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自2025年2月27日发布以来,凭借其颠覆性的性能和定价策略,迅速引发市场狂热。然而,与其销量神话相伴的,是“一车难求”的供需矛盾。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小米汽车的市场号召力,也揭示了新势力车企在产能爬坡、供应链管理上的深层挑战。
一、订单爆发式增长:远超预期的市场热度
小米SU7 Ultra的销售数据堪称“现象级”:
- 10分钟订单破6900台,两小时大定突破1万台;
- 开售仅3天,锁单量已突破1万台,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这一成绩远超传统豪华品牌的同类车型(如保时捷Taycan Turbo S、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同期表现,反映出消费者对小米汽车“性能平权”策略的高度认可。订单的集中爆发,直接导致交付周期拉长,部分用户甚至调侃“雷军自己购车也要排队”。
二、产能瓶颈:从供应链到制造端的多重挑战
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小米SU7 Ultra的产能却成为制约交付的核心问题:
- 新品牌产能爬坡压力:作为小米首款超高性能旗舰车型,SU7 Ultra的复杂工艺(如三电机系统、碳纤维覆盖件)对生产线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生产节奏需兼顾质量控制与效率平衡,初期产能难以快速提升。
- 行业性产能限制:小米汽车此前在车模市场已暴露产能短板。SU7 Ultra合金车模因依赖手工制造导致供不应求,雷军直言“汽车模型行业自动化水平亟待提升”,这一现象间接反映了整车生产中可能存在的供应链协同问题。
- 用户等待焦虑加剧:部分车主为提前解锁车辆性能,甚至在完成300公里“新手期”磨合前便尝试破解动力限制,进一步凸显供需失衡下的用户心态。
三、市场反应:从“饥饿营销”争议到品牌价值提升
“一车难求”现象引发了双重效应:
- 负面舆情:交付延迟导致部分用户不满,社交媒体上“北京欠车王”等调侃频现;
- 品牌溢价增强:稀缺性反而强化了SU7 Ultra的“旗舰光环”,其二手市场溢价现象初现,甚至带动周边产品(如车模)的热销。
小米汽车通过定期更新交付进度、开放“驾驶安全保护功能”的灵活设置(如300公里后可解除动力限制),试图缓解用户焦虑,同时强调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四、行业启示:新势力如何平衡“爆款效应”与可持续增长
小米SU7 Ultra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三点思考:
- 订单管理与产能规划的动态匹配:需建立更精准的需求预测模型,避免因过度保守的销量目标导致交付危机;
- 供应链韧性建设:通过投资自动化生产、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提升应对突发需求的能力;
- 用户体验优化:从交付透明化(如实时更新排产进度)到售后服务(如灵活续保政策3),需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以维持用户忠诚度。
未来展望:从“产能攻坚战”到生态协同
雷军坦言“产能提升是当前首要任务”,而小米的生态优势或成破局关键。例如,通过“人车家全生态”联动,将用户的等待期转化为生态产品(如智能家居设备)的体验窗口,既能缓解焦虑,又能强化品牌粘性。若小米能借SU7 Ultra的热度完成产能爬坡,其有望从“现象级爆款”迈向“可持续高端化”的新阶段。
这场由“一车难求”引发的市场博弈,既是小米汽车的成人礼,也为行业提供了新势力转型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