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车企巨头电动化战略愈发清晰 自主还能否借电动化弯道超车?

汽车在发展120年后,电动化成为传统车企业痛苦而不甘的选择。放弃百年的技术积淀转投电动车,难度并不亚于二次创业,但面对新势力车企在市场的叱咤风云,谁也不愿意放弃这块蛋糕。

过去几年,面对政策鼓励、高额补贴,国内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国内企业已经高达300家以上。面对补贴退坡、资本重新站队,全面市场化竞争已经到来,毕其功于一役的自主新能源车企,迎来重要拐点。伴随着传统车企向着电动化转型,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国内市场也将加速洗牌。

通用:曾折戟沃蓝达,但电动化战略依然是未来发展核心

2007年1月,沃蓝达带着通用看家本领横空出世,与同期推出的日产聆风丰田普锐斯共同开启了新能源发展的新纪元。当时采用的增程式混动技术,不仅能够大幅降低油耗,排放也同时得以降低。但受限于技术的复杂以及成本,这款火了十年的车最终也不得不宣告停产。如今在增程式领域,能叫的出名字的除了宝马i3之外,也只剩下延期上市的理想智造ONE等寥寥几款车型。

但沃蓝达的停产并非以为这通用放弃电动化的战略。早在2018年初,通用汽车便发布了将于2023年前在全球推出20余款纯电动车型的计划,而三大品牌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旗下各车型未来都将实现电气化。同时通用汽车负责产品开发、采购和供应链的执行副总裁Mark Reuss曾表示:“通用汽车相信未来将是一个全电动化的时代。”

近日,通过一则海外媒体的报道,正积极推动与LG化学共同成立动力电池的合资企业,并建立全新的电池工厂,用以满足电动化战略中的电池需求以及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由此看来,在未来能源结构上已经开始押注纯电车型的研发。

大众:不做传统的殉道者,电动化布局比之前计划更快、更猛烈

甲壳虫高尔夫,从捷达帕萨特迈腾等等,回顾过去的数十年,大众汽车不仅享誉全球,在中国市场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传统能源市场上的得势并未让大众沉溺于过去的“功劳簿”,现在,迈入新阶段的时候到了。

10月31日,大众集团在广州举办了“遇见新大众”主题活动,大众在这场活动中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品牌标识以及设计理念,电动车型ID.家族多款重磅车型也同期亮相。活动现场,大众汽车不仅展示了四款带有新标识的新车型,同时发布了面向中国的首款纯电动ID.车型——ID.初见,这款SUV将于12个月后开始量产。不仅如此,大众汽车还宣布,两厢车型ID.3将由上汽大众国产。

早在今年年初,就宣布对外开放MEB平台,即使是竞争对手。这意味着,已经将平台化战略从传统能源发展至新能源领域,未来将不仅生产产品,同时也将成为技术和标准的输出者。

根据公布的战略,最晚2030年大众全部车型将实现电动化,2020年,大众汽车将基于现有车型推出10款新能源版本。到2023年,大众汽车还将有10款纯电动ID.车型面市。战略的实现将由MEB平台支撑。与之对应,到2025年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要年产销超100万台电动车,其中三分之二左右产自中国。

一系列快刀斩乱麻般的大动作,表明了大众在国内乃至全球开启电动化战略的决心。

丰田:混动与氢燃料未阻前途,电动化布局小步快跑

1987年,丰田便推出可用于城市内代步的低速纯电动汽车EV30。此外,丰田RAV4 EV的历史最早也可以追溯到1992年。2012年,丰田还与特斯拉共同开发了第二代RAV4 EV。但由于市场反响平平,丰田最终放弃了这一技术路线,将更多精力用于开发混动及氢燃料电池车。很多时候,外界一直认为对丰田电动化战略的布局过于保守,但事实上,丰田混动车型在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辆。

如果说几年前,丰田推出的零星几款电动车还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话,如今丰田的一列动作,可以说已经愈发的认真了。2016年底,丰田汽车成立EV事业规划部,推进纯电动汽车布局。而成立还不到两年后,今年6月,丰田发布了最新规划,宣布预计在2025年将销售约550万辆电动化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产品将达10款,销量达到100万辆。

刚刚闭幕的东京车展,作为龙头老大的更是占据了主场位置。在展示一系列对自动化及未来出行生态的展望之后,也带来了更多的纯电概念车。只是,型上的选择独辟蹊径,其中既有四轮两座巡航只有100公里的“老头乐”,也有单座的无人驾驶小车。虽然这些精致而价廉的小车并未走向国内追求大空间、长续航的纯电路径,也并非国内的老年代步车。但无论如何,的纯电之路,已经开始走向正轨。

可见,伴随全球车企电动化战略布局,拥抱纯电车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项。

目前,政策已经开始转向,高额补贴将更多向基础运营设施倾斜,而车辆高额补贴,也将在2020年完全退出;双积分规则进一步调整,提出更高的能耗要求,为构建更加长效的运营机制提供基础;随着外资股比进一步放开,新能源车企将同时面对合资以及传统燃油车企巨头的多维竞争。

等一批跨国巨头的加入,对国内市场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一旦“狼”来了,那些还在四处筹措资金、迟迟难以交付量产的自主车企,又有多少胜算呢?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