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李庆文:十问混合动力技术过渡性

3月25日,由汽车评价研究院、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委会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发布暨技术论坛”在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举办。数十位行业领导、评委会专家、车企领导、零部件供应商精英等齐聚北京,共同见证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的发布,并围绕“混合动力内卷元年挑战与破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第二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发布暨技术论坛上,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发表了主题为“十问混合动力技术过渡性”的演讲。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李庆文

混动技术是过渡性的技术?十问混合动力技术发展

混合动力技术是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重要支柱,但是混动技术经常是被忽视、被质疑、被否认。有人认为,油电混动丰田公司把控,中国汽车企业难以加入;有人认为,增程式是落后技术;还有人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应景之作,不是长远之计。由此,很多人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是过渡性的技术,这几乎成为我们行业的“魔咒”。如果继续给混合动力技术扣上“过渡性”的帽子,让混合动力戴着“过渡性”的“镣铐”“跳舞”,是误导这个行业,还是引领这个行业?是误判,还是前瞻性预见?是偏见,还是理性科学的判断?

我无法断定哪种技术是过渡性的,未来必然会消亡;也不敢断定哪种技术未来一定会成功。所以我提出十个问题,希望行业来回答,希望研究混合动力技术的人来回答,也希望对混合动力技术持有一定偏见的人来回答。

过分强调“过渡性”,就会影响产业持续连续不断的发展。首先,影响投资,投资者不会投资过渡性技术;其次,影响消费者购买,消费者不想买过渡性产品,只想买一个最终的、最好的产品;最后,影响人才集聚,如果混合动力是一个过渡性技术,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不选择去做混动,这样会影响技术人才的集聚,最终影响中国电动化战略的实施。

第一问:未来能源难道只有电能吗?

过渡论者的逻辑起点是,未来的能源结构只有电能,其他能源都由电作为媒介。但是电能替代石油、天然气或者其他能源吗?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和《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非化石类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预计提高至18.3%和18.9%左右,说明至少还有80%的能源消费仍然依赖化石类能源,并且非化石类能源的占比提高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我无法推定“人类只使用电”这个远景,即使能实现这样的远景,也需要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实现。如果以这样的逻辑来断定混合动力就是过渡性,显然是不成立的。

第二问:未来的汽车动力只用电吗,不存在使用其他能源的车?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机动车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仅占总保有量的3.5%,所以短时间内,电能不可能成为汽车唯一的能源。没有其他能源动力的汽车,只有汽车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第三问:每一个人都只能单纯喜欢电动车吗?不能喜欢其他动力的车?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售2606.3万辆,其中燃油车1656.8万辆,新能源车949.5万辆,其中668.5万辆,汽车280.4万辆,即2023年只有25.6%的消费者选择车型,还有四分之三的人选择传统动力或者混合动力。这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只喜欢电动车,动力有多样性,人的需求也有多样性,所以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认为唯一的能源是电能。

第四问:混合动力不适合做智能汽车?

我无法判断说只有汽车才能做智能汽车,虽然我们搞智能汽车评价,里面既有车,也有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但是通过实测,我确实没有感觉到它们之间在智能化角度有什么差别。在去年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智能汽车年度车型评价活动中,一共有18款车型晋级最终评测,其中纯电车型占据44%,而混合动力占据22%,动力占据16%,合计38%,与纯电车型基本不相上下,从这点来看,混合动力是适合做智能汽车的,并不是只有汽车才能做智能化汽车,至少各家企业在去年拿出来评测的车型一定是各家企业认为最拿得出手的车型。

此外,我同时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不能适应混合动力的智能汽车技术可以定义为成功的智能汽车么?假设华为说自己的智能汽车技术是最厉害的技术,那么这样的技术只能是适应汽车,不能适应混合动力或者燃油车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这样的技术能够被称为是好技术吗?

第五问:混合动力一定比纯电动碳排放量高吗?低碳社会与混合动力完全不相容吗?混合动力会不会产生更加低碳的技术呢?

目前行业内已有企业将发动机做到46%的热效率,而目前国内电网里的煤电的比例占70%左右,这样看来,谁的排放高呢?假设新能源产生的电比例提高了,煤电在电网内的比例降为60%,但这样的假设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如果未来有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到50%,那么碳排放该如何计算呢?我希望相关专家应该进行计算,而不能简单地断定某个技术永远是低碳的,而另一种技术永远就达不到低碳。

第六问:混合动力和纯电技术谁的经济效益更好?

现在纯电技术的经济效益显然不如混动经济效益好,有的专家预测未来几年纯电的经济效益、成本一定比混动好,这个预测能实现吗?目前电池的成本占整车的40%-50%,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降低高额的电池成本,那些贵金属的稀缺性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如果不解决,最终在市场比拼中,消费者会如何选择?技术永远亏损或者短期内不能盈利,而混合动力技术能够利用存量资产、能够延续过去的技术、能够发挥人才的作用,究竟谁对社会贡献更大?

第七问:混合动力过渡性时间是多长?

中国的混合动力技术已经发展了将近三十年,其中已经发展了二十五年,到今天已经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这些技术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增长强劲、发展更快,我相信混合动力技术至少还能继续发展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这样的技术怎么是过渡性呢?如果这样的技术定义为“过渡性”,那长久的技术应该是多少年?

比如,目前汽车普遍使用锂电池,锂电池技术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在未来将被固态电池替代,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没有认为锂电池技术是过渡性技术,那混合动力技术怎么就变成了过渡性?五十年的技术怎么能是过渡性的?现在看,混合动力技术还能持续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怎么就给它简单扣上一个过渡性的帽子?

第八问:混合动力的强劲增长推动、促进了电动化的步伐,市场渗透率越来越大,为什么还要强调它的过渡性?

根据报告,2022-2023年,混合动力的市场渗透率从6.8%大幅上升至12.1%,增幅明显高于车型的市场渗透率(2022年20.8%,2023年23.2%),并且未来几年,这个趋势可能延续。混合动力的贡献这么大,就像家里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能出力、越来越能给家里挣钱,怎么说是过渡性?明明势头很好,我们应该鼓励,给“他”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给他奖励、给他戴勋章。我们汽车评价研究院就是要给混合动力技术戴勋章,我们只是社会上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是站在行业的角度鼓励混合动力技术,因为它是中国电动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技术路线和产品。

第九问,为什么企业家、行业专家、电池专家、政府部门对待混合动力技术的态度差异这么大?

为什么差异这么大?难道是立场决定的吗?难道是利益决定的吗?难道是偏见决定的吗?难道是缺少远见决定的吗?难道是远见比别人更高而决定的吗?我们要有一个坦率的讨论,企业家、行业的领袖们、有话语权的专家们,都应该客观理性地来评价、对待技术,我希望我们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再认为混合动力是过渡性技术,要把这个帽子摘下去,使这条技术路线、这个产业在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十问:如果丰田坚持混动和氢能技术路线,其他汽车跨国大公司也向丰田学习、效仿,我们推动电动化的转型应该做什么样的策略调整?

有人提出,跨国公司和西方国家在放缓推动电动化步伐,如果中国只做化,变成“纯电孤岛”,未来中国能否在国际化竞争中取胜?中国的产品要出海、要国际化、要卖到全世界去,别的国家的市场只接受混动、氢动力或者是其他别的能源动力,我们怎么办?

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跨国公司和西方国家竞争不过我们,要“封杀”我们,所以他们放慢推动电动化;我们更不能简单认为,我们的技术“遥遥领先”,甚至像有的专家说的“清场式‘遥遥领先’”,所以他们不干了。我们要理性地、谨慎地、审慎地评估,跨国公司和西方国家为什么会放缓推动电动化,他们放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他们放缓之后会做出什么调整,他们在电动化策略上要做什么调整。

实际上,中外都是向一个目标迈进——低碳社会,并且是通过电动化实现汽车行业和交通工具的低碳化。然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讲究策略。我相信不止是中国纯电技术、插电技术混合动力领先,也坚信中国汽车产业技术也不会落后,日系汽车技术一统江湖、遥遥领先的局面也会改变。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混合动力真正有了一个创新的生态圈,为什么不把混动发展得更好?

结语

现在很多人在鼓励混合动力技术,特别是在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与会嘉宾对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鼓励和支持,我看了之后特别高兴,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汽车评价研究院一直是为混合动力摇旗呐喊的机构,无论何时都为混合动力坚持我们的声音,我们之所以做这个选择,要感谢汽车评价研究院聘请的这些专家,他们给我们把关定向,用理性的声音感染、影响了我们,这些专家,不仅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的专家,也包括研究电机、电池领域的专家和人工智能的专家,我们把各方面的专家意见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在未来,混合动力技术在中国电动化战略的实施,及中国实现汽车强国的过程中,作用、贡献会更大,中国汽车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混合动力技术也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