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日本车为何排斥涡轮增压

【写在前面】

前不久,网上盛传过一套理论,剖析了日本车不屑于涡轮增压的原因。


大致思路是:引用一些涡轮“烧红”的案例,说涡轮发动机存在可怕的高温安全隐患,所以日本人虽然有涡轮核心技术,也不愿意在自家的车上应用。



不少人信以为真,很多德系车迷开始纳闷,真的是高危科技?


诺诺很想还大家一个靠谱的真相,特写此文,终结话题。备好瓜子饮料了么?

(特别提示:本文纯聊客观技术,如引发德日派系撕逼,纯属自愿)


【发动机带T,何惧之有?】

能大幅提高的扭矩和功率,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增压技术(请允许我把在下文里简称为“T”)。


排量,用了T,动力可以提升七、八成,如同吃了伟哥一样神奇,民间用“压榨”来形容,也可谓入木三分。


原文用了几张增压的排气段“烧红”的图片,来说明带T的“安全隐患”,的确让人看了好怕怕。


图:原文截屏


民用的3.0T汽油(6缸),最大功率通常300~350马力,而原文图片里的6缸机,号称可输出1000,诺诺表示震惊。因为机的爆震限制,每个缸的不可能做得很大,6个缸,到4.0L已经很了不起了,那4.0T的又能高出去多少呢?


总之,万千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有人查实出此图的发动机型号,请回复一下。我很想知道是否真有1000,以及原文提到的其他参数(1600℃高温)是否正确。


回到主题,继续聊靠谱的。


带T中,废气进入涡轮的地方的确容易过热。别担心,这是厂家的分内事,他们都会去控制,否则无法通过测试。


图: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高温点


比如,受材料性能限制,涡轮的工作温度上限通常为900~950℃,否则就要更换更贵的材料,导致成本陡增。因此都会有降温控制策略,保证排气段不至于超温(夏季高温试验也必须低于安全温度),这也是标定工程师一大工作任务。


殊不知,排气系统烧红,自然吸气也有!


最大负荷持续测试时,自吸的排气段也会烧红,只不过最高温度点在三元催化的入口处。这大多是由中“第一汇合点”的位置决定的。


图:某4缸自吸发动机的排气高温点


由于三元催化器比涡轮更耐高温,所以自吸能容忍的最高温度其实高于增压,所以自吸不一定就比增压凉快哈!


再给大家一张诺诺压箱底的发光色谱图,大家可以对照上面两台的排气温度峰值,看看谁更烫?


图:排气管自辉光颜色对应的温度


大家也可以自行查验一下原文那台“1000排气管最高温度。(有没有1600℃?)


图:原文提到的发动机-高温读数


再看一些自吸的台架测试美图,哪个不见红的? 

图:发动机台架测试靓图


就连刹车片的极限测试,都会把刹车盘磨得通红呢。按照那个有趣的逻辑,XX良心车厂害怕刹车系统着火,就不装了?


图:刹车系统高温测试


大家千万别从“极左“变“极右”了,我并没说自吸都比增压烫哈。到底多烫,一方面取决于软件管理,另一方面还与发动机功率密切有关。所有排气最终都要汇合在一起,机器越大,排气里的能量就越多,排气歧管汇合点的发热就越大,就越容易出现白热化咯,这才是是否容易“见红”的真理所在。


综上所述,用高温来说比自吸更危险,是站不住脚的。


无论是三元催化还是增压器入口,达到白热化后,虽然本身不会着火,但提供了自燃的土壤。如果可燃物(机油等)有机会和它们相遇,自燃概率就会大增。


说到自燃,除了电气原因之外(如乱改线路),就要看机舱布置和车况养护情况了。布置是娘胎的事,车主无力回天,比如某车型碰撞的起火案例较多,那就跟布置有较大的关系;莫名其妙自燃的,则跟车况和养护好坏息息相关,比如发动机渗机油,不闻不问,以至积少成多,滴落到炙热的三元催化器上;喷油嘴、油轨密封圈老化不更换,汽油渗出,蒸汽接触到炙热的排气歧管,都很容易诱发自燃。诺诺在这里友情提示各位粉丝,还是要多关注机舱里的车况检查。


图:法拉利458自燃


【日本人为啥不diao涡轮增压?】

此现象的确是个梗!今天必须说清楚,免得老是被拿来说事儿。


汽车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被利益驱动的,这个铁律在哪里都一样。那么日本车的热销市场在哪里?美国,以及日本本土!


先说美国市场,你说油价便宜也罢,美式文化也罢,总之美国人尤其钟爱大的自然吸气,对增压没有什么感情,更不要说6个缸以下的产品线了,你看宝马320i好意思在美国卖么?


美国不适合繁殖车,还有一个原因。美国排放法规对应的测试循环充满各种瞬态工况,在这种测试条件下,增压并不占什么便宜。测试话题比较高冷,这里就不展开了。


图:日本街头遍布小车


再说日本市场,日本人讲究的是经济实用,无论从造车技术还是成本上,都要力求划算,对车辆的性能,普遍没什么特殊要求。所以日本车企不需要花太多力气钻研性能,即便是少的可怜的那几款日系性能车,核心总成技术也是工程师们最后触碰的圣地,他们首选把传统的技术通过精细化调校和巧妙组合,迸发出新的生机。


【为啥欧洲车带T的多?】

欧洲呢,向来是性能车的乐土,不管是车企还是用户,头上都顶着“性能”两个字!车企任何时候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性能,比如用更小的拉更大的车,开起来依然得心应手;减轻重量,改善前后轴重分配,实现更好的操控响应。(在这些认识上,国内观念落后很多,真有点老美的feel。很多人依然觉得缸数多才够豪华,才够有劲,才够平顺,新XC90配4缸就被这个观念阴了,冤屈深重,择日详聊。)


提到,与其说是德国车的专属,倒不如说是大众先吃的螃蟹。在开始吃螃蟹的那十年,保时捷都在隔岸观火。后来看到了增压技术的各种优势后,加之政府的一些调控压力,各大德国车企也都hold不住了,纷纷跳到坑里来。就连自吸情节最重的,也不得不放弃节操。只是在调校增压时,工程师刻意在模仿了自吸的“脚感”罢了。


图:涡轮增压发动机(BMW N20)



图:涡轮增压发动机(Porsche 997 MT)


现在,本田不也开始用增压了么?所以,车企跟T上床只是早晚的事情,有人在等发育成熟(技术完善),有人在等价格下调(成本下降),有人在等着被强迫(政策压力),各有各的切入时机和理由罢了。


因此,通篇都看不到“日本车因涡轮不安全而排斥该技术”的理论支撑,事实也不是这个样子的。


【中国的T特色】

过年回家,大家看看亲朋好友的新车,几辆不带T的?


中国人为啥这么喜欢T呢?那主要得归功于政策啦。政府对的管控,依然是“定乾坤“,比如高于多少升就不能作为官车,xx税yy费必须跟走… 这就方便了T字当头,大行其道,很多车企的产品策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不信你看,现如今让你选结实点的合资品牌车子,要求不带T,变速箱靠谱,选择余地瞬间小得可怜。


如果有朝一日,衙门决定按照,或者平均油耗来修改政策,那么产品结构一定又有新的变化!


当然,国人“爱T”,还有舆论导向原因。巨多消费者被盲目牵着走,并不知道什么车子适合自己,只觉得带T的技术含量就高,买车就要买有技术含量的。好不容易买台新车,屁股上没T,开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写在最后】

本来初衷是想纠正一个误导观点的,结果写到最后,自己也觉得提高全民认知度是才关键。


车企永远是逐利的,既然逐利就必须迎合市场和消费者喜好。一旦当消费者真正懂得什么是好车时,他们造出来的就不乏好车了。那一天,不靠谱的忽悠自然也失去立足之地了。


想了解更多的买二手车、卖二手车、汽车保养、汽车维修、钣金喷漆等资讯就请关注爱车的诺诺微信订阅号:icheNuonuo(爱车的诺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