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欢迎新晋“创业教父”李想

  • 作者: 品驾
  • 2023-08-31 18:27
  • 533

最近在微博上“温和”了许多的李想,又开始预热一个新身份:创业教父。

李想不但在得到App上推出了《李想·产品实战16讲》系列课程,并且还为这一系列课程的上线进行了一场直播,分享自己过去20多年关于产品、关于创业、关于组织管理以及如何在这些方面持续成长的一些心得。

图源:得到App

图源:得到App

从得到App上的评论可以看到,这场直播也直接拉动了一些创业者们购买了李想的创业课程。

得到App上的数据显示,李想的课程已经全部更新完,目前的学习人数超过2.2万人,并且在得到课程实时热门榜上一度排名第一,“千亿爆款的打造过程”极具话题吸引力,如何抓住市场机会,也直击创业者痛点。

从学习人数最多的第一讲——《定位:怎样找准产品的用户群》课程的留言内容来看,非汽车行业的创业者不在少数。

不难发现,李想不是在教你怎么造车,而是在教你怎么创业。

这样的创业布道师角色,很容易就让我们想起一个人:

雷军。

中国马斯克,后退一步

6月李想平均一天发3条微博,8月李想几乎3天才能发一次微博。很多人都感觉到,犀利的李厂长,怎么在微博上消失了?

很长一段时间,李想都专注于在微博“造车”。

他不仅在微博上的活跃度高,而且经常展示个人情绪,动不动就在微博上暴走。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今年6月,李想的输出相当疯狂,怼车评人,吐槽友商,“那仨瓜俩枣的销量”、“被迫害妄想症”等诸多言论,在对自家销量自信之余,也透露着一丝暴躁的情绪。

图源:李想微博

图源:李想微博

李想也擅于在微博上写“小作文”,谈企业驱动力,谈用户价值,洗脑效果显著。

微博中那个暴躁的李想,被友商冠以“微博之王”的称号,李想玩转流量的方法,同行们想学,发现并不容易。

无论是吐槽,还是大谈管理学,微博上的李想,有很多车企管理者,甚至是蔚小理中其他创始人们都不具备的特质:耿直。

这是李想能够抓住流量的基本条件。李想的微博粉丝超过220万,远超何小鹏、李斌的微博粉丝,可以说是汽车圈的流量担当。

市场热度+疯狂的CEO,汽车圈能形成这样的组合的,也就只有理想和特斯拉了。

社交媒体上的李想,颇有中国马斯克的气质,就连李想自己也在微博上调侃,

“可惜了,无法收购微博……”。

看来,马斯克做过的事,李想也早就想做了。

但是,7月开始,微博上的李想平和了不少,期间不仅转发了蔚小理三位创始人的合影,也谈到第一次跟余承东吃饭,还为比亚迪500万辆下线点了赞。

暴躁的李想在社交媒体狠狠消失了一阵子,那个中国版马斯克已经许久没出现了。

这或许跟这个阶段理想汽车过了重要节点的传播周期不无关系。同时,进入Q3的理想,也进入了一个产能瓶颈期,销量增长相比以往有所放缓。

也不乏一种可能,“产品经理”李想近来亲自督战越来越多,对超充产品线狠狠卷了一把。

最近品驾在成都车展上也注意到,理想在公布5C电池的进展时,说法从上海车展时的“10分钟充400公里”,变成了“12分钟500公里”,据理想汽车纯电产品线相关人士介绍,这种挑战本质上是基于针对家庭用户充电场景而进行的升级。

产品狂人李想很可能将更大精力放在内部卷最新纯电产品了,因此无暇分身在微博上对线。

当然,最大的可能也来自于,理想公关部注意到近期舆情给理想品牌的压力,决定让他们的创始人低调一阵子。

总之,增长放缓、新产品周期,都有可能是影响李想在微博上不够活跃的原因。微博上的李想,口嗨的稳定度远不如推特上的马斯克。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切还有一个答案:

李想考虑转型了。

李想的顺势而为

玩微博,造爆款,先后成为现象级创业家、企业家。李想一开始没有追求纯电路线,而是踩中了增程和混动的时间窗口,在产品和爆款思路上,也非常的“顺势而为”。

社交媒体上的“中国马斯克”沉寂了,创业届中的“小雷军”正缓缓走来。

初代互联网创业者雷军之所以被称为创业教父,是因为他身上有许多特质。

比如,一套独到的产品方法论以及成功的爆款产品;曲折的创业经历,直击创业者最脆弱的地方;愿意输出与分享,给大众以真实。

从上述三个方面看,李想与雷军颇为相似。

去年,雷军出了一本名为《小米创业思考》的书,在这本书里,雷军还将他打造爆款的经验总结为:找准用户需求、超预期的产品、惊喜的定价、效率制胜。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上述四点,李想看了很难不同意。

小米成立之初的理念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而理想则是“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目标用户定位精准,主打“用科技改变生活”,两个品牌都传达出了两位创始人精准的品牌定位。

而实际上,在他们创业之初,都是自己领域的外行。他们的创业信念,都多少与苹果有关。

雷军的偶像是乔布斯,对他影响至深的,就是雷军在大学时代读到的发行于80年代信息革命开始时的一本书——《硅谷之火》中对于乔布斯在硅谷创业历程的讲述。

李想在首款车型——理想ONE的发布会上,直接把iPhone XS放在了屏幕上。李想在讲产品时很喜欢用苹果举例,苹果可以说是理想汽车的灵感缪斯。

通过不断挑战极限和突破认知,他们从外行,一手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其实,如今42岁的李想,那股企业家中”年轻气盛“的样子,和十年前44岁的雷军,也颇为相似。

2013年44岁的雷军在一档节目中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来了一场10亿元的天价赌局,他们的赌约是五年内小米营业额将超过格力。

这一年,小米成立2年,格力则成立了22年。

2020年,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后,雷军在年度演讲中也第一次公开回应了与董明珠的赌约,他说,“五年内的赌注是输了,但是第六年我们赢了。后来很后悔,为什么要和董大姐打赌?现在反思是因为2013年的小米如日中天,信心爆棚敢跟格力比了,不能太盲目自信。格力是一家非常优秀的老牌制造企业。”

图源:环球网

图源:环球网

虽然雷军后来承认,这次打赌是节目安排,但是当时雷军对小米正在采用的轻资产互联网直销模式的自信,与对传统制造业缺乏效率、成本过高的鄙视,却是真真正正的写在脸上。

与雷军当年差不多年纪的李想,也有着相似的刺儿头气质:对自己一手打造的商业模式的自信,对看不惯的事直接开怼。

虽然现在雷军的微博上一片谦逊稳重,主张与用户交朋友,其实在小米成立初期,雷军在微博上并不消停,与周鸿祎在微博上掀起骂战,直接发微博@余承东,要求余承东管管华为终端的风气。

在李想成为微博之王之前,雷军早已具备了这种气质。

更为重要的是,雷军和李想,都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时代,雷军讲究顺势而为,他创立的顺为资本就有这层意思;李想也提到过,确定增程路线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势而为的产物。他顺应当下的用车需求,在造车初期打造并带火了更加符合现阶段用户用车需求的增程式

与其说李想是中国版马斯克,其实放在中国互联网创业背景及发展历程来看,李想,更像是当年的小雷军。

但雷军没投过李想

蔚小理中,理想是雷军唯一没有投资过的新势力。他并不算是“雷友圈”中的活跃份子。

2015年起,雷军所在的顺为资本先后参与了蔚来汽车的A轮、B轮融资,同时,雷军也投了小鹏汽车,甚至在2019年资本寒冬时以4亿美元为何小鹏江湖救急。

雷军不投李想,可能有几种原因。

一是两人的创业背景交集不多,二是做投资人时期的雷军,其实当时并不看好所谓的互联网造车,投蔚来和小鹏,雷军看的是熟人的面子。

而李想在造车时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王兴,不但屡次在关键时刻投资理想,还常常为理想汽车“代言”。

但是,“圈子”还是不经意间拉近了雷军与李想的距离。

雷军唯一一次与李想同框,是2021年雷军做东的华夏同学会上,这张照片被解读为“雷军为造车取经”,照片上除了雷军和李想,还有王传福、李斌和何小鹏。出席同学会现场的姓名标识还包括美团CEO王兴、红杉中国沈南鹏等人。

雷军、李想罕见的同台合影 图源:网络

雷军、李想罕见的同台合影 图源:网络

虽然雷军与李想已经活跃在一个圈子,但是造车似乎并没有让二人走得更近。

今年上海车展雷军现身,参观了不少展台,还获得李斌、何小鹏亲自迎接,从其私下参观车展的动线来看,纯电车型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尽管理想汽车的展台一直人气很旺,但是雷军似乎并没有去“考察”过。

在上海车展现身的雷军 图源:网络在上海车展现身的雷军 图源:网络

毕竟增程不是小米汽车的路线,而关于爆款秘方,雷军显然更信任自己的判断。

两个对自己的产品理念都极度自信的人似乎也很难成为朋友。

如果被称为小雷军,李想多少也会不赞同的。

60后的雷军与80后的李想生于不同的时代,相差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也注定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转型节点,找到自己的机遇。

雷军的创业史,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而李想决定造车时,是互联网作为新工具,驱动传统产业转型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刚刚兴起的阶段,新的创业浪潮再次掀起高潮。

雷军的创业史几经沉淀,如今他喜欢谈失败,谈成长。

李想则保持着“少年得志”般的锐气,前两年,李想在奇葩说上曾这样介绍自己:创办了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市值700亿,第二家市值2000亿。

如今,李想带领的理想汽车,成为中国新势力销量冠军,在豪华SUV市场的竞争力正在逼近BBA。

在被李想称为“最艰难的行业里”,李想是领先于雷军的。

在创业路上勤奋了32年的雷军,也是少有的决定进军造车领域的一代创业者。他的故事在新造车时代,究竟是被取代,还是继续续写传奇?

新造车时代,新生代枭雄?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教父的身份属于雷军,但新造车时代的齿轮已经转动,雷军和李想相遇了。

当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54岁的雷军与42岁的李想还是在时代的交汇处相遇了,他们共同选择进入新造车时代。

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转型节点:从移动互联网到AI大模型,互联网也进化到了新的技术阶段,技术赋能下的实体经济也从探索到走到了阶段性的繁荣。

此前路透社报道称,发改委已经批准小米的生产资质,对此小米并没有否认。

并且,从小米汽车落户亦庄,顺义对理想的扶持,也可以看出,北京资源对两家新造车的倾斜,更显现出两家企业不经意间扛起了“时代使命”的角色。

似乎很少有人会探究,定位不同、爆款逻辑不同的理想汽车与小米汽车,究竟会不会在未来彼此竞争,就像雷军与李想一样,这种交集的想象力空间总是非常有限。

小米与理想,在此后的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成为彼此对手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发展节点,汽车产业,会诞生新生代枭雄吗?李想能否接棒雷军,成为新造车时代的创业教父?

汽车产业在经历互联网赋能转型的背景下,从最早被称为互联网造车,以创新性的商业模式起步,到制造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再到不断通过软件技术,将新能源汽车推到智能汽车的新阶段,AI大模型也开始走进汽车产业,掀起自动驾驶新的技术革命,汽车产业进入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如果从发展进程看,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发展红利,李想先于雷军抓住了。

如今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看,港股市值达到3200亿港元的理想汽车,也领先于港股达到3000亿港元的小米。

而自小米宣布造车后,小米市值一路走低,也让造车业务被质疑,是不是导致小米困局的主要原因。

这个阶段,“教你创业”的李想站出来了,他成为了佼佼者。

关于李想在得到App上授课,在很多汽车行业人士看来,更像是一种大型营销活动,李想输出方法论,影响创业精英群体,也是直击理想的目标用户群体,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实现精准品牌营销。

但是不可否认,如今的汽车行业,能够达到李想这种创业布道师角色的,没有第二个人。因为他懂得用一个逻辑自洽的商业故事,去输出自己的观点,很多与理想汽车接触密切的媒体人也深有感触: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理想都很容易以一种洗脑的方式,让媒体与其产生共鸣。

当然,在汽车这个长周期产业,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爆发也才刚刚开始。无论谁会成为新生代枭雄,他都必然要经过市场的洗礼。

虽然对于打造爆款,两位创业者都颇有心得,但是这一次,42岁的李想成为了前辈。

标签: 理想L7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