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科学强国】无人车“肇事逃逸” 出事故谁担责?

近日,某微博大V上传了一条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视频。一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变道过程中,剐蹭了另一辆正常行驶车辆。发生碰撞后,无人驾驶汽车稍作停顿便驶离现场。

那么,如果无人驾驶汽车碰撞行人后自行离去,可能导致伤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到底该由谁负责呢?

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

一辆“肇事逃逸”的无人驾驶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车在路上奔跑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

近日,有微博大V上传了一条视频:一辆归属百度Apollo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变道过程中,剐蹭了另一辆正常行驶车辆,两车发生了碰撞事故。该自动驾驶测试车在短暂停留之后,又自己发动车辆“扬长而去”,被博主戏称为无人驾驶测试车也会“肇事逃逸”。

事情发生后,百度方面出面表示,“事故就是非常轻微的车辆轮胎处接触,已经第一时间处理了,和司机也达成了一致,不存在逃逸相关的问题。”

随着无人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车辆越来越多,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判定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传统的人力驾驶情况下,车祸责任主要由驾驶员承担。但是,在无人驾驶汽车中,车辆的操作完全由人工智能系统控制,这意味着驾驶员不再承担直接的驾驶责任。那么,当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是人为操作的错误导致,还是系统设计或技术缺陷引发的问题?

“无人车”真上路

今年4月,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的无人驾驶车辆,在凤凰城接送乘客时遇上交通管制,交警示意车辆靠边停车,但Waymo无人车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乘客也无法让汽车遵守交警的手势。

据悉,在拍摄的视频中,乘客努力在向交警说明情况,而交警也表示头疼。乘客反映,车辆在短暂停下后依旧向目的地驶去。

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 " 逃逸 " 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22年4月12日,美国旧金山的巡警拦下了一辆夜间行驶没有开灯的电动汽车,警员照常走向驾驶位试图与司机沟通,结果发现车上一个人都没有,随后警员试图打开车门,但没有成功。

就在警员呼叫支援的时候,这辆无人驾驶汽车突然脚底抹油——开溜了。这辆无人驾驶汽车穿过十字路口后继续行驶了近百米才停下来,警车紧随其后。这是全球第一起无人驾驶汽车 "逃逸" 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来自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基于雪佛兰Bolt改装而来)。

事后,Cruise公司发布声明称:" 无人车辆与警方互动良好,完全服从执法,无人车并不是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而是想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停下来"。在美国加州,天黑后不开大灯将会被处罚并强制学习交规,但Cruise的无人测试车一张罚单也没有吃,可能美国交警也不知道这张罚单该开给谁。

不过,比 " 逃逸 " 更可怕的,是失误。2018年3月18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Uber旗下的无人驾驶汽车撞死了一名行人,这是全球第一起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死亡的事故。据悉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速约 64km/h,当时车上坐有安全员,但因为分神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加州交通管理局 DMV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加州自动驾驶共发生117起事故。

自动驾驶立法调整或迫在眉睫

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我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L2级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达到34.5%。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从载物到载人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智慧”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标志着无人驾驶载人服务的又一大里程碑。

但在众多利好信号之下,我们仍不能忽视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除却Waymo、Uber等,还曾有许多事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据国是直通车报道,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明表示,如果将汽车厂商引入责任范围,可能需要突破长期以来道路交通安全法“过错推定+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厂商承担的责任本质上属于产品质量责任,在现有交通法基础上如果过早引入产品质量责任,可能会极大限制汽车厂商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发展,再加上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尚未大范围普及和推广,所以目前立法调整的时间窗口尚未到来。

目前,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杭州等多个城市开始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商业化试点,但相关制度和法规还不完善,比如这起事故中,无人驾驶汽车剐蹭网约车后逃逸,就很难判定具体的处罚对象,虽然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曾联合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规定测试车辆在测试过程中发生交通违法和事故,应当由测试驾驶人及其所属的测试主体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2022年8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已正式施行,深圳实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制度,实行智能网联汽车登记制度。“条例”中规定,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有专家指出,根据现行交通法规,车辆的责任主体只包括车辆所有权人和驾驶员。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交通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专门相关细则。在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主流之前,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测试和技术验证,以确保其在道路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无人驾驶时代,由科技伦理产生的事故问题也不容忽视。科技伦理在L4等级以上的系统中非常重要。比如,当遇到紧急情况无法规避碰撞时,系统默认首要保护的是司机,副驾驶还是后排乘客;再如,碰撞时对必损物的选择权等问题都涉及科技伦理。

另外,自动驾驶立法的制定应该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保持同步。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仍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随着新的技术和算法的引入,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性能将不断提高。因此,立法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技术环境,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留出空间。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