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老外不做电车是不是玩不起?

听说了吗?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计划,同时会继续投入燃油发动机的研发。不只是奔驰,苹果公司也决定放弃投入了十多年的造车项目,并将部分员工转入人工智能部门。

除此之外,欧洲开始对中国电动车进行反倾销调查,美国也在不遗余力的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口,再加上不少海外车企在电动化进程上的表现迟缓,甚至充满了抵触情绪。

难道说,电动化是中国车企的一厢情愿?或者说,西方世界集体退出新能源竞争是因为找到了新的赛道?

事出反常必有妖,我们不妨分析分析他们到底在作什么“妖”。

先来回答我的一个问题,你觉得汽车厂商造汽车是为了什么?

“那肯定是为了赚钱啊!”

如果您想的和我一样,那后面的很多事情就好聊了。

汽车制造业按照类别划分,对于一个国家那绝对算是重工业甚至是支柱产业,也就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工业。如果再稍微多想一步,你会发现汽车制造业拥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点,并且涉及的上中下游企业非常多,大到冶金、机加工,小到一个街边的汽修店,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此重要的行业,想求变,就得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但只有勇气并不够,还需要地方政府颁布相关的利好政策,让企业愿意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去开发新产品,并且终端产品要有合适的价格和相关的配套,让消费者愿意买单。

事实上,想要凑齐以上元素,对于海外品牌并不容易。

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商,各品牌都在燃油车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优势,也是既得利益者。换一条赛道,转而研发电动汽车,除了意味着需要放弃多年经营的燃油车市场,还需要重新从零开始研发新技术。

不仅要和传统车企竞争,还需要和新兴科技公司竞争,而且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对于新兴公司更像是背水一战,但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巩固原有市场份额不仅更容易,也无需付出高昂的成本。

以奔驰为例,2023年,梅赛德斯-奔驰累计营收达1532.1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926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145.3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34亿元,同比下降1.9%;研发支出达到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0亿元),较2022年高出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7亿元),占营收额6.5%。

从销量来看,奔驰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全年销量累计约249.2万辆,同比增长1.5%;纯电车型销量约24万辆,同比增长61%;纯电轻型商务车销量约2.3万辆,同比增长51%。

据奔驰方面表示,利润率减少是因为在电动化、数字化等方面增大了研发投入,包括MMA平台、车机系统MB.OS等。与此同时,研发成本的上升也直接导致了车辆的净定价大幅增加,2023年奔驰新车的平均销售价格上涨2%,达到74200欧元。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即使是奔驰这样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商,去年销售的电动车也不过占到总量的约11%。并且伴随着电动化研发的投入,净利润下降了1.9%(约合人民币21.5亿元),也就是说算上加大的研发投入,奔驰里外里亏了近140亿元人民币。

改变的阵痛或许只是一时,但消费者不买账才是厂商最不愿面对的。一方面,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购车补贴等方面的支持逐渐减弱,而这部分丧失的“支持”,需要厂商通过技术创新、营销推广、自建充电网络等方式来“买单”。另一方面,充电设施不完善、与燃油车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售价以及并没有优势的使用成本,也制约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既要大力投入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又卖不出去,如果你是汽车厂商,还会继续吗?

先说一个大家不愿听但却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避开发动机、变速箱这两个汽车里的核心部件。

从终端销售的燃油车产品来看,在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与欧美日这些汽车工业强国拥有明显差距。虽然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并购等渠道获得了一些技术,但实际上真正核心的技术从来都买不到,想要追平或者超越,与其费力追赶倒不如换条赛道。

所以,有了这个共识,中国车企全力发展电动车、混动车也就顺理成章了。

国家也因此发布了多条利好政策,来帮助促进新能源发展。

例如在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财政补贴更是我国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给予企业直接经济补贴、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等方式,降低新能源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对于光伏发电项目,我国还实行了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包括峰谷电价补贴、发电补贴和运营补贴等多种方式。

对于消费者购车时的补贴,更是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体会到了购买电动车的实惠。在使用过程中,电动车相比燃油车拥有更低的用车成本,再结合不少厂商会赠送免费充电权益,也间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虽然在现阶段,补能的相关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但对于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而言,这也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消费和使用习惯。相比欧美传统且成熟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相对比较年轻,中国消费者对于燃油车的接触时间也远不及海外,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对于燃油车的依赖程度更低,同时也更容易接受改变。

从实际的销量来看,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这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31.6%。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累计销售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年度市场份额达到56%,比上年上升6.1个百分点,这也是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远高于欧美市场,而且换了赛道的中国品牌,正在焕发全新的生机。

中国汽车品牌的高歌猛进,显然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毕竟在汽车这一领域,西方主流车企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想要从他们手中分一杯羹,犹如虎口夺食。

事实上,这还要从两方面来聊,一方面是资源,另一方面是技术。

这里说的资源,主要是指石油,也是传统燃油车的能量来源。我们都知道,美元和石油对于美国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设在不远的将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交通工具,那势必会削弱各国对石油的依赖,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另外,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石油资源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甚至直接决定了我国很多领域的发展,因此每年我们都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来确保工业体系的发展。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人口大国,对于汽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虽然,中国在近十年间发现了17个亿吨级大油田,但不可否认,我国每年约有70%的石油用度还需要依赖进口。

这样的做法,无非就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用进口石油来保障发展,将本国的储量存下来以备后用。对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过早耗尽,就会让国家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经济支柱也会被其他国家控制。

所以,在资源方面,开源节流就变得异常重要。中国在努力摆脱对外石油依赖,而美国肯定不希望这一目标达成。因此在不久前,就有美国国会议员提议,向进口到美国的中国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来遏制我们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再来说说技术,有一个事实你可能并不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且市场份额仍在不断扩大。在产业链方面,我国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都具备强大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反观欧美日等传统造车强国,其核心优势便是燃油发动机技术,但电动车时代的到来,使其无的放矢。同时对于欧洲的汽车厂商而言,在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科技方面,都已落后于中美,如果大量的新能源车型涌入欧洲市场,也会对其销量造成进一步影响。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鉴于中国在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速度,按此节奏发展下去,中国将占据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有可能制定全新的游戏规则,这样的结果对于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强国,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表面看是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的博弈,实则暗流涌动。

大家都在说,如果电动车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充电,那取代燃油车就指日可待了,但这么说还为时过早。汽车发展超过百年,无论是何种能源形式,落到用户,还是需要方便使用。

就现在来看,无论是燃油车、混动车、电动车甚至是氢燃料电池车,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共存,并且在份额上也会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不同车型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从燃油车和混动车的角度来看,用户的使用习惯无需改变,而且随着燃油发动机技术的提升,未来燃油消耗水平有望进一步降低,对环境也会更加友好。

电动车作为一个较新的产品,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还有很多,像是充电网络建设、车身重量、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低温电池活性等等。但也正是因此,考验的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综合创新实力。随着产业链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一定能买到价格更低、性能更好、技术更先进的电动车产品。

至于氢能源,中国也并非毫无准备,实际上我国计划通过《氢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扩大氢燃料汽车和氢基础设施的供应。只不过就目前的氢燃料电池车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商用领域,即轻型卡车、面包车和公共汽车。而且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和大家分享,2023年全球仅售出14451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中国以5600辆的销量超过韩国(4631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只不过就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大范围商用还需要时间。

对于消费者而言,到底是什么动力形式并不重要,便宜、方便、耐用或许才是根本。

最终鹿死谁手?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从若干年前的燃油车禁售令,到如今的推迟执行,再到放弃全面电动化,欧美的态度在滑稽中夹杂着一丝理性。

无论欧美如何应对,至少都证明了在新能源赛道,中国车企一枝独秀。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市场不断扩大、基础设施逐渐健全,中国车企有望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而这一天或许并不遥远。

文 | 蒋韬

编辑 | 王歆

出品 | 有驾报道

标签: 电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