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ID.4 :大众终于要和特斯拉正面刚了

文 | 姜富贵


意料之中的,ID.4在华投产的消息又让大众登上了头条。


10月27日,上汽大众ID.4X正式批量投产。根据原本计划,这款A级SUV是要先在深圳首秀后再投产的。但不巧,台风天气将首秀时间从10月22日推迟至11月3日。

 

尽管如此,上汽大众仍迫不及待地先进行了投产仪式,这也让当日身在上汽大众安亭MEB工厂的各位,率先饱了眼福。缓缓驶下生产线的黄色ID.4X,既是上汽大众生产的第一辆纯电SUV,也是其累计生产的第2300万零1台整车,颇具纪念意义。



这也意味着,大众筹划了很久的新能源战略,终于要在市场上试水了。中国,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战场。

 

关于大众决心转型一事,已不必再赘述,业界通常认为这是源自2015年的“排放门”事件。因在排放测试中作弊,大众当年的股价直接暴跌超40%,市值减少数十亿欧元。人事巨震不说,这次事件成为大众品牌上永久的污点。时隔5年,大众已至少为此支付了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115万元)罚款。

 

你可以说这次事件是大众转型的加速器,也可以将其视为迫不得已电动化的导火索。但就当时的时间点来讲,大众的确应该动起来了。

 

那一年,特斯拉开始大幅扩增超级充电站——从2015年初的331座增至近600座;同时,其还向全世界的车主推送了7.0版本自动驾驶软件,包括主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变道等功能。

 

尽管当时只有Model SModel X两款车型在售,但特斯拉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已经遥遥领先其他车企。如果从销量来看,特斯拉2015年交付超过5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60%。或许,这点交付量还不足以引起传统车企巨头的注意,但这种迅猛的增势却受到了大洋彼岸的一众互联网人的关注。

 

2015年前后,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车企在中国成立,他们共同对标特斯拉,组成了“国内造车新势力”阵营。

 

此时的大众虽然决心转型,却因“排放门”事件焦头烂额,也并没有做好相关规划。这家德系巨头没有想到,这些“小芝麻”,后来会成长为其在中国推广电动化之路的隐形对手。



如果说,如今的特斯拉让大众害怕,那国内造车新势力就让大众持续焦虑。差距正在逐渐拉开。

 

2016年至2017年,大众集团相继提出“Together-Strategy 2025”、“Roadmap E”战略规划,后者更加明确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任务——2025年,集团旗下各品牌要推出80余款全新电动车型(50款纯电动车型、30款插电混动车型),年产销要达到300万辆。

 

这时的特斯拉,也已经推出价低的走量产品Model 3,虽然深陷产能地狱,但销量仍节节攀升。2017年,其交付超过10万辆,是两年前(2015年)的二倍。同年年底,蔚来在中国推出旗下首款电动车ES8。大众的新能源产品却大多是“油改电”,这也是传统车企走电动化路线初期的通病。

 

电动化浪潮越来越明显,大众也于2018年至2019年加速转型——终于推出模块化电动车生产平台MEB,将电动化投资额度提升至33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609亿元),细化了生产目标(2025年,1000万辆电动车基于MEB平台生产)

 

中国也被提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CEO冯思翰表示,到2028年,集团将与一汽、上汽和江淮等三家合资伙伴一起,在中国生产1160万辆纯电动汽车,占全球销量目标的一半以上。

 

同年,基于MEB平台打造的ID系列产品陆续发布,再到今年ID.3在欧洲费劲吧啦地交付,ID.4在华投产。直至此时,大众才算完全把一只脚塞进电动化领域。



可是与五年前相比,新能源市场已经风云变幻。尤其是在大众最为看重的中国市场,其缺席的几年间,特斯拉飞速在上海建起超级工厂,实现国产化,近两年又不断降价,收割大批中国用户。

 

国内造车新势力同样快速崛起。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头部新势力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持续拿钱的同时,也在瓜分所剩无几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份额。

 

甭说诸多媒体口中的“特斯拉终结者”了,随着国内新造车企的口碑渐好,姗姗来迟的ID.4恐怕连攀上“新势力Killer”的名号都费点劲。

 

大众是认真思考过的。安亭MEB工厂2019年下线的首辆ID.车型是ID.3,之所以选择此时投产ID.4,是因为大众看中紧凑型SUV持续攀升的市场份额。

 

在华生产ID.3意味着,大众要和国产Model 3正面刚。刚刚过去的9月,Model 3在华交付量超过万台,这还是10月份降价之前的数据。

 

大众选择迈过这滩浑水,先在华生产紧凑型SUV ID.4。按照已有信息来看,ID.4售价应该不超过30万元。目前,在国内,20万元至30万元之间还没有特别强大的紧凑型纯电SUV产品出现,ID.4的出现恰好可以抢占市场。

 

虽然这个紧凑型SUV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汽车细分品类市场,但大众未必能占得到便宜,关键点在于其智能化程度。根据规划,大众ID.4将于2021年Q1上市,这个时间点离Model Y国产化也不远了。

 

按照特斯拉疯狂降价的套路,很难说Model Y在国产化一年内是否能降至30万以内。如果大众不能在这个时间差内尽可能赢得用户芳心,这部分市场大概率还得还给特斯拉。

 

55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打性太低。从已有信息来看,ID.4的智能化功能披露甚少,中控屏、增强现实HUD、语音助手等智能化功能太过“普世”,竞争力有限。



参考此前消息,ID.3屡屡延迟交付,想必大众在智能化方面走得并不顺畅。这是传统车企巨头的通病,尤其是对历来以严谨著称的德系车企而言,百年形成的制造业态度难以短期改变,繁琐的部门关系牵制创新,沉重的历史包袱压制转型......大众集团CEO迪斯坦言:“修复软件的不稳定性确实是挑战。”

 

但,这也确实是未来汽车制胜的关键。

 

对如今的大众而言,制造工艺、甚至电动化,都不是问题。但在智能化方面,这头大象该如何弥补缺失的那些年呢?

标签: 特斯拉 大众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