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上汽大众四十周年 | 回首中国轿车工业的艰难起步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大关,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全球每卖出10辆车,至少有3辆来自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底子薄。早在1914年,美国人就通过流水线首次实现了汽车大批量生产,让汽车从富人阶层专利走向普通民众的生活。而我国,1956年才造出了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轿车领域更是“一穷二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也只能生产红旗上海牌轿车,专供高级官员与接待外宾的红旗产量稀少,唯一能够批量生产轿车的上海汽车厂,实际年产量也从未超过3000辆。

IMG_256

图为上海牌轿车

我国是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用短短半个世纪为轿车工业插上腾飞翅膀的呢?让我们从1978年说起。

引进轿车装配线 拍板合资模式

1978年,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经委和外贸部联合提交的《关于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报告》,其中提到了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此举有利于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轿车需求,节约外汇储备,并争取出口创汇。

在“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的力主之下,这条备受瞩目的轿车装备线,落户上海,与上海汽车厂结下了缘分。1978年9月13日,国务院对《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做出批示,同意与外商接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978年8月9日《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第一页)

图为《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

有了这盏“绿灯”,项目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期,时任上海市机电一局局长的蒋涛被上海市政府委以重任,成为上海轿车项目负责人,组建了谈判小组。随后,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日产、德国奔驰大众、法国雷诺雪铁龙等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受邀前来洽谈合作,在沟通交流中,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汽车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学习到了一个新词语——合资(joint venture)。当时,国际上已有成功的合资先例——通用与丰田在美国合资成立了“努米”,以此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顾明向邓同志请示:“这个轿车项目可不可以搞合资?”邓说:“可以。不仅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这一回复,给了中国汽车人极大的鼓舞,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沃尔夫斯堡的不速之客

既然要合资,那问题又来了,应该与哪家车企合资?

几番巧合,促成了中方与德国大众关于“合资”的初次接触。

时值1978年11月20日,一支来自中国的考察团抵达了德国。它由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带队,正在欧洲执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机械工业部组团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最系统的一次考察行动。

看到德国大街上奔跑着不少悬挂VW标志的汽车,代表团产生了兴趣,决定去德国大众瞧一瞧。蒋涛也是考察团成员之一,在与国内的通话中,他得知了“轿车项目也可以合资经营”这一新消息,继而在访问沃尔夫斯堡前的预备会议上,向周子健提议:“代表团在参观后和大众汽车公司高层座谈时,是否可以提出欢迎大众汽车参与上海轿车合营项目的合作,看他们有没有兴趣”。

当年的电话记录

当一行人来到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总部,通过门卫辗转接通时任大众汽车董事长施密特的电话时,对方难掩惊讶:“中国的机械部部长,要和我对话?”

随后,代表团顺利参观了工厂,并在与施密特的座谈中,提出上海轿车要搞合营,欢迎大众汽车参与合作。出乎意料的是,翻译尚未来得及完整表述代表团的话语,已听出意思的施密特便高举胳膊,赞成这项提议。

原来,德国大众为了筹谋进入亚洲市场,正在与韩国接洽中。面对沃尔夫斯堡的不速之客,施密特当即表态,如果中国愿意合作,将成为其优先考虑对象,其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还愿意出部分投资。

事实上,面对中国的汽车合资意愿,美、日、法等国汽车厂商的积极性并不高,它们普遍认为,中国搞轿车工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施密特的话成为了为数不多响亮的声音。这一次会面,为今后的中德合作埋下了伏笔。一家德国媒体写道,正是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改变了大众与跨国汽车制造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也改变了上海轿车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命运。

此后,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融入了上海轿车项目(即上汽大众合营项目)的血液中,也沉淀在上汽大众的基因中。

6年长跑 一波多折

常言道,好事多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汽大众合营项目”自然备受挑战。

相关合资法律的缺失,是项目推进的一大“拦路虎”。德国人曾发问道:“你们连个合资法都没有,怎么谈?”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中央督促有关方面迅速起草了《合资法》。1979年7月,我国第一部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1982年下半年,《合资法》的实施条例出台。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和条文是以上海与德国大众的谈判为参照,这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有效推动了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

此外,“一下二停三撤”的风波也曾给项目蒙上阴影。“一下”指的是八十年代初,国家经济面临调整,一批基建投资面临下马,上海轿车项目也岌岌可危。“二停”德国大众出于自身经营压力考量,有意退出项目。“三撤”则是当时有些不和谐的声音,意指轿车是典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为了保住项目,上海轿车项目对产量规模进行了调整。饶斌表示,“干轿车我们是铁了心的,上海轿车项目绝不会停下来。”他鼓励大家不要失去信心,要继续谈判,打有准备之仗。

面对如此复杂局面,1983年,德国人又出了一道难题——先在中国组装一批CKD桑塔纳轿车,以此试探中方的诚意。当时,上海轿车厂依然采用着半手工、半机械的落后生产方式。在没有机械手,也没有规范工艺的情形下,螺丝拧不紧就用锉刀锉、用榔头敲,7位师傅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才拼出了第一辆桑塔纳,用辛勤汗水与钻研精神,给出了中方的态度,也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张黑白照片中,读出人们的喜悦与兴奋。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从1978年11月算起,直到1984年10月签约,这场中德合资谈判,历时整整6年。期间,项目数次面临“胎死腹中”的绝境,在永不言弃精神的支撑下,中国汽车人成功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行的齿轮。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

上汽大众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轿车工业正式启航。至此,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这背后,离不开数代汽车工业人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合资合营的模式创新。而今,正值这家中德合资车企的40周年生辰,一个更出众的大众,值得被期待。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