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厂家怒斥配件商霸道!价格贵还要房产证明 这配件必须自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最近这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喜欢自己研发纯电动车动力电池了。最早这么干的是比亚迪,它们家的刀片电池在一次穿刺试验中“一战成名”,也很快成了标杆性的存在。接着广汽埃安搞了结构类似的弹匣电池,长安等自主品牌,也都陆陆续续推出了自己的自研电池。就连自带光环的特斯拉,也在自己捣鼓电池。

 


这当然是好事,车企自己搞电池,能自己把握技术,能让电池成本更低一些,最终反映到用户身上的,就是现在的国产纯电动车价格实惠续航还长。不过大家可能要问了,车用电池这玩意,不是一直以来都是宁德时代、国机高科这类专业的动力电池供货商供货的吗?是这些供应商供货困难了?还是价格太高了?为什么车企要自己搞电池?

 

其实吧,车企也是有苦衷的。

 


 

其实说句大实话:要不是没办法,大多数车企本身,是不大愿意自己研发电池的,因为电池这玩意,研发难度和成本实在是太高太高了。首先,动力电池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供需都有很强烈的刚需,但动力电池这个圈子,其实是很小的。目前我国能从事动力电池核心研发的技术人才并不算十分多,整个产业链也不算很大。

 


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在2年前,我曾经代表某家车企参加过一次国内动力电池的高峰论坛,结识了一些动力电池行业的权威技术大牛。而在那场活动不久之后的广州车展上,在另一场全国性的,关于动力电池的技术研讨会上,出席的大牛还是那几位,到场嘉宾中甚至还有不少老面孔。而且不止一位专家明确表态过,中国车用动力电池这个圈子,是很小的,小到这个圈子里谁去了哪家,整个圈子都会知道。

 


我说这么多的意思是,任何一家车企要自研电池,人才是首要考量,而这些人,你只能去其他电池企业里去挖,指望高校培养是没用的,高校培养出来的“白纸”,完全没办法切合车企的需求。但人才只是第一步,你还要从零开始建立电池生产线,要去协调从上游化工供应商到整合商之类的关系,要打通整个生态链。

 

这一切搞定之后才能真正开始车企自己的电池自研之路。大家但凡跑过业务做过生意的都会知道,打通关系,特别是动力电池这种技术门槛很高,圈子又那么小的特殊领域的关系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能让每一家车企的高层们头疼很久。

 


你以为打通了这一切就完事了?就可以顺利研发装车开发布会上市了?还早呢!研发本身就会遇到无数难题,毕竟电池研发本质上不单纯属于机械工业领域,而属于化工、材料和机械工业三个行业的混合。哪怕车企的技术团队足够牛,有国内顶级甚至世界顶级的技术大牛和项目大牛坐镇,研发过程相对顺利,但研发出来的电池,还要通过无数的安规认证,要通过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的认证和测试。只有上述所有这一切都搞得定,你的自研动力电池才算是成功。

 


从零到自研电池装车,这里没有至少4-5年的积累是不可能做得到的,没有至少百亿级别的投入和无数人员的调配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搞自研电池的难度,甚至比一家企业从零开始造出第一款量产车还要难。所以自研动力电池这件事,对于所有车企绝对是个烫手山芋。

 


 

你可能要问了,既然市场上已经有宁德时代之类的企业能提供现成的电池,车企何必花那么大功夫自己折腾呢?其实吧,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2022年7月,全球189家动力电池企业和92家新能源车企业云集四川宜宾,召开了一场名为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世界级会议。在这个大场面里,广汽集团的大哥曾庆洪当着台下一众大佬,直接怒斥宁德时代的霸道,表示自己就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表示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据一台纯电动车整车成本的40-60%了。这也就是电池圈子里就此之后开始流行“宁王”一词的原因。

 


宁德时代确实很厉害,如今它在车用动力电池的全球占比已经超过50%了,排在它后面的松下电池和LG化学加起来都比不过它。但宁德时代的霸王条款,也实在让很多车企吃不消。我举几个圈子里都知道的事实:

 

车企需要向宁德时代提交未来5-10年的电池需求预期,还要向宁德时代提前支付一笔保证金,而且这笔钱不能抵扣货款,是单纯的押金,货款另算。2019年,蔚来为了能让宁德时代供货,甚至需要提供房产证明。

 

2020年,某车企的老总亲自出马,带着6亿元的承兑汇票多次拜访宁德时代的高层,却多次闭门羹,最后,宁德时代要求上述汇票必须在15天内到账,而银行的规矩是,商业大额承兑汇票的账期一般在60天左右。

 


对于电池供应商来说,由于在供需关系中处于上位,即便有这个那个的“霸王条款”,车企都只能被动接受,毕竟电池是纯电动车的核心,没了电池,纯电动车就出不了货。更何况是宁德时代这类已经在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霸主级企业”。这就是车企被上游供应链完全捏住喉咙的典型案例。

 

为了打破这种“不平等关系”,车企的选择只有一个:不管花多大力气,都要把电池这玩意握在自己手中,不被任何人“卡脖子”。

 


 

因此说白了,车企自研电池,绝对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而导致这一切的,是国内外(这种事不止宁德时代有,其他也有)一些动力电池企业的不平等供货条款。再说白了,其实就是这些动力电池企业仗着自己的行业地位搞出来的骚操作而已。

 


但车企绝非待宰羔羊,车企也是有傲骨,有心气,有担当的。如果电池企业们不稍加收敛,只会有越来越多车企自研电池,最终受到市场伤害的,还是这些动力电池企业们。


标签: 霸道 配件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