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汽车人】小米汽车上市,障碍几何?


小米造车的初衷,是维系小米数字生态的宏大体系。这个出发点不变的话,小米的设想还是比较现实的。


文 /《汽车人》齐策


距离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宣布正式进军电动车,过去了近17个月。8月23日,又是来自外媒的信息,小米已经拿到了新能源造车资质。


迄今为止,小米造车的进程,走在它们自己的时间表前面。在“放鸽子”为常态的新能源产业,显示小米对一个新业态的掌控力,是在线的。单从这一点,小米不大像造车新手。



另有消息源说,资质这事,8月初发改委就批了。但小米方面正式拿到批文,应该就是本周的事。当然,舆论界谁也没见过批文原件,小米也没有官宣。但这事很重要,舆论又满天飞,小米不可能忽略,没有否认就算默认了。


为何小米能拿“大资质”


2017年前后,新能源品牌需要申请“双资质”,被舆论广泛关注。


事实证明,发改委审批的“大资质”(可以理解为生产资质)更难获得。很多新势力,都申请到工信部的“小资质”。即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也可以理解为品牌销售资质。


生产问题,通常的做法是代工,或者收购“壳资源”,“蔚小理”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小鹏、理想走的是后一种路线:购壳后代工了一小段时间,随后注入自己的造车资产,曲线达成掌握生产资源的目的。而蔚来名为代工,实为合资,理由是蔚来为江淮专用产线投入了大量资金。



而监管方面对收购壳资源这个途径,态度有所变化。一开始从资源复用的角度,认为既有生产线最好重新激活不浪费资源。后来则倾向于不支持“直投”产线,原因是买壳之后,以前的造车产线其实没有被重复利用,全都换了新的。


今年监管态度就比较严厉了,据说要求今后不许买卖和转移资质。这条要求并未落到纸面上,但宝沃出现在“自愿”注销生产资质名单上,间接证明了这一说法。小米收购宝沃牌照的传闻,也就不攻自破。


监管收窄了口子之后,“小资质”必须依托“大资质”。自游家购买了大乘的新能源资质,但后者资质过期,自游家就只能解散。百度和吉利联手成立的集度品牌,也因为资质问题,被迫改为吉利主导的极越品牌,百度从主导造车,变身为系统供应商。


新能源创业品牌都很头疼的资质问题,小米解决起来云淡风轻,似乎没费什么劲。虽说还有工信部的审核,但重资产的“大资质”都拿下来了,“小资质”似乎没有理由拿不下。



大家一比较,就难免有一些传言,说小米是被上面“特许”、“内定”、“保驾”等。还有人说,小米的大资质,可能是“关门资质”(最后一张造车执照)。我们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但现实就是,百度折腾好几年无果,而小米申请一路绿灯。


两家公司都有互联网基因,对造车投入都很大。它们的区别在于,小米是科技公司,拥有不小的硬件制造成分。虽然小米智能家电、3C产品等也委托了代工,原始生产方很复杂,但其对硬件品控的理解,不是百度这种纯软件公司所能比的。后者不仅对造车,甚至对造更简单的手机之类,都是完全的新丁。站在监管的角度,哪家靠谱,不用多说。


如此一来,如果把量产上市交付,作为新能源品牌的目标,横亘在目标前面最大的障碍,算是越过去了。


供应链和知名度没问题


那么,从现在起到首批交付,小米造车是不是就一片坦途了?


电动车制造,方法论上现在没有秘密。产业链是成熟的,零部件全都是货架产品,中国拥有全球最广泛、最齐全、整体技术水平最高的电动车供应链条。芯片是例外和短板,但中国相关链条的例外和短板,横向比也是最少的。


小米和雷军自己(顺为资本),独自或者联合国资投资了几十家的芯片设计、制造创业公司。而成熟制程的芯片制造,中国正在迅速弥补业内短板。



小米汽车还有个先天优势,就是知名度高。刚开始宣布造车,舆论就铺天盖地。这既是小米品牌普及度的功劳,也源于雷军个人人设的成功打造。


电动车更多立足科技产业,其品牌创始人身上的科技、奋斗和成长的标签越多,意象越丰富,就能形成天然的流量加持。雷军今年8月14日第四次年度演讲,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类操作。


资金尚未短缺


现在考验小米造车的是两点:一个是资金;另一个是首款产品的市场反应。可惜的是,两者透出来的信息,都比较碎片化。


小米方面与主要供应商都签了保密协议。信息量不足,也是业内舆论对小米造车的前景判断,分歧比较大的原因。



雷军在初涉造车的时候,宣布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这个说法没有引起重视。画饼的太多了,舆论对各种“资金许愿”,反应早就钝化了。


不过,小米一上来就走重资产道路,大量投入是不能回避的。一个是投研发;另一个投生产。两边一起集中要钱,小米的财务负担应该比较重。


小米从一开始就申明,利用自有资金造车。这一年多,业内既没有小米造车融资的信息,也没有银行授信的消息。而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今年前7个月,小米集团投入了60亿元用于小米汽车。而2022年,小米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为31亿元。这样一来,100亿元的首期投资几乎都投下去了。除了这笔早就规划好的预算,应该还有其它渠道的追加,否则根本走不到今天这个进展。


小米预计在8月29日发布2023年半年报。而根据一季度财报,小米集团的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为260亿元,相对于小米汽车业务的投入,两年内的资金没问题。



但是,既不要将小米集团的现金流等同于小米汽车,集团花钱的地方还多得很,也不要将小米汽车唯一的资金指望,都放在小米集团。别忘了,雷军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大量的资金。


这是产业风云人物兼投资人,与普通人之间很重要的财富区别。


比如前者有100元,后者有5元。后者的5元就是5元,而前者的100元,只是他个人的100元,他可以轻松利用这100元个人资产,撬动1000元的资金,这1000元是他立马能拿出来的钱。


到这个节点,雷军仍未使用银行借贷和各种融资手段。实际上他能控制的财富,可能高达10000元,就看他愿意用多少倍的杠杆了。当然,后者玩不好有强烈的反噬。


一句话,只要小米汽车牌子一亮,银行(特别是北京和武汉经营的银行)会抢着给雷军贷款,更别提授信了。而发改委的“路条”,则更坚定了债权人的信心。当然,这是在当前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我们看到很多走在末路的新能源品牌,由创始人出面鸡飞狗跳地借钱,甚至出让大股东地位,但高昂代价并未能换得生机。这至少表明钱要花在前面,不能搞成添油战术。


供应商还在博弈


到目前为止,这些融资手段似乎都没用上。目前,小米汽车的亦庄工厂产线调试正热火朝天。同时大肆招聘产线工人(缺工数百人),证明产能配置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这段时间,因为新能源竞争的烈度,已经和雷军当初做决定时候有很大不同。小米汽车首款产品,不指望能走多少量,至少要得个“碰头彩”,接下来的戏才好唱下去。


目前透露的非正式消息,原来传闻的比亚迪,没有出现在电池供应商名单里。中创新航为小米一供,宁德时代为二供。本来双方位置是倒过来安排的。但是8月3日,宁德时代向中创新航索赔5.18亿元的电池专利之争告一段落。中创新航发公告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就宁德时代拥有的“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极片及电池”两项发明专利作出无效决定。


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中创新航被提到一供,不得而知。不过,一供二供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双方自由报价和市场需求,位置随时可以更替。



有消息称,小米首款车电池包容量为101度,电池包重量为642公斤。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电池报价滑落太快,两个月之前这么一块PACK,报价都在8万元之上,现在可能会少1万元。


续航数据有点离谱,只有8.8度电/百公里。这很难令人相信(据说还是37℃下满载)。可能不是标准用电载荷,因为缺少其它信息,导致很难置评。但既然首款车是轿跑,百公里耗电大大低于SUV,是没问题的。


目前这款车已经在新疆展开测试,尽管外面贴满了伪装,但轮廓还是很容易辨认的。有人开玩笑说要和帕拉梅拉对标。



首款车没有做SUV,证明还是品牌形象,走通工程流程的考虑,重于走量。种种迹象表明,小米汽车的技术状态,已经冻结,而BOM中的主要物料供应商,还有更换的可能。但无论如何,首款车可以平庸,但不能有批次性质量问题。现在市场已经不接受试探性投放产品。


定价体系与生态


有人探知,这款车高配29.9万元,低配19.9万元。不知道是否还有其它SKU。


如果这个价格是真的,那么也是几经调整才敲定。虽然价格还可能调整,但是40万元是个坎。这个价位以上的电动轿跑,根本没法走量不说,关键会丧失小米品牌基盘的认可。


雷军本人还是非常在意基础粉丝的。这是小米品牌在10多年的经营中攒下来的,要不然小米家电也不会乘上小米品牌的顺风车。



基础粉可以买不起车,但舆论阵地不能丢,一定要争取粉丝站到自己这边。贵贱是相对概念,关键是要大家判断“物有所值”,这个锚点就比较重要了。电动跑车,相似性能和造型的,都是什么价位,大家心里有杆秤。这也是为什么先做轿跑的原因。


这就客观上要求小米第一款车一定不能做贵了,又要做出品牌的层次。像以前一些舆论猜测的做十几万元级别的电动,以后没准会,但第一款车作为品牌定调产品,应该不会这么做。


小米方面,也是极力压低制造环节的利润。小米声称零部件利润将保持在1%左右,盈利要靠软件和生态服务。这个也不令人惊讶,小米手机就是这个路线。



小米汽车将是小米生态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小米汽车虽然和手机业务区隔很大,但小米集团无疑希望两者能产生更多的联动效应。


这应该没什么问题,无论小米手机嵌入车机,还是两者的数据互联,都是小米很容易做到的。关键在于,小米造车的初衷,是维系小米数字生态的宏大体系。如果不造车,这块未来最重要的一块地盘就是别人的。


这个出发点不变的话,小米的设想还是比较现实的。既然汽车硬件不指望挣钱,听上去造车难度会降低很多。


如果以首款车首批交付为目标,小米接下来面临的都是些小障碍。小米已经悄悄将2024年晚些时候上市的节点改为上半年,说明小米的信心也比较足。相对于跳票不断的新造车,小米可能是一股清流。【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