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NO
YES

工具栏
意见反馈
问题描述
0 /300
请输入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请留下您的电话号码以便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请输入正确电话
相关图片 可上传JPG/JPEG/PNG格式,单张图片不超过5Mb,最多上传3张图片

添加图片

福特大动作,牺牲一己,换得44亿收益

在中国汽车市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激烈上演。一边是本土品牌乘风破浪,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一边是老牌外资车企,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挣扎求生。就在大多数人认为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将步履维艰之际,一个意外的赢家出现了——福特。2024年,福特中国竟然实现了44.09亿的盈利!这在一片哀鸿遍野的背景下,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行业。有人说这是奇迹,有人说这是偶然,也有人质疑这只是暂时的回光返照。那么,福特中国的这44亿盈利究竟是怎么来的?它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它未来的路又将走向何方?这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探究福特中国逆袭的背后故事,并试图解答这些疑问。


首先,让我们回到几年前。那个时候的福特,在中国市场可谓是“风光不再”。销量持续下滑,质量问题频出,负面新闻缠身,甚至有人断言福特即将退出中国市场。2017年到2019年之间,长安福特销量分别为82.8万辆、37.77万辆和18.4万辆,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12.27%、54.38%和51.3%,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这期间,福特在中国的亏损累计达到了惊人的50亿美元。  试想一下,一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汽车巨头,如今却面临着如此窘境,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这不仅让福特自身陷入困境,也让许多原本对跨国车企抱有信心的投资者开始怀疑,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然而,福特的逆袭故事,却从2022年开始悄然上演。吴胜波的加入,成为了这场逆袭的关键人物。  他接手福特中国后,并没有沿袭以往的模式,而是迅速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变革措施。这些措施,并非简单地降价促销,而是对福特在中国市场战略的一次彻底反思和重新定位。


吴胜波上任后采取的第一步策略,就是“瘦身”。他毫不犹豫地砍掉了许多亏损的业务和低利润的车型。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毕竟这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既有市场,甚至要裁员,这在任何企业都是一个痛苦且艰难的决定。然而,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为福特的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和资源。  他将重心放在了几个核心领域,包括硬派越野车、高性能跑车以及豪华商务车。这一策略,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中国市场汽车消费趋势的精准判断。


第二步策略,则是积极拥抱“全球化”。  福特并没有选择在激烈的国内价格战中与对手硬碰硬,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优势,将中国打造成全球出口中心。  这并非简单的“出口转内销”,而是福特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在不同工厂生产针对性的车型,再通过全球网络进行销售。2024年,福特中国出口量达到17万辆,同比增长60%,占其总销量的40%。其中,江铃福特领睿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而生产于重庆工厂的林肯航海家更是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单车型贡献超8.3万辆出口量。 这意味着在中国生产的福特汽车,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更远销到世界各地,极大提升了盈利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规避了国内的激烈竞争,更利用了中国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第三步策略,则是对产品线的精细化管理。  福特不再试图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认真做好每一款车。  这种“小而精”的策略,与过去“大而全”的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这种转变,才让福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了立足之地。  以蒙迪欧为例,这款车型曾经销量低迷,但是经过重新定位和价格调整后,销量迅速回升,甚至重新突破了月销万辆大关。 这充分证明了,只要策略得当,即使是面临困境的产品,也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福特中国的44亿盈利,并非意味着高枕无忧。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2024年,福特电动车业务亏损扩大至50.8亿美元,Mach-E等车型库存积压严重。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福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这将是它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过度依赖出口的风险。  虽然出口业务为福特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出口策略出现问题,都将对福特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因此,福特需要在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找到最佳的策略,不能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最后,福特还需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相比一些本土品牌,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提升空间。 这需要福特加强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总而言之,福特在中国市场的逆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扭亏为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战略调整、管理变革和市场策略的成功范例。  44.09亿的盈利,是福特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成果,也是它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创新的体现。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福特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它能否持续保持盈利,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追赶上竞争对手,能否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这将决定它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  福特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它的下一步,将更加引人注目。  这44亿的盈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未来的路,仍然充满挑战。  但是,福特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曾经跌入低谷的巨头,只要能够及时调整战略,有效整合资源,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仍然有可能实现华丽的逆袭。  这对于其他在华外资车企,以及所有面临困境的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 福特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举报当前文章

举报成功

感谢您的举报
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二姨夫说车

获赞 1832 关注 1 粉丝 370

+ 关注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