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车企自造电池,是不是必选项吗?

日前,位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动工建设,是广州市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将全面打通电池研发、设计、智造、销售和服务链条。这也意味着广汽在新能源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将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关于广汽造电池,早就可以看出端倪,今年7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电动车成本近60%,那我们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所以不愿当“打工人”的,再次敢为天下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选择自己造电池这个最优解决方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广汽自造电池只是为了自己吗?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呢?

广汽造电池的意义

得益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自己造电池的信心倍涨,今年,旗下埃安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41149辆,同比增长128.24%,一举拔得新势力头筹,甚至遥遥领先其他品牌,自产自销就已经有着不小的规模了。

在此背景下,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动工,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09亿人民币,占地约666亩,在2023年10月实现厂房交付,2024年3月前完成首期6GWh量产线导入,2025年底完成所有36GWh产线导入,届时可满足60万辆车的装机需求,年产值将超过210亿。它也是目前广州最大的电池投资项目,填补了广州市研产一体化电池产业的空白。通过进一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及周边配套,因湃电池工厂可为地区产业集群带来超1.5万的就业岗位,新增产值超1800亿元。

除了填补广州市的产业空白,对于自己而言,也是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种表现,通过自己造电池,进一步助力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完成能源生态产业闭环。而随着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也有助于对外合作战略的发展。今年以来,已陆续启动电池研发试制线建设、成立能源科技公司及锐湃动力科技公司、与上游材料端头部供应商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等达成战略合作等大手笔布局,并启动全球首个超充之都建设,预计2025年,将在全国300个城市建设2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进一步扩大新能源产业的部署。

此外,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稳定性能和用户良好驾乘体验至为关键,将这项技术交于别人,无异于受制于人。基于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级的极致的智能纯电动车的决心,自成立以来,在三电核心之一的电池领域,一直以消费者为主,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安全、快充和续航等难题,先后推出了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动力电池技术群,所以拿下动力电池,也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广汽造电池不仅弥补了广州电池产业的空白,还将自己的新能源产业链逐步完善,大有追赶比亚迪的势头。

车企涌入动力电池行业

随着今年上半年原材料的不断创新高,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涨,动力电池产业似乎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成本来看,动力电池占据了电动汽车超过 40% 以上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系统占比。这也造成了许多新势力车企难以盈利的局面,以至于车企纷纷涌入动力电池产业,把尽量多的核心零部件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能进一步掌控动力电池供给、价格和技术的话语权。

除了广汽造电池以外,早在2018年,长城汽车就成立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造车新势力蔚来、小米等先后成立和投资了电池企业,开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电池材料研发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等。其中电池科技 ( 安徽 ) 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10 月成立,注册资本为 20 亿元,由控股有限公司 100% 控股,董事长为李斌,此举意味着,正式介入电池制造环节。

此外,奔驰宝马特斯拉现代大众、吉利、上汽、一汽东风本田、福特等国内外汽车企业也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不难看出,车企如果想在新能源领地立足,动力电池产业是不可或缺的。

自造前景仍需观察

虽然目前市场看似一片火热,但我们仔细剖析来看,这个行业似乎没那么简单。首先动力电池真的赚钱吗?我们以宁德时代为例,宁德时代虽然在产品技术、制造能力、供应链话语权、资源整合能力、产能规模、全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做到了全球一流水平,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5%,但近年来毛利率只有22%左右,这对于制造业来说并不算高。其他动力电池企业因为动力电池的投入成本很大,目前动力电池1个GWh的研发投入要3亿到5亿元,所以利润大多在10%左右或者更低。

此外,关于制造电池方面,动力电池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指标,可能直接会影响到品牌的价值以及口碑,没有时间的沉淀盲目自造可能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制造出来的电池,如果没有行业顶级的竞争力,那也将意味着没有销路,只能自产自销,并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没有从第三方直接购买电池来得划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汽车企业虽然在电池生产上进行了投入,但仍然在大量采购动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产品的原因。

与此同时,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还存在低端产量过剩、高端产量不足的情况。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425.9GWh,增长166.5%,而累计装车量仅为224.2GWh,占比只有52%。据不完全统计,按照目前国内各大车企的销量规划,2025年一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需要1000GWh,但各大动力电池厂商规划2025年产能将达到1250GWh,意味着在2025年动力电池可能出现产量过剩的局面,那么高端的动力电池将会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一方,所以车企加速研发投入才能生存下去。

在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动力电池供应日渐紧俏的背景下,车企期望通过自造电池解决供应问题并降低整车制造成本虽然无可厚非,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不过,对于这种需求巨大,增长快的头部品牌,在未来肯定更有竞争力。

车厘子观察:车企自造电池,是不是必选项?

动力电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成件,开发过程大体涉及许多专业协同作战,需要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再加上车企自研电池在成本上要求比第三方电池供应商更低,从这个逻辑上看,就增加可可行性的难度,肯定不是非集团车企的必选项,足见的强大体系力、魄力与决策力。

此外,各大头部动力电池企业都建立了强大的专利壁垒,比如宁德时代这两年就对多家电池企业发起了专利战,车企想要自研电芯,专利壁垒也是个绕不开的坎,而一向在自研领域广开先河的广汽,能否成为第一个成功吃到自造红利的车企呢?我们值得期待。


标签: 电池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