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大众汽车,迟早要完?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又在网上向友商“开炮”了。

近日,一名德国工程师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大众汽车技术总监格鲁尼茨(Grünitz)表示,大众汽车在纯电动汽车上赚不到钱,目前仍需内燃机业务来维持利润,将放慢纯电车型的推出速度。

9月11日,马斯克这条消息下评论称,包括大众在内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必须迅速转向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否则迟早要“完蛋”。

就在一个月前,埃隆·马斯克刚刚公开宣称,如果不能加快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步伐,传统汽车公司即将迎来他们的“柯达时刻”。马斯克还表示“不幸的是,对许多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种趋势。一些公司确实明白这一点,但它们的变革步伐仍然缓慢” 。

在走过辉煌的百余年发展后,身为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车企的大众汽车集团,难道真要进入“死亡倒计时”了?恐怕答案没那么简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能源危机的愈发严重,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和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在交通出行领域,电力驱动以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特点,正成为引领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共识!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电动车正在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历史性变革。”标普全球旗下汽车行业研究机构认为,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20%以上,多个市场对充电设施的需求将大幅增长。然而,Clean Technica和InsideEVs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3.2万辆,同比增长40.2%,市占率达到15%。从这一数据来看,国际能源署的预计过于保守。

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的最核心市场之一。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25.6%,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

在中国市场的带领下,全球汽车产业都开始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欧洲议会已经在2023年初批准了2035年起禁售新的汽油动力汽车。美国加州、纽约州等多个州也已经发布类似的规定。

与各国政府相比,部分车企的计划则更加激进。奔驰、宝马、奥迪等多家全球顶级车企计划2030年左右开启自己的燃油车停售计划。中国车企比亚迪甚至在2022年就已经停售纯燃油动力车型。即便是大众汽车,也表示已经为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做好准备。

相较于电动化已经方向明确,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方向走得似乎更慢一些。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能确认全自动驾驶时代究竟何时才能到来。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L2级智能驾驶功能装机率已经达到40%,远高于燃油车同期18%的装机率。世界其他地区在智能汽车方面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022年,奔驰已经先后在欧洲和美洲实现了L3智能驾驶技术的商用,宝马也在2023年获得了德国商用L3智能驾驶的资格。同样在2023年,中国车企则开启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城市争夺战,甚至有车企计划在2023年底就实现100座城市的布局。马斯克甚至预计,特斯拉在2023年底就将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

可以说,智能化和电动化已经成为当今汽车产业发展不可逆的潮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决定把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发展进程缓一缓,无疑相当于让自己的死期也缓一缓。

不可否认,智能化和电动化是汽车产业的未来。但想要向着未来前进,首先得能活得到未来。

上文提到,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市占率历史性地达到了15%的水准。然而,剩下的85%市场属于谁呢?正是大众汽车当下利润的来源——燃油车。

即便是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的中国,燃油车也仍然是汽车市场的绝对主力。2023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3.4万辆和537.4万辆,占中国市场新车总销量的29.5%。

不止是销量占比仍不算大,更重要的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速度也在逐渐减缓。在我们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上半年迎来40%增长而欢呼时,不应该忘记这一数据在2022年为55%。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3年1-8月的销量增幅为39.2%,而在2022年的增幅则为93.4%。要知道,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仍然搭载着发动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包括增程动力车型)。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那些已经在燃油车市场摸爬滚打百余年的传统世界汽车巨头来说,燃油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

2023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共计交付145.19万辆汽车。但该公司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仅为8.97万辆,销量占比刚刚超过6%。不止大众汽车集团,奔驰、宝马、丰田、通用等全球主流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均在10%上下。

这样的销量占比,让他们的新能源业务几乎无法产生正向的现金流。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电动化是汽车产业的未来,所以这些车企不得不通过亏本销售来抢占市场份额,建立消费者对于其智能电动化产品的认知和认可。

但为了提升市场认知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究竟该由谁来埋单呢?没错,就是各大车企旗下的燃油车业务。

为了给今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厮杀积攒技术实力,传统车企们不得不继续大力发展燃油车业务,以获取可观的利润,方便之后投入智能电动化方向的研发中去。

此前,大众汽车集团官方就曾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他们将其描述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应对竞争,大众汽车集团将盈利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董事会成员贝瑞德表示,大众汽车专注于长期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会为追求短期成功而动摇。

针对电动化转型问题,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媒介中心部长赵建民曾对外表示:“企业不应该失去自己的特色,有的企业以电动化为主,有的企业以燃油车为主,一汽-大众作为老牌燃油车企,已经有足够的基盘(客户)和体量,必然要把传统燃油车市场占住,这是我们的优势市场,也是保证企业良性运转的基础。”

活下去,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大众汽车真的认为电动化进程应该放缓吗?在我们看来,好像有些言不由衷。

虽然燃油车市场仍然是大众汽车集团的利润来源,但大众汽车在智能电动化方面进程不仅没有降速,反而在不断加速。

早在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就发布了2030年NEW AUTO战略,计划向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转型。按照大众汽车集团的规划,到2030年要让每辆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比2018年相比减少30%,同时纯电动车型的份额上升到50%;到2040年实现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所有新售车辆将接近零排放,并最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大众汽车集团表示,未来汽车产业的利润和收入来源将从燃油车逐渐转向纯电动车,并在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动下转向软件和服务;未来10年,燃油车市场将收缩20%以上;两至三年内燃油车和纯电动车利润率将持平。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软件相关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2万亿欧元,比预计的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销量之和增加约三分之一,个人移动出行业务预计将占据85%,并认为这些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未来的核心业务。

大众中国方面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判断是,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将会增至约50%,甚至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超过燃油车。同时计划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将在中国推出至少30款纯电动汽车。

为了将NEW AUTO战略进行下去,大众集团最近真是没闲着。

首先,对技术平台重新调整,最新SSP纯电平台计划2026年落地。这是继之前600亿欧元电动化开发平台MEB之后的最新平台开发计划。SSP平台车型可支持160-1740Ps的功率区间,可以落地L4级自动驾驶技术。此外,该平台车型将配备大众子公司Power CO的电池,可在12分钟内将电量从10%充到80%。

新平台的Power CO电池,采用标准化的电芯,在实现规模化经济的同时,拥有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和竞争力。此外,该电池特定的化学成分还可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要求进行定制。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大众汽车集团的投入已经上涨到了1800亿欧元。

其次,大众与中国产业链进行深度合作。

2022年10月13日,有一条产业界的大消息,那就是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让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大众汽车集团占股60%。

2023年5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将CARIAD整个高管团体集体裁撤,只剩下一名HR部门负责人,方便今后的招聘。

同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中国造车新势力头部车企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两款全新车型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计划2026年推向市场。

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上,大众集团CEO奥博穆透露出大众方面正在准备一款3排7座的中大型SUV,该车或命名为ID.8。他表示,该车将是大众与小鹏和上汽集团展开合作,以强化大众在中国本土的实力一款全新产品。

如果大众汽车真如其技术总监所言,在当下及其关键的时刻放缓电动化进程,那确实距离“完蛋”只是时间问题。

但从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大众汽车集团似乎并没有选择在新能源转型之路上“躺平”。该公司不仅没有放缓迈向智能电动化时代的脚步,甚至展现出了急切的心情。

不论是出于故意误导外界,还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这位技术总监的言论显然仅代表他个人或大众汽车部分员工的心态,但对手们并不能将此误解为大众汽车集团的意志。大众汽车I.D系列在中国市场的降价已经展现了他们的不放弃。

总之,不论是从体量、资金状况还是从近期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大众汽车距离“完蛋”似乎还有很远的距离。所谓迟早要完?恐怕是只会迟,不会早。

文 | 高一飞

编辑 | 张宇喆

出品 | 有驾报道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