这些优美的元素合在一起,似乎没有造就Hyper GT完美的身姿。大角度弧形前挡风,占据了一部分车头,导致车头、座舱、尾部三个部分比例有些失调。或许官方有自己的想法,比如风阻和更流线的造型。


4.jpg


行驶时带来的风噪和胎噪略为明显,一定程度给乘坐体验扣了些分。


进入车内,Hyper GT一改AION传统汽车的设计思路,向新能源主流靠拢,主打科技感和简约。悬浮中控车机屏是常规操作,液晶仪表盘被摆在靠近挡风玻璃的位置。工程师思路清奇,试图用一块小屏幕实现类似HUD的使用体验。


5.jpg


车机屏幕边框并非四边等宽,边框宽度不算讨喜,可能是基础版本的一些「刀法」。


仪表盘可以切换多种内容显示,但尺寸实在太小且比例修长,实在不适合复杂的导航和辅助驾驶图示。建议昊铂也可以尝试更具科技感的设计理念,一片黑色凸起的显示面板,颇有一种「汽配城加装」的即视感。


IMG_20231114_091630.jpg


其余的,内饰设计简洁,配色大胆用料足称,能摸得到的皮质都挺软。车顶还用了类似Alcantara的材质覆盖,更能看出昊铂对「亲和力」的理解。


三段式电动尾翼足够拉风吸睛(车内看不到),尾翼展开,Hyper GT看起来不再是圆滑的轿车,那一刻它甚至想跟超跑切磋。开合质感不错,但开和关两个按钮分开放置,适应起来有些难度。当然,两个功能都可以在车控中快速找到并调节,冗余设计到位,乘客上下车遇到难处也可以帮上一把。


12.jpg


不过,前排车门没有物理拉把,车窗拨钮不是两段式设计,希望下一代能优化。


1.jpg


以舒适为核心,但不是「高端网约车」


对于埃安高端品牌的新作品,很难不被人认为是「高端网约车」。但网约车司机大概率不会将二十多万的轿车当做运营车辆,根本划不来,Hyper GT看似多了一些尴尬。


15.jpg


两天使用下来,Hyper GT满电提车,前后来回番禺、花都、天河、海珠等多个地方,一天高强度下来,剩余里程仍有150公里左右。只要活动范围不超过广州,入门款的续航其实够用。


image.png


Hyper GT的能耗也能接受,毕竟只有单电机(240马力),入门版本的电池容量也较小,好在支持快速充电,半个小时就能够充入大半电量。


2.jpg


全系单电机的Hyper GT,提速并不像大马力双电机猛烈,但也不至于软绵无力,相反却提供了更平顺线性的加速体验,制动同样舒适,满足了车内乘客对舒适性的需求。运动模式下,动力输出以及制动的反馈则更加敏捷。


7.jpg


外表长得像运动,驾控自然是值得被注意的。得益于电动车天生自带的下盘稳,Hyper GT开起来还是一股熟悉的稳。过弯不推头,跳坡很稳定,转向灵活且不会过分轻盈,后驱电机重心靠后,给老司机的操作空间更大。


不过底盘和车身的「协同感」稍有欠缺,底盘的稳定性没有影响到车身,尽管Hyper GT在高速过弯时姿态很稳定,车内的人却有种被往外甩的感觉。并且,座椅的包裹性不太理想,有点兜不住人。


IMG_20231113_125154.jpg


但说到底,Hyper GT的驾控感受不是「高级网约车」能够形容,反而能体现出广汽对驾控调优的老练。它不一定是同级最好,但给成乘员的回馈并不差。


「你好北鼻」,但还可以更好......


想了半天,我鼓起勇气把那句「你好北鼻」讲了出来..…


有时候一个人开车也是一种尴尬,从来没有想过语音助手还能这样叫。对了,昊铂线下体验中心店内的饮品服务,也叫「北鼻奶茶」,语音助手的称呼一时半会儿都不会改口,直到埃安昊铂拿出新一代的解决方案。叫「你好昊铂」本身也不错,或许是官方更希望打造一种顺口亲民的网红印象。


9.jpg


也是,只要我不尴尬,也别让车里的女朋友误会,把问题抛给别人就对了。


「北鼻」语音交互体验相比造车新势力更为基础,一方面是Hyper GT的智能化玩法存在一定的空间限制,无法识别部分语音命令,「全场景」仍然是一个较为远大的目标。通用大模型赋能已成行业趋势,昊铂无疑也是全新智能化时代的受益者。


image.png


好在识别速度和准确率方面体验不错,为以后的智能化跃升打下基础。


新能源汽车功能简单并不是一件坏事,比如Hyper GT所搭载的车机系统,系统设置菜单简约,一块屏幕装下了所有功能的一级菜单,每个菜单中的子选项很少。你只要花几分钟摸索一下车机面板,就知道Hyper GT有什么功能。


这就像车机系统中的「原生」,保留最基本的车控功能,并提供使用频率最高的主流车机应用,主打「够用就行」。而事实上,简约的车机一方面还是能够更好地帮助传统用车人士逐渐从物理按键过渡到大屏幕上。唯独在用户需要更多的时候,这套车机暂时无法满足。


IMG_20231114_091712.jpg


值得夸的地方还有网络电台、常驻车控组件等功能,都是细节上的设计,却实在地提升一些使用体验。


不再是「网约车」,但撕下标签却很难


「网约车」标签早已在国内用户心中扎根,这是广汽埃安值得自豪的同时,又颇为尴尬的结果。一众网约车师傅是广汽埃安的真实代言人,只有可靠、经济、舒适兼具的车型,才能经得起这部分群体高强度拉客的需要。


14.jpg


只是普通用户看到的更多是「网约车」背后的「土气」,现实就是如此无可奈何。


「不破不立」是广汽埃安最后的倔强,我们才能见到跳出圈子的昊铂,才有了现在的Hyper GT、Hyper HT以及「Buff」叠满的Hyper SSR,用新品牌和更高的技术力,奠定高端的大盘。


6.jpg


让我感到「失望」的是,Hyper GT并不是一辆「高端网约车」。它没有一眼能成大气的内外设计,或许不是20-30万价位段最优解,足够的独树一帜,其实也很不错。有没有流淌着网约车的可靠性还需要时间验证,但我能够从它身上,看到了硬刚特斯拉Model 3的勇气。


三段式电动尾翼+双+双可动进气口设计造就的「七翼」设计,已经是Hyper GT的独门标签。广汽埃安在网约车、家用车上得到的经验,在Hyper GT上得到了体现。


8.jpg


是的,Hyper GT是一款长得很拉风的家用轿车,广汽实在的造车风格一点没变,没有太多惊喜,但也没有什么短板,这点优势延续到了Hyper HT上。


市场可能真的不需要一辆价格亲民的赛道级性能车,舒适且能耍酷,未尝不是一种「虚有其表」,迎合用户需求向来是车企的目标,硬核的性能车自然也不是主流消费调性。谁说家用轿车就一定不能有跑车设计和高性能?如果要有,那么也是以舒适性和普适化考虑的。


深度试驾以及整车订阅服务的出现,给消费群体更多接触新车的机会,以近似租车的形式提供,试驾过程的成本消耗圆得回来。


昊铂敢为人先,也建议其他车企可以学习参考,这样的体验机会,放眼市场都很缺乏。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