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从非典到新冠 中国车市的浮沉岁月


 十七年光阴荏苒,病毒又至,但车市已经不是那个车市了。

 

 

 

全年销售2070万台、销量下滑7.4%、产业利润下降15.9%......2019年的中国车市非但没有出现复苏的曙光,反倒让汽车人多了几声叹息。而进入新年,一众车企老大正想着重整旗鼓,努力让2018年吹下的牛在2020化为现实,谁知“新冠肺炎”已汹汹而至——

 

伴随武汉封城和全国各地拉响疫情警报,行业也被按下了暂停键:工厂生产中断、商品车运输受阻、4S店闭门谢客、车主维保困难......

 

回想17年前,非典车市里的峥嵘岁月,再看今朝,又是几多叹息几多愁......

 

复盘:SARS后的车市狂欢

 

消毒水、口罩、隔离、传染病医院......似曾相识的字眼唤回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SARS!


  

2002年末,首例SARS病毒患者在广东被发现。短短几个月时间,香港、湖南、四川、山西、浙江、北京......相继出现感染案例。从首例病患确诊到疫情基本消灭,近9个月时间,SARS病毒在国内共计致病5327例,死亡349例。

 

伴随SARS而来的,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衰落,股市大盘也随之受到冲击,在当年4月的第4周,单周跌幅甚至达到了7.23%。但在这其中,也有一个行业成了意外——车市。

 

据乘联会数据,2003年国内销量达到439.2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34.2%。国人在经历了非典时期的公共交通紧张之后,渴望拥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心理急于付诸现实,大量资金涌入乘用车消费市场,当时一媒体这样报道了的买车盛况:

 

“2003年4月份,地区的平均成交率远超之前的20%-30%,人们不再纠结于‘货比三家’,甚至对车的颜色也不太在意,基本内有车就会被卖掉。”


 

如此的场景,除了限牌前夜,也只有在非典时期能看到了。

 

不过,当时的盛况与其说“仰仗”时势,倒不如更多地看作社会发展趋势使然。

 

首先,历经了九个五年计划、改革开发和“入世”的中国,全国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在8%以上,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已顺利突破13.74万亿元。经济发展了,人民的收入自然也有了提高——以市为例,当年的职工平均工资已达到24045元/年,按照一户四位职工进行计算,两至三年的时间就能攒出一台车钱。因此,买车的经济条件此时已经具备了。

 

其次,彼时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已进入激活期。据记载,2002年末,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仅有约16辆,相比当时美国763辆的千人持有规模,相差约48倍。而随着拥有的便利和时尚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购第一台车。在数据上,这一点也反映地尤为强烈:2001年全国销售237.1万台,增速14.1%;2002年全国销售324.9万台,增速37.03%。在整体市场“井喷”的背景下,03年取得全国销售439.2万辆,增长34.2%的成绩一点也不值得意外。

 

 

最后,从市场供给侧而言,家用普及型趋于成熟。此时的市场上,既有降价到十余万的经典“老三样”,也有“新三样”福美来伊兰特、凯悦相继上市,同时,价格低廉的入门级轿车奇瑞QQ等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新车开始满足国民多样的购车需求。

 

总之,2003年的产销热更多是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和行业正向发展的影响,如果非要把“非典”扯进来,那它顶多算是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决断,决定性作用?不存在的。

 

直面:车市里的新冠阴霾

 

2020年1月上旬,为了促进春节消费,销售们在朋友圈里发起了广告:


 

“接下来的日子会是这样:物流停运,厂区停工;慢一点‘配置不全’;迟一秒‘颜色不齐’;晚一步‘没有车了’”。

 

没想到,一语成谶......当月中下旬开始,疫情形势猛然升级,封城、各地活动管控、多省相继开始疫情一级响应,各大厂家也因此紧急宣布延长假期、暂缓复工。

 

为例,众所周知,它既是新冠肺炎爆发的中心,也是我国的六大车都之一。在全长13km的东风大道上,密布着7家整车企业、12家总装工厂、500多家零部件生产商,54家“世界五百强”......

 

 

1月26日,神龙汽车率先发布延迟复产的公告,随后,东风汽车系统内的车企以及丰田本田现代雷诺等也先后宣布将复工时间延迟至2020年2月9日之后,产量占全国8.8%的生产基地就此陷入了停滞,“车荒”来了。

 

而在产销链的另一头,各大、汽贸的日子也不好过。

 

虽然近两年,国人已经普遍接受了线上购物,但交易仍旧以线下售卖为主。伴随新冠肆虐全国的脚步,大量一没车可卖;二没人可用;三得不到政府的营业许可,一来二去,只能关门谢客。

 

当然,和学校搞远程教育一样,汽车经销商也整出了自己的办法——线上接待、VR看车、直播卖车,但成效能有多少呢?

 

2月10日午后,记者打开了抖音App的直播页,随手一翻就看到了奥迪奔驰宝马等多个品牌在直播卖车,观看人数少则40余,多则略超500,整体围观看热闹的人多,真正有买车意愿者寥寥,主播则操着常用的卖车话术,干干地介绍着车型卖点。直播中途还偶尔会出现卡顿和剧烈的镜头抖动,令人不适。

 

由于门店无法正常运营,南京的多家经销商也开展了网络售车活动,但据一工作人员透露,线上售车有所收获,但直播并未产生成交。其直言,疫情已经对该店的新车销售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相比17年前,当下层层细分的区域隔离制度让私家车也没了多少用武之地。当你走出小区都需要一步步测体温、出示身份证、查通行证的时候,你还会有兴趣通过重重检查绕到城郊买上一台吗?

 

思考:未来,车市将拐向何处?

 

医学上有一种心理病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它表现为个人经历、遭遇或目睹他人受伤、死亡后产生的精神障碍,往往会引发患者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等反应,对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干扰。

 

而可以想象,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当下,感染、隔离、死亡等信息每天都在我们耳边回响,在焦虑情绪的接力传染中,断言社会集体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许有些言重,但如此大规模的疫情,也势必将给公众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譬如保守化的消费、增加储蓄规模等等。

 

这些反映到车市中就是——车很可能会愈加卖不动。

 

事实上,较2003年非典时期,当下最大的问题不是购车选择不够多,也不是车太贵、百姓买不起,而是购车意愿不比以往了。

 

21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飞跃、城市化进程和购车优惠政策,极大地释放了公众的潜在消费需求。从2018年开始,国内车市销量就开始同比下滑,到了2019年,跌幅更是扩大到了7.4%。可以说,中国车市的发展重心已经从“增量”转移到了“存量”。

 

  

而存量时代,市场的增长不再依靠新用户拉动,有车一族的换购需求渐渐成为消费主流。

 

这时,购车意愿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换不换车?多久换一次车?换个多贵的车?这些都会受到购车意愿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停工、延迟复产除了打乱企业生产计划外,大量员工的收入也会随之降低。虽然短期的降薪并不会严重到让大家“揭不开锅”,但对还贷行为多少会产生压力,消费水平也可能有所降低,而随之形成的“创伤记忆”更会进一步干扰到未来的消费行为,比如购车——“现在的车还能用,不如把原本打算换车的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如此之下,大众的消费行为趋于谨慎,换车周期延长,新车销量的跌幅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当然,中国的人也不必气馁太过。虽说总体下滑,但每年2000万台左右的消费市场仍是稳稳的全球第一。而在新冠肆虐之后,公众也势必会更进一步地关注呼吸健康和生命安全,又会给产销引入了新的卖点。厂商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强相关产品的研发适配,静待疫情褪去后,消费升级需求的到来。

 

最后,愿疫情快快消散,春天早日降临人间。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