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陈荣章:催化汽车后市场战略转型选项

导读:9月4日-5日,由聚汽网、卡斯夫奖组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汽后西湖峰会暨卡斯夫年度颁奖盛典在杭州成功召开。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后市场研究所所长陈荣章在会上发表《催化汽车后市场战略转型选项》的主题演讲。以下演讲内容与您分享:

作者|陈荣章

文章来源|聚汽网

供稿邮箱|L1762511274@qq.com

我国汽车行业基本面良好,有序稳增

首先来看几组数据: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9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31亿人。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871万辆,新领证驾驶人1390万人。
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87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57万辆,增长32.33%;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358.9万辆,增长23.74%,创同期历史新高。
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06%。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9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8%。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7.4万辆,增长234.92%;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47.3万辆,增长74.94%,创历史新高。

通过上面提到的几组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汽车行业基本面是良好的,是有序稳增的。

什么是“有序”?其实就是国家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车辆增长控制都有一定的战略考虑,再运用较可行的手段,比如说智能化、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有很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往前推行。那么随着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以及深化到每一个消费者有感,所以这是有序的,一直是在可控的往前发展。

二手车领域,利好频传

我曾说过,中国汽车市场要在往前发展就必须要打通任督二脉,一个是二手车,一个是汽车报废,因为只有不停的汰旧换新,消费者才能再购新车,哪怕是一个停车位也能腾笼换鸟。

关于二手车领域,政府的很多政策不断在松绑,包括跨省、异地转移等等。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二手车行业不能解决诚信问题,那么二手车将永远是个症结。

如同前一位快准的李芬总也在发言中提到,如果消费者没有信任,想往前推进会很困难。要知道中国永远不缺C端,如果不解决信任问题,怎么让消费者认为公开透明是可以做到的呢?现在有很多大型二手车评估机制,如何让消费者、买家、卖家都能遵守相关制度规定来做,国家队已在出手规范中。

驱动汽后战略转型因素来自四面八方

2021年第2季度,政府发布的全国性汽车行业主要政策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

这么多政策中有很多是值得思考的点,也将引领企业思考是否该要做战略转型。在面对市场改变时,有很多的企业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转型,当然也有些企业为了活得更好而转型,但转型必须要跟得上国家政策的步调、跟得上市场的变化,否则就是空转、往死里转。

因为消费者变了,政策变了,从很多已出台或征询中的政策,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倾斜的有多么深入。所以,企业如能搭上政策顺风车,再享受扶上马送一程的礼遇,应该会有更多的创新变化出现。

不难发现,很多的国外车厂和零部件龙头企业以中国市场“借腹生子”。过去我们在很多评审会上经常会遇到很多国外引进项目,希望能够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他们会提出很多项目是在中国创新首发,将来要把研发产品成果卖到欧盟和北美等发达地区。身为评审听到这样的项目我就会思考,中国市场居然让老外觉得在这里深耕是值得的。就因这样,我们更应该给国内企业更多的扶持,包括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税、免税、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引进补贴等等。所以,有很多因素在逼着大家做战略转型的选择。

再看转型项目选择。智能网联汽车已在如火如荼稳步前进的部署中,新四化成标配,包括新业态、新零售、新模式等。具体说造车新势力倡导的新零售,有很多新动作,在其他地方可能看不到它们的动作或影响,这些动作基本上都是鸭子划水,当成型后浮出水面就是个庞大的战斗体。

其中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他们都是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不停地向前推进。传统汽车产业是重资产、重人力的行业,如何转型能在行业里继续走下去,这都值得大家深思的。

再制造是催化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今天要谈催化战略转型主要选择两点和大家分享,首先是再制造。在再制造的政策宣示中,政策引导是希望研究制定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方案。对此也推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与申请条件成为再制造企业遵循的法规。

再制造对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包括实现快速维修、维修质量提高、配件价格降低、售后服务保证、维修利润增加。中国有个“再制造5678法则”,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再制造的产品质量基本上不是问题,但是再制造的再营销将会成为很难攻克的课题。所以,再制造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谨慎选优,优选可实施的项目,包括现在常用的3D打印、激光技术、互联技术等等,要切实做到“5678法则”,这才是再制造领域当中能够取得相对比较容易成功的路径。

这里的“5678”再制造法则,具体指标是,要降低50%的成本,达到60%的节能,降低70%的材料, 对环境的影响要降低80%。为什么我们国家有底气的喊出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达峰后能在2060年完成碳中和,这些底气背后的配套都在这里一一浮现。

中国的再制造和国外的再制造不太一样。我记得13~18年期间受聘在中国工程机械维修和再制造分会担任顾问,深入了解工程机械如何做再制造。当时领军人徐滨士院士提到,中国要往下发展,要走的更顺畅,就要做成节约型的国家能源战略,必须要有具规模的再制造。

现在我们即将迎来大批量报废的老旧汽车,这些汽车该如何应用与处理?虽然五大件已经解除限制可以回收再利用,但将来生产出来的五大件要卖给谁?怎么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能超过新品,成本却只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80%显著降低。那么怎样的再制造才能符合市场的逻辑效率?我们让研究生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当时就存在很多的变量,坦白说最后很难再算下去。因为刚开始做这个课题研究的时候,五大件还没解封,解封以后,又产生了很多的变数。

所以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再制造的难题已经从旧件取得,转向再制造产品再营销的攻克。目前再制造产业发展还存在着理念障碍、技术阻碍和落地实施困难等发展难点。我们认为再制造产品质量将不是问题,但再营销该如何下手与产品服务区隔,卖给谁?怎么卖?什么价?又将是另一个待吃透难啃的骨头。

汽后新零售“人”“货”“场”的

核心诉求是什么

前面说到“再制造”是转型选项之一,那“人、货、场 ”在汽后新零售当中,其发展方向都一直在朝着这个转型目标走。

比如,现在有维修站要申请、理想、小鹏等新零售汽车的维修是否可行,都存在很多变数。因为新势力的零售,充电是充电,维修是维修,每年维修是一个包,保险是一个包、还有增值服务等一站式全包,消费者会因为一站式的全包,以前买保险仅花3000、5000,现在9900就可以全包,消费者在价格与价值间的纠结,瞬间做了正确的选择。原因是车主到外面买保险就容易在理赔时出问题,所以他们的做法,踏踏实实地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就像前面李总说的,必须要提高员工收入,不然就会被迫向外流。顺丰的相关人员也提到说,除了以前的快递服务,还希望接入汽配物流、渠道物流。那么这些核心的诉求怎么做优化?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出符合企业规模使用的或合作对象选择的条件。

所以归根究底,“人”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提供给客户更便利高效的服务体验、更透明合理的价格、更高品质的服务。而“货”的核心诉求则是更高效的库存周转效率、更低的库存深度、更高的存货满足率、更高的整体物流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盈利性。“场”的核心诉求是更高的工位利用率、更高的备件满足率、更低的备件库存、更好的客户粘性、更好的盈利性。

“人、货、场”的变化也在高校专业选择中起了化学变化。今年高校招生时,突然很多高分的学生选择了集成电路专业,因为现在全球都缺芯片,最缺的是汽车芯片。

我们也看到很多汽车电子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到了华为、小米等手机制造商就业,有些刚毕业的博硕士能拿到高达50~100万以上的年薪。为什么他们可以开出这样的薪资?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有想法吗?不是他们有想法,而是手机老板有图谋,以前卖车的总认为只要把车卖好就行了,但当所有的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里时,难道心不痒吗?所以从高校的变化也可以看出风向在哪里。

把握国家政策顺风车

紧抓消费者需求

最近我曾参评了一些项目,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政策倾斜力道。按理说汽车产业应该是归工信部管,但实际上人社部等各部门也都在打组合拳,比如招进来的高端人才,要能评上A、B、C、D等级分别给与不同资助。比如评个A级每年可以拿到100万左右不等的资助,也就是说高层次人才被引进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用政策补助的钱来给团队做创新项目等,这就吸引了高层次人才的眼球关注。

国家对“卡脖子”技术攻关下了很大力气,给的指标也很明确:例,可以降低多少成本、有多少核心技术、有多少专利在手上,如果能符合指标,只要通过评审,各级政府从区里到市里、省里,甚至到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都能拿到不少的补贴,科技部门联合财务部门给的优惠也不少,所以可以看到国家的政策倾斜力度非常大。

再来看看第二季的这些造车新势力。政府对这些造车新势力给钱、给人、给力,这就可以看到国家对扶持自主品牌以及只要有创新,而且创新可以带来一定的高人才,国家是愿意为他们支付费用的。当然,外资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中国也有很多动作,包括大众奔驰宝马都动作频繁与明显,三菱不再持有东南的股权,还有福特特斯拉等等。

看到政策利好的支持,也有转型的想法之后,最后就看催化战略转型怎么选择,思考的首要是消费者。消费者可能是维修店,可能是C端的用户,但是一定要认准消费者是谁,对他的服务可以让他获得更好的体验,甚至提供更省钱的体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走下去,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大的。如果连最基本的消费者需求都不能满足,要往下走的难度会更大、更多、更困难。所以,如何以消费者服务体验需求出发,做战略转型选项,将成为是否能继续站在这舞台的关键要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