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欧美日拆了3辆比亚迪,发现了哪些秘密?

哈喽大家好!

为了搞清楚比亚迪是怎么一键变爹的,欧美日纷纷掀起了一波拆比亚迪的热潮。咱们今天就看看,他们都拆出来点啥结果。

日经BP社,把比亚迪海豹大卸八块,还把拆解的全过程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中国比亚迪海豹彻底分解》,书价更是高的离谱,88万日元,大约4.5万人民币。

瑞银证券研究部,为了让投资者了解比亚迪,也拆了一辆海豹,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美国一家专门帮车企降低成本的公司,最近拆了一辆海鸥本来是打算通过拆车看看中国是怎么补贴电动车的,可拆完了却直呼没想到。

事实上,老外对中国电车充满了偏见,他们从不认为中国车企能掌握核心技术,更看不到我们全产业链的崛起,他们就认定我们是因为政府补贴、血汗工厂、贸易保护、不公平竞争,才让电车崛起的,最近又加了一条“产能过剩”。

所以,这些外媒拆解比亚迪,并不都是心怀好意,但却可以让老外更了解中国电车。而我们也可以透过不一样的视角,听他们说说比亚迪是为什么成的,还有哪些软肋。毕竟这俩问题,咱自己也不见得能说清。

下面咱先来看看日经BP的拆解结果,作为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日经BP社拆的是最仔细、最专业的。把全车分成了十几个模块,分模块拆解,每拆一个零件就要拍照记录,拆下来的零件也要逐个分析。

三大件肯定是拆解的重点,夸张的是连后视镜、胎压监测、保险丝盒都有独立的章节介绍。还会和特斯拉、以及德系、日系的电车进行优缺点对比。

部分目录截图

咱就说啊,虽然造车经常造假,但拆车这事,确实是有点工匠精神详细程度可以看做是一本工程师手册,也难怪人家这书卖4万多一本呢。

跳出一个个技术细节,日经BP社最终整体是对比亚迪赞不绝口的。他们认为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热管理系统是明显领先于各大车企的,同时车载电器元件的集成度也是遥遥领先。

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比亚迪的崛起不是偶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多说一句是,日经BP社是去年拆的海豹,但第二代刀片电池今年8月就要发布了,他们赞不绝口的热管理系统,在比亚迪发布的第5代DM-i上也有全新升级了。

也就是说,日本人的拆车速度,其实是赶不上比亚迪技术进步的。

再来看看瑞银是怎么说的,和日经BP社关注技术不一样,瑞银人家毕竟是银行嘛,整个拆车过程最关注的就是成本。

直接看结论吧,瑞银拆完一通,给出的结果是,相比上海产的Model 3,海豹的成本要低15%;相比大众在欧洲产的相似定位的车,成本要低35%。

瑞银还估算了海豹各部分的成本,比如:

电池大约为57300元

电驱系统大约6465元

电控系统大约6345元(包括8合1电控模块、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器等)

电池管理系统BMS)1166元

热泵大约3282元

截图来自瑞银官网

瑞银还解释了比亚迪为啥能把成本搞到这么低,总结也就两点:高度自产、高度集成。

瑞银发现海豹75%的零件都是比亚迪自产的,剩下的25%里,有17%是中国供应商,海外供应商占比只有8%。

关于高度集成,瑞银发现海豹八合一的电控单元,能让成本节约大概20%。

瑞银发现的这两点呢,都对,但是呢,只通过拆一辆海豹,还很难发现比亚迪的全貌。

截图来自瑞银官网

关于高度自产再给大家补充一下,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是上到收购锂矿,下到车灯、车漆,能自产的全部自产。

王传福自己说过,比亚迪除了轮胎和玻璃不是自己的,其它都是自己造的。

关于高度集成,也补充一下,海豹的八合一电控系统已经不算啥了,比亚迪最近又放了个大招,那在海狮07 EV上,全球首创了12合1电驱系统。

其实呢,高度集成这事,别人搞可能非常难,12个零件来自12家供应商,这咋集成呀。但这事对比亚迪来说,其实没那么难,毕竟啥都自己造的,集成起来方便很多。

不过呢,瑞银不愧是老牌的国际投行,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高度自产的危险。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代价是资产太重、开支太大。

市场火爆的时候,这种模式可以让你赚走每一分钱。但如果市场下行,那死的比谁都快,因为要养的人太多了。

目前比亚迪没有这个担忧,但谁能保证比亚迪销量一直涨呢,所以这个风险还是希望比亚迪未雨绸缪吧。

再来看看美国这家叫做CaresoftGlobal的公司,拆完了海鸥得到了哪些好玩的结论。

先说下背景啊,这家公司你可能没听过,但它的总裁是通用负责皮卡的前首席工程师,所以专业程度还是可以的。

这家公司在拆解前是不相信电车能卖到这么便宜的,所以认定海鸥是偷工减料了,随着拆解的深入,海鸥的做工、质感远超他们的想象,这才逐渐打破偏见。

截图来自美联社

软件翻译、仅供参考

看完了美联社采访这位首席工程师的报道,和他的试车视频,我们大概总结了一下他的说法:

首先就是海鸥虽然简约,但品质感非常好。体现在哪呢,座椅的皮革和缝线处理非常好。内饰的用料很好,还有一点是大家一定没想到的,这位首席工程师说海鸥关门的声音非常牢固。

请大家以后不要在嘲笑听关门声,判断质量了,毕竟人家首席工程师也是这么干的……

当把海鸥开起来,他的评价是:动力十足、静音很好,转弯和颠簸时的表现与更昂贵的电动汽车一样好。

当然了,至于是多昂贵的车,就没说了。

总之,他最后的结论是:“以美国的制造水平,相同的车子需要3倍以上的成本”。比亚迪能生产出如此低价且品质感在线的汽车,“绝非奇迹”,而是“效率的体现”。

这三家海外机构,日经BP肯定了比亚迪的技术;瑞银分析了比亚迪低成本的优势;美国公司证明了,低成本也能做出高品质。

这些呢,对国内的小伙伴们来说,其实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但是对海外的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突然和难以理解的。

因为比亚迪的成功,其实是中国汽车体系力的成功,而这个体系力量的建设,是中国汽车人用三四十年的积累和蛰伏才换来的。

1984年上海大众成立的时候,中国汽车一下子从手搓时代,进入了现代化生产,当年的国产化率只有可怜的2.7%。

这和今天我们去津巴布韦建一个航天发射基地,还让当地做配套的难度是一样的。

但是成百上千万的中国汽车人,就是用40年的时间,建成了全世界最完善和高效的汽车产业链然后伴随着新能源车的爆发,中国汽车一飞冲天。

以前,当我们嘲笑国产车只会逆向研发的时候,当我们嘲笑国产车只会堆配置的时候,当我们嘲笑国产车只能卖高配低价的时候,这都是国产车正在积蓄力量的时候。所以,哪有什么工业奇迹,有的只是厚积爆发。

如今,让中国消费者完全接受比亚迪的成功,接受中国新能源车的成功,还有困难,就更别说海外消费者了。

所以,我们欢迎外媒继续拆解比亚迪、只要是基于事实来报道。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汽车走出去,中国自己的汽车故事,也要走出去。这一点上,我们不是差太远了,而是还没开始。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