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欧盟反补贴税:一场“得不偿失”的挑衅


为了遏制中国汽车高速发展和快速成长的势头,欧盟开始修筑壁垒。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将从下个月起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接近四成的额外关税。

这项决定预计于7月4日左右实施,届时向由中国出口至欧盟的9座以下电动汽车施加17.4%至38.1%的特殊反补贴关税。该项额外关税叠加在欧盟现行的10%汽车进口税之上,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将从今年下半年起,面对最多高达48.1%的欧盟关税。

上述决定宣布后,商务部、外交部皆进行了回应。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对此高度关切、强烈不满,中国产业界对此深感失望、坚决反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强调,“这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

 

欧盟“急”了

 

这并不是突如其来。

 


 

早在2023年9月13日欧洲议会的年度演讲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宣布,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其理由是:中国汽车企业得到了国家的巨额补贴,从而得以压低出口价格,构成了对于欧洲本土汽车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但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归类于政府补贴,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表现。过去十年,中国汽车行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即便是曾经高高在上的BBA,也在中国新能源三电的攻势下处于下风。中国车企不仅控制着全球76%的电池生产能力,且在制造这些电池的原材料供应链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车企有能力以无人能及的价格生产电动汽车。

近年来,物美价廉的中国出口电动车开始在欧洲市场迅速攻城略地。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国产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不到3%,一跃上升至2023年的22%。Made in China巨大的成本优势,令欧洲本土车企们难以招架。这不仅对欧洲传统汽车制造业的部分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影响欧盟就业市场。

而欧盟忌惮中国的电动汽车,担心来自中国的汽车价格更低、竞争力更强,逐渐抢占本土制造商的市场蛋糕,或许才是此轮欧盟对于向中国电动车施加反补贴关税的深层动因。

 


 

不过,自这一消息发出,作为被欧盟“保护”的对象,大众汽车集团、宝马奔驰却第一时间表态,反对欧盟这一举动。

“长远来看,施加反补贴税不利于欧洲汽车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反对这一决定。德国和欧洲当前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乏力。”大众汽车集团认为,欧盟委员会做出这一决定对欧洲,尤其是德国汽车行业来说,弊大于利。最现实的结果是,欧盟额外增加税收壁垒,可能会招致严重的报复行动。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但言辞更严厉。他说,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引发连锁反应——以关税回应关税,以孤立取代合作。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则更激进,直接呼吁降低而不是提高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以鼓励欧洲企业做得更好。

事实上,欧洲车企的当务之急,是强化成本竞争力,以市场化手段反击。“但欧洲很多国家并不想面对这个现实”。而加征关税之后,随着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减少,留下的缺口将被欧盟境内生产的汽车所填补,但这也意味着欧洲消费者要承担更高的价格。

 

被“针对”的上汽

 

历时数月,欧盟对三家中国企业抽样调查的靴子落地:

上汽集团面临加征的关税税率达38.1%,税率最高;吉利汽车比亚迪面临加征的税率分别为20%和17.4%。欧委会宣布,对其他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企业,统一按照加权平均税率21%征收关税;针对不配合调查企业,加征税率为38.1%。

 


 

而上汽沦为最为受伤的中国车企,也并不感意外。其一,外界有声音称,上汽没有配合欧盟的调查,因此被重点针对。

对此,上汽集团内部人士回应称,这完全属于捏造和误读。上汽积极配合提供相关材料,但欧盟的调查范围已经严重超出了与反补贴调查相关的范围,或和反补贴调查毫无关系的范围。例如,要求上汽提供自主品牌电动车详细的三电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并未向欧洲出口电动车的上汽大众等合资企业的信息。

其二,国有企业出身的上汽,是欧洲市场出口量最大的中国车企,而这正是最核心的靶心。

 


 

先看几组成绩:作为中国汽车出海主力军,2023年,上汽海外共销售汽车120.8万辆,连续8年位居中国车企之首,今年出口表现依旧亮眼,1月至5月海外市场终端交付46万辆,同比增长17.8%。

在欧洲市场,上汽销量也是绝对领先。2023年,上汽在欧洲13国的中国汽车品牌销量排名第一,累计交付24.29万辆。作为对比,排名2、3名的吉利集团、比亚迪汽车分别为2.24万辆、1.59万辆,上汽出口数量是其他车企的数十倍。

 


 

而上汽在欧洲销量居中国车企冠军,最大功劳来自旗下品牌MG,去年欧洲总销量超23.1万辆,位列中国品牌欧洲销量榜榜首。今年1至5月,MG在欧洲已开发国家交付超过10万辆,每出口欧洲10辆中国车,就有7辆是MG品牌。

在刚刚过去的5月,MG又一次被评为“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之一;同时,在欧洲热销的MG4 EV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更是拿奖拿到手软,民间也赞不绝口。

 


 

据悉,MG4 EV是MG品牌基于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打造全球纯电车型,融入了灵动设计美学,品质驾控优秀,驾驶体验优于同级车型。同时MG4 EV还通过了严苛的欧洲Euro NCAP五星安全认证,搭载的上汽“魔方电池”以“零燃科技”防护体系通过了多项严苛测试,为乘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健康环保方面,MG4 EV引入全球最严苛的环保标准,满足REACH、E-MARK等严苛欧标,甲醛含量低于国家标准6倍。

作为中国第一款全球品质车型,2023年,MG4 EV海外累计销量突破13万辆,一举夺取“欧洲紧凑型纯电车销冠”。在今年日内瓦车展上,MG4 EV也受到了众多海内外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可以说MG4 EV已经成为了中国出海的“新名片”。

 


 

而上述的种种业绩,无疑对欧盟成员国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而言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被欧盟“关照”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上汽集团海外市场发展势头的“打压”。

不过,对于欧盟委员会加征临时反补贴税的计划,上汽集团和MG名爵品牌都第一时间发出声明,除了表达失望、惊讶、反对外,也再次表明态度,上汽集团会为我国和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做出更大贡献,MG品牌将继续放眼全球,坚持根在中国。

 


 

“既戴其冠,必承其重。”这是MG品牌关于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临时性关税的声明,亦是中国车企日渐强大的底气。事实上,国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展现出的焦虑,恰恰说明中国企业自身做得不错,其中不仅包括规模、产业链、质量也包括成本。

统而观之,如今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虽然会带给中国车企阵痛,但也促使中国车企更加积极地拓展海外市场、更注重提升自身竞争力;而反观被“保护”之下的欧盟汽车市场,或将更为闭塞与落后。毕竟,贸易保护主义阻挡不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标签: 补贴 欧盟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