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2023年新能源预测:全球1360万辆?

春节拜拜,属于中国人的新一年才刚刚启航。


国内、国际的分析机构,对2023年新能源发展趋势均有预测,组合参考,《电动湃》也从自己的视角给出了分析。




2023年全球新能源销量:1360万辆?


2020年,全球新能源销量是320万辆;2022年,火速增长到1000万辆。


参考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2023年,全球新能源销量有望达到1360万辆,而且,会有75%的份额属于纯电动车。


我们更关心2个问题:


1、2023年全球新能源销量1360万辆,增长更快,还是更慢?


答案显然是慢下来了,但新能源的增长之势不会“开倒车”,只是因为上一年的基数变大了,以至于增速变慢了。


2、2023年中国新能源销量是怎样的预测?


参考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看法,2023年,中国新能源销量将达到800万辆;再看看乘联会的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销量会是850万辆。


两家机构的预测基本相当,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2023年相比2022年,新能源要增加100-150万辆。




供应链的演进:电池价格更贵?


回望2022年,除了疫情的影响,汽车供应链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电池、芯片,是两大“重灾区”。


进入2022年下半年,芯片短缺的问题基本缓解了。但电池价格高企,仍然勒紧行业的脖子。


2023年初,动力电池行业悄然显露了2种变化:


1.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经跃过高峰,从60万元/吨,下降了20%;


2.电池供应商仍在疯狂扩充产能,但“供大于求”已显峥嵘,电池价格终将回落。


不过,到底在什么时候,电池价格才能变成“白菜价”?


参考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2023年,大概是等不到的,甚至电池价格还要小幅上涨,不过会低于历史峰值,预计达到152美元/千瓦时,但在2024年,电池价格应该会快速下降。




政策立正,产品转身:该比拼真本事了


中国仍然会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国家补贴已经退出,相当于政策的扶持力度在减弱。目前,新能源汽车享有的政策福利还有:免购置税、免费牌照。


就长远趋势看,补贴政策一定是逐步消弭的。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7.6%;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可能达到36%。新能源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而选择新能源的理由,也不应再是政策福利了。


自此,政策要立正,产品要转身。


在终端市场“真刀真枪“比拼的,将会是产品体验。比如,充电快不快、续航行不行,以及可选的车型有哪些。


辅助支持,也变得分外关键。比如,充电网络够不够、服务能力强不强,以及增换购、购车金融有没有一些来自厂家的优惠。


终有一天,新能源会像曾经的燃油车一样,稀松平常。




新能源的下半场:智能化高地争夺战


除了上文提到的电池,车规级芯片也是新能源行业的热点。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芯片数量是其2倍之多,而智能化程度越高,对芯片数量、质量的要求也更高。


这几乎是一个共识:新能源的下半场,一定是智能化争夺战。


一方面,新能源+智能化,让汽车架构直接“换血“。从最初的分布式,要演变为域控制器架构、中央计算平台架构。那么,就要求更高性能、更安全的车规芯片可以支撑起复杂的架构需求。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要落地,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也需要承载更庞大的算法,对芯片硬件层面的性能要求,也会越来越卷。


其实,2021-2022年,汽车行业“缺芯”,并非由这些高规格芯片导致,而是基础芯片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所以,问题也很好解决,供应充足了,也不再听说“缺芯”了。


但是,从长远来看,高算力、高性能芯片仍潜伏着供应紧张的风险。


而且,这些芯片的主导权,被美国控制在手里,制裁打压会是他们随时挥起的一把剑。自主化水平不高,依赖进口,目前的状态并不乐观。




破产与合并浪潮:总有人被时代甩下


在新与旧的更迭中,抓住时代风向的,可以向上;抓不住的,必然会被甩下去。


2022年,类似的情况已经在上演了。比亚迪乘着新能源的大风,扶摇而上,拿下中国市场车企销量第一,而2022年销量同比下滑的,多数仍然守着燃油车的老本。


进入2023年,新能源会增长,但增速放缓,竞争只会更加“红眼”。


对于一些烧着投资的初创公司而言,会遇到更冰冷的现实,产品再难找到切入市场的差异点,更难撑到足够的销量规模。


对于一些老牌成熟车企而言,已经不是斟酌自家新能源会不会对既有燃油车阵容形成冲击的问题了,而是一旦在新能源丢失先手,注定要失去市场增长的机会点。


前者害怕的是品牌未就而快速夭折,后者担心的是守旧循规而慢慢失血。


新能源汽车市场,“窗口期”基本关闭,剩下的是厮杀与淘汰。预计,会有更多的传统车企全面转向新能源,也会有更多的新品牌轰然倒下。


戮力而为,久久为功。


新能源不会“开倒车”,渗透率将继续加码。电池、芯片的供应链问题,需要在根本上掌握主动权。智能化,是一定要比的,而且影响着用户的产品体验。新品牌未就而衰,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但有一点不会改变,这不是短跑,这是久久为功的马拉松长跑。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