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添加图片
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班级里的“三好学生”要合并了?
2025年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突然扔出一个“重磅炸弹”:要对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大汽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各自为战的央企“合并班级”,组成一个超级学霸。
这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刻炸锅。
第二天,东风股票直接涨停,长安汽车盘中冲高,连带着整个汽车板块都跟着躁动。但普通老百姓可能更关心的是:
国家为什么要这时候搞合并?
合并后对老百姓买车、对国产汽车发展有什么影响?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看看这三个“三好学生”的成绩单。
二、三个优等生,为什么还要合并?
1. 销量看似风光,实则利润“打骨折”
一汽、东风、长安去年的总销量加起来超过800万辆,听起来很厉害,但仔细看财报会发现: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一汽2024年营收5550亿,利润却同比暴跌11%;
长安汽车前三季度利润直接腰斩,暴跌63%;
东风虽然勉强扭亏为盈,但净利润才5800万,相当于卖一辆车赚不到30块。
这就像你开奶茶店,每天卖1000杯,结果每杯只赚1毛钱——规模再大也扛不住啊!
2. 新能源车“起大早赶晚集”
三大央企早在10年前就开始搞新能源,但2024年它们的自主新能源车销量加起来才175万辆,还不及比亚迪一家(302万辆)。
更尴尬的是,这些央企的新能源车大多靠z策补贴和集团采购撑着,真正在市场上和特斯拉、比亚迪拼刺刀的没几款。
3. 重复建设严重,内耗成风
举个例子:一汽搞了红旗新能源,东风弄了个岚图,长安推了个深蓝,三家都在砸钱搞智能驾驶、充电桩、车机系统。
结果就是资源分散,谁都做不精。有业内人士吐槽:“三家加起来申请的专利,还没华为车BU一半多”。
三、国家出手的逻辑:从“班级排名”到“国际奥赛”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企业亏钱是他们自己的事,国家为什么要管?
答案就藏在三个关键词里:产业安全、国际竞争、技术霸权。
1. 汽车产业是“工业心脏”
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件,背后牵连着钢铁、化工、电子、软件等上百个行业。美国、德国、日本能成为工业强国,靠的都是汽车产业这根“顶梁柱”。
中国要想突破西方技术封锁,也必须把汽车工业攥在自己手里。
2. 新能源赛道是“华山一条路”
传统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被欧美日垄断,中国追了30年都没追上。
但新能源车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电池、电机、电控成了新核心,而中国在这三个领域已经全球领先。
这时候如果还让央企“各自为战”,等于把到手的优势拱手让人。
3. 西方开始“掀桌子”
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美国禁止宁德时代电池进入z府采购名单。最近德国总理访华,表面谈合作,实际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换技术”。
这时候如果国内车企还在打价格战、互相抹黑,等于“外敌当前,自己人先捅刀子”。
四、重组之后会发生什么?
国家这次重组不是简单“1+1+1=3”,而是要打造一个“中国汽车超级舰队”。具体来看可能有三大动作:
1. 技术“并线超车”
把三家央企的研发部门合并,集中攻克芯片、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卡脖子”技术。就像把三个实验室的设备、人才、数据全部打通,避免重复造轮子。
有消息称,新集团可能联合华为、宁德时代组建技术联盟,直接对标特斯拉FSD。
2. 市场“划江而治”
一汽主攻高端市场(类似奥迪),东风专注家用车(类似大众),长安负责性价比车型(类似丰田)。
同时统一海外战略,避免在东南亚、欧洲自己人抢订单。这种打法韩国现代起亚用过,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也在抱团,效果立竿见影。
3. 供应链“全国一盘棋”
过去三大央企都有自己的电池厂、电机厂,导致产能严重过剩。重组后可能整合供应链,把低端产能淘汰,高端产能集中。
例如把长安的电池专利给东风,把一汽的电机生产线共享给长安,最终实现“全国汽车零件超市”。
五、老百姓能吃到什么红利?
1. 买车更便宜还是更贵?
短期看,国家要整治“恶意降价”,车企不敢再亏本卖车,价格战会缓和。但长期看,规模化生产和技术突破会摊薄成本。
参考家电行业:90年代长虹、TCL打价格战,21世纪格力、美的合并后反而质量提升、价格稳定。
2. 国产车能超越BBA吗?
极有可能。央企重组后,高端品牌可以调用全国最顶尖的资源。比如红旗下一代电动车可能用华为智驾+宁德电池+航天级材料,性能和奔驰EQE对标,价格却只要一半。
3. 普通人迎来新就业机会
智能驾驶工程师、电池回收专员、汽车软件测试员这些岗位会爆发式增长。国家已经计划在河北、广东、重庆建设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未来可能催生百万级就业。
六、警惕!重组不是万能药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央企合并搞不好就会变成“大锅饭”。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合并,确实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导致效率下降、f败滋生。这次汽车重组必须吸取教训:
不能搞“拉郎配”:强行合并只会催生g僚主义,要保留市场竞争压力;
防止技术垄断:别让新集团变成“专利收费站”,挤死民营车企;
人才机制改革:允许科学家持股、工程师高薪,否则人才都被特斯拉挖走。
七、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汽车工业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美国有福特+通用+特斯拉,德国有大众+奔驰+宝马,日本有丰田+本田+日产。中国要想突围,必须把一汽、东风、长安拧成一股绳。
这场重组背后,藏着国家两大野心:
1. 对内:终结“造车不如炒房”的扭曲现状,让资本和人才流向实体经济;
2. 对外:打破西方“高端产业霸权”,让中国从“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看不懂财务报表,也搞不懂技术参数,但只要记住一点:当国家开始整合央企资源时,往往意味着某个行业要迎来质变。
就像当年的高铁、光伏、锂电池,今天的汽车重组,或许正是未来中国制造登顶的起点。
(全文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