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奔驰纯电G级 即将上市

W观察|先别庆祝,再跑一段

  • 作者: W动力
  • 2023-04-26 17:47
  • 1438

“居安思危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建国大业》


历史有改朝换代,冷战有苏攻美守,历史是在无限变化中奔涌至此。西方的汽车工业始于19世纪末,而中国的汽车工业诞生于20世纪中,之间相差了近80年。追赶西方是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在新能源势不可挡之后西方该追赶我们了吗?



2023上海车展未结束,来自亚非拉美四大洲的自主品牌经销商还未离开。他们用中国手机拍摄自主品牌的新车,嘴里不住的“Oh My God!”这一刻我们引领世界汽车了吗?


辉煌背后的隐忧



我们并没有引领!不在于芯片被人卡脖子或者机械专利不在手中这些丝丝缕缕,而是我们的自负。比亚迪大巴和吉利出租车席卷英国,奇瑞、长城出口东欧和中东,甚至傲慢的北欧人都开始疯抢领克、极氪和蔚来了。画面很美不是吗,但我们真的强到西方跟不上了吗?



中国连续14年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汽车出口第二大国。甚至在2022年8月以30.8万辆的整车出口量,单月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这份成绩单很不错,背后组成出口第二大国的3110583辆汽车里,乘用车占252.9万辆,同比增长56.7%。在全部乘用车中燃油车占比78%,新能源车型占比22%(包含商用车),还是以燃油车为主的出口结构。看到这里,发现什么了吗?



在出口的纯电动车型中仅特斯拉一家在2022年就从我国出口了271095辆,而我们奉为圭臬的比亚迪在2022年虽然出口量猛增至261.08%,但也仅仅只出口了58661辆。换句话说,我们成为了特斯拉的最大的“代工厂”。



2022年我国整车出口量前十的国家是:墨西哥、沙特阿拉伯、智利、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菲律宾、俄罗斯、马来西亚、阿联酋。其实除了日薄西山已经基本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的英国外,我们所谓的“列强”还处于对华进口汽车的“锁关”状态。我并不是否定比亚迪和吉利,相反我极其支持我们民族工业。并且在任何一家自主品牌有前瞻性技术亮相时,我都会很认真的研究一番,比如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W观察|谦逊是给对手的尊重,也是高层次的炫耀--比亚迪云辇浅谈》帮助大家理解这个绝无仅有的技术。


「仅从出口车型的结构来看,我们并没有彻底摆脱或者说我们依旧还在走代工的老路。」



相互追赶的时代


我们崛起的速度太快,已经不是前两年的弯道超车而是大直道甩开海外车企。真的是这样吗?



国内L2级、L2+级智能辅助驾驶刚铺开不久,在体验上也确实和海外品牌有一些不同,这些仅仅是设置不同,但完全不存在差距。反观海外品牌在这方面推进好像没这么快,但实际上奔驰在欧洲早已经开始推进L3级辅助驾驶,甚至L4级自动驾驶已经安排上了,所以在技术这一块他们与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差距。



奔驰的MB.OS、福特的Co-Pilot360™、宝马的iDrive、大众的IQ.Drive、丰田的T-Pilot、通用的Super Cruise,这些品牌的智能驾驶与交互系统没有一个是孬货。相反,在很多算法和逻辑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914年发明电子计算器的西班牙发明家Leonardo Torres Quevedo,早在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30年,就已经利用无线电控制技术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无人驾驶的三轮车,并在之后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使用。



在我们辫子还没剪掉的时候,他和他们还有她们开始了最早的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虽然现在看很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的开端在21世纪突然爆炸。我们虽然晚了小100年,但在辉煌的改革开放后,我们赶上来了,并且与曾经的“列强”平起平坐的同时还稍稍压他们一头。



智能化交互方面,通用和特斯拉体验感都不太行,稍微好点的全是自主品牌。阿里、科大、华为纷纷下场入局智能化,逢新车上市必提智能。中国汽车早就没有在拼动力拼空间了,而是在拼算力,拼激光雷达数量,拼易用程度。中国品牌的“卷”让全球震惊,但是这种卷有一好一坏两个刃。好的是我们在内卷中快速累积经验,随时随地的厚积薄发。坏的是国人看到的只有我们强,忽略了我们的对手们,他们也在成长也在累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处其中却很难看清大趋势,笼罩在一片祥和当中。



上海车展海外品牌已经撕下伪装开始反攻,沃尔沃说: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大反攻的号角不止在沃尔沃吹响,奔驰之夜从超豪华的迈巴赫到性能的AMG再到纯电越野EQG,覆盖了全部燃油车市场。全面电动化和迎合中国消费者只是口号,目的不言而喻。大众的ID.7、宝马的新能源战略,无一不是卸下面具后的真相。


「从智能化程度来看我们属于第一梯队,但第一梯队里不止有我们。」


硬伤和软肋



发动机是我们的硬伤,不是没有研发能力而是真正能用的、好用的技术,专利都在别人手里。蓝鲸动力、鲲鹏动力、钜浪动力、骁云动力、雷神智擎等自主品牌动力系统还是在别人画的框框里升级。最终我们的动力系统很先进,但却有致命的软肋,没办法进行很深入的研发。



而在底盘、悬挂和传动部分,自主品牌对外国企业的依赖性太强。威廉姆斯调校、路特斯调校、保时捷调校、迈凯伦调校,四家传奇企业里,三家在英国一家在德国。我们只能买,靠自己的底子很难调校出一款优秀的底盘。这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比亚迪推出了云辇,将底盘调校这个东西扔给智能化。在传统车企面前,我们真的还是个小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无论智能化如何发展,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底盘、传动这部分,我们的分数还不够保送的。



在新能源、智能化、云端计算等方面的乘胜追击下,我们与海外品牌的差距已经非常微弱了,在智造上我们或许强一些,但在制造上我们真的还有差距。中国汽车没有传承几代的汽车文化,汽车运动也并未有过很好的发展。五千年文明大国近15亿人口,在短短73年一级方程式的历史中,只出现了一个周冠宇。或许是文化不同,但中国仍然是有差距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看清楚,我们不能被现在的繁荣弄得脑袋发热。厚积而薄发,如今只是厚积的开始,还未到薄发的时候。


「用40年去追赶别人的140年,我们在成长别人也在成长。」


回到文章的开头


历史有改朝换代,冷战有苏攻美守,历史是在无限变化中奔涌至此。西方的汽车工业始于19世纪末,而中国的汽车工业诞生于20世纪中,之间相差了近80年。追赶西方是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缩影,在新能源势不可挡之后西方该追赶我们了吗?


没有,他们并没有开始追赶我们。上海车展现场拿着中国手机,拍着咱们的自主品牌新车,嘴里不住的“Oh My God!”的外国人只是来自一些发展程度大不如中国的国家。出口量第二的我们,出口各国的GDP加在一起都赶不上我们的121.02万亿人民币。我们的云辇走上了车身稳定智能化、实时化;我们的浩瀚架构拥有全球最大带宽;比亚迪的核心技术让我们满心欢喜;吉利收购海外品牌让我们骄傲自豪。但我们的对手们,这些老牌车企也从未停下他们的脚步,在新能源上的布局上,他们或许晚我们一两步。但百年的造车积累要赶上我们,他们也很轻松。我们是伟大的民族,他们也不孬,我们很强他们更强,我们的技术他们想要,但他们也有让我们垂涎甚至胆寒的技术。这就是世界汽车目前的格局,我们并没有完成超车,暂时还在并驾齐驱的阶段,这就是现实。


我们强大是因为中国人有韧劲,我们用团结、奋进、勤劳的中国智慧凝结出了强大的力量。是十四个五年计划,是无数先辈披荆斩棘破除一切阻力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该为暂时的成绩而忘记,我们才刚刚赶上,我们还在发展中,我们终将超越所有对手。但现在的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因为我们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所以请停下来细观中国汽车,它的繁荣是必然的,外国人的赞美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不如我们。而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和品牌,依旧在我们咫尺之遥甚至就在我们的卧榻之畔。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到,超越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在,请先不要庆祝,再埋头疯跑一段,待他们被远远甩开时,我们才能安心享受中国智造为我们圆的这场强国梦。


与诸君共勉


标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