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雷军造车,时间寥寥

雷军曾经的自信如今却正在生生转化成小米当下的压力,毕竟钱和时间,一样都不能丢。


终于在宣布造车的652天后,小米汽车迎来了一些喜人的消息。


今年1月初,官方放出了有关的谍照以及部分信息。据《晚点 Auto》获得的消息,小米造车有了关键进展,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内部讨论方案为一个版本定位 26 万-30 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在 35 万元以上。


在此之前,已经陆续公布其在智能领域的突破,有关自动驾驶方面,小米希望打通外部传感器以及提供软件和算法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将自己融合进去,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一部分。



此外,在雷军的构想中,并不会像某些新势力一样使用“拿来主义”,全面的深入学习合作也成为了在这600多天内的常规操作。


距离雷军起初设下的2024年量产目标,只剩下一年时间了。不少网友都纷纷表示,小米的认真和缓慢让他们的等待显得焦灼。但显然,小米和雷军还是不紧不满的表示,“目标非常顺利”。


但现实能不能像雷军想象的那样顺利,2023年极为关键。这一年,必须为顺利推出量产车铺平一切道路,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能否成功也即将迎来首次考验。



雷军的“从容”



小米集团副总裁兼CFO林世伟在2022年11月23日小米的财报会上披露了小米造车的最新动态。


他称,研发团队人数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总投入为18.6亿元,“2024上半年正式量产的目标非常顺利,目前芯片供应也没有影响到业务。



从2022年11月小米财报会上披露小米造车的最新动态后,本以为会加速前进的并没有迎来如期的2.0时代。


虽然有人才引进、与行业内大拿合作、在自动驾驶领域拓展等实质性的进展,但还是被频繁爆出项目停摆、开发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等负面。


“明面上看起来在顺利推进,但实际进度慢了不少。一些本该交付的功能和产品,会被砍掉一部分。”


反观华为,拼死进入汽车行业的速度叫人称赞。同样是2021年华为正式捆绑塞力斯品牌,推出智选SF5;2021年12月2日AITO问界品牌正式发布,在去年全年已交付76,180辆。



从发布问界M5、M7到M5 EV版三款车型,华为用了差不多一年光景,不仅追上了新势力三强的脚步,甚至成为行业内发展最快的车企。


如此亮眼的销量成绩,想必雷军看了也会羡慕不已。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的缓慢似乎正在为其断送不少资源。


不少行业分析师对于当前感到忧虑,“造车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小米造车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已经提升了好几个量级......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研发水平,对于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尽管具备一定的算法能力等核心技术,可隔行如隔山,自行研发势必要打破一定的汽车行业技术壁垒。”


雷军和小米的速度没有提高,但新能源赛道的增长却越来越快。



公开数据显示,在雷军宣布进入造车赛道的2021年3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占比只有8.49%,但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


乘联会预计,“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渗透率将达36%。”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还能耐得住现在的速度吗?



大山不止一座?



但除了“慢”之外,外界还担心的生产资质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众所周知,跨界造车的企业想要入局造车,首要解决的就是生产资质问题。而目前的解决方案基本分为三种,就是代工生产、收购资质、申请资质。


例如此前自游家就是因资质问题对其产生了影响,不得不和市场挥手再见,而问界可以如此迅速冲出市场,背后赛力斯资质和工厂的“嫁妆”功不可没。



也必然要在该问题上小心谨慎。


按照小米规划,位于北京通州合创产业中心附近的工厂一期工地,建设依旧继续。据悉,工厂将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接近72万平方米,2022年4月开工,2023年6月竣工;二期计划2024年动工,2025年完建。一期包括4个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


拥有自己的工厂,但生产资质一直不够明朗化的能够在一期项目结束前解决这个问题吗?


早前也有消息传出,小米正在和北汽谈收购工厂和牌照的相关事宜。但北汽蓝谷对此已经做出回应称,未接到相关确切的消息。


但从实际情况看,小米如果可以和北汽成功谈拢,也不乏事一桩美事。就目前北汽蓝谷的市场销量,与合作,做资本背后的金主或许比自己艰难销售更好。



还记得雷军对于进入汽车赛道曾自信的说过,“小米不差钱,他赔得起”。


可造车的烧钱程度已经被无数失败者所证明,远比想象中更多。就像昨天Apollo宣布将以20.2亿美元收购威马子公司后,威马CEO沈晖也只能借“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句话抒发心头苦闷。 


所以如今这年头没人敢说自己不差钱,特别是在2022年小米的营收利润并不好看的情况下。


2022年三季度,小米营收704.74亿元,同比减少9.7%;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59.1%: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25亿元,同比减少11.1%;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91亿元,同比下滑9%;互联网服务收入71亿元,同比下滑3.7%。


“下滑”二字基本覆盖了小米品牌的全部主营业务。


就在1月9日,小米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军卸任董事长,刘芹、林斌卸任董事,卢伟冰由总经理变更为执行董事、经理,同时主要人员新增孙谦。



其实在2022年9月,“雷军卸任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一事已上过热搜。大家对此事件的一致看法认为,雷军为了更好的明天,决定全心入局,不留后路,这也跟目前不少跨界负责汽车业务的CEO有所不同。


雷军曾表示:“小米的第一辆车一定会代表上市时间点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这份自信如今却正在生生转化成小米当下的压力,毕竟钱和时间,一样都不能丢。


标签: 造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