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探索,造车不是终点

2012年,摩纳哥赫尔克里港上人潮涌动,一艘完全依靠船顶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动力的双体船“图兰星球太阳”号,在历时20个月,环绕地球一周后成功返航,创造了新能源利用的历史。

4年之后,奥地利人Michael K hler创立的Silent-Yachts,制造出第一艘利用太阳能穿越大西洋的量产双体船,并通过2018年戛纳游艇节,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其中包括汽车制造商德国大众集团。


在为这家造船厂提供MEB平台和电动动力总成部件之后,集团大规模电气化计划的关键领导者——战略总监迈克尔•约斯特也在2021年转身加入,“投身于航海事业的激情”。



更有趣的是,应用在中低端车上的电气化平台MEB,能造就新能源游艇届的全球翘楚,但最顶级的传统车企,也还没在汽车本职上超越特斯拉,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特斯拉改变了汽车制造,但不等于新能源汽车标准


把造车当成进军新能源领域的终点,是一种路径依赖,这种思考方式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意识到新能源不是改变汽车制造,而是以“能源”这个变量,在撬动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整个工业体系,是整套工业部门的重组,很多事情还都充满不确定。


电动汽车不是新事物,1867年就已出现雏形。1867年英国发明家托马斯.帕克制造出可以规模化生产的电动汽车,比卡尔.本茨发明三轮燃油汽车还早2年。而且当年同样重视环境问题,相比喷出难闻气味、噪音巨大还易燃易爆的燃油车,当时电动汽车才是主流方向。



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燃油车才逐步超越电动车,不是电动车不好,而是内燃机改进的更好。然而今天新能源热潮中,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这段历史,忽略了工业体系进化不是一条直线的现实。从铝酸电池到锂电池,电动汽车的崛起,总是从电池技术的突破开始,然而就像更方便的汽油让100年前的电动汽车丧失优势,能源供给将决定电动汽车发展的终点。


大规模的充电桩建设、快充技术的研发、换电模式的推广......这些只是能源通道,便利性也还没超过汽油。而当充电规模足够大时,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强,这才值得警惕。从马斯克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更倾向“太阳能是太阳系通用能源”,某种程度上可行,比如住在几乎全年日照的洛杉矶大别墅,屋顶几十平米的光伏板就够用,设计合理且低速巡航的游艇或房车也可无限续航。


可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当传统车企为电气化计划绞尽脑汁时,当新势力为追赶花样百出时,到底是创新,还是在为马斯克设计的路线培养市场?从竞争的策略上看,错位才有机会胜出,如果意识到在中国市场上的真正弱点是电力来源,传统车企还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氢能源,会像内燃机一样后发制人吗?


马斯克曾在推特上将燃料电池称作“FoolSells”,认为氢能源是愚蠢的。不过丰田章男却认为,当下电动车的环保性被炒作过度。在新能源领域,对混动和插混有一定公论,唯独纯电和氢能源路线针锋相对,当然现在纯电的优势十分明显,从汽车制造的层面看更加成熟。仍在氢能源上投入的车企所剩不多,现代,以及中国长城汽车等,相关产品市场普及度还无法与纯电相比。


两种路线相比,氢能源汽车最大的劣势是性能,当前技术能力下,氢能源输出能量虽持久,却难以短时间大功率运转,不能像那样瞬间提速。对小型乘用车消费者而言,开出老年代步车的感觉,显然无法诱人高价买单。还有就是氢元素极高的能量密度,让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存在安全隐患。


但燃油车在一百多年前也同样被认为易燃易爆,这些都还是技术难题,万一被突破了呢?毕竟纯电路线下,蓄电池的重量限制了扩容空间,而且锂、钴、稀土、铜等稀有金属短缺风险大。相比之下,氢能源续航里程长、燃料补充快、不依赖电网、工艺与传统车企制造体系更为贴合,使其保有后发优势的可能性。哪怕是从当前看,在重型卡车和公共汽车等领域,氢能源也体现出一定优势。



全球氢能源普及度最高的冰岛,几乎全部机动车和渔船均使用氢能源,原因就在于其有庞大的可再生发电资源,水力和地热能发电,进而大规模制氢。当环保、电力都不成问题时,冰岛人偏偏选择了车辆制造技术远不如纯电成熟的氢能源,看重的正是氢能源难以替代的优点,足以说明目前氢能源才是环保出行的终极目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但我们仍需看到,中国可再生发电的资源分布不均,而且风力和光伏发电的不稳定也使其在电网输送中存在困难,随着可再生资源发电装机量的持续扩大,我国是否会加大“制氢储电”的比例,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方向。


对传统车企来说,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比更新造车技术更为重要,挖掘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引入先进模式更为重要,后者可能会赢,但前者立于不败。无论电动汽车还是氢能源,目前都还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候。传统车企体量大,将所有资源押注到单一路线上风险也会过大,作为一场工业体系变革的前奏,造车远不是终点,而疫情后的供应链危机也证明,企业话语权绝不只体现在品牌。


的生态布局并未完善,马斯克都在忙着发射卫星、卖太阳能电池、甚至建立发电厂的时候,传统车企又何须急匆匆给自己贴上“落后”标签,忘记眼前的星辰大海?与其纠结改变,不如挖掘自身,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打造自身在产业生态、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甚至横跨多个新能源领域的通用技能,才是把握新能源先机的关键。

标签: 造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