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特斯拉将投资印度145亿,马斯克拿着中国作业给莫迪抄,能行吗?

印度莫迪宣布降低电动车进口关税,要成为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的中心。成功让马斯克看到了希望,最近美媒报道,特斯拉准备在印度投资20亿美元-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建立超级工厂,4月初将派团队前往印度选址。

实际上,马斯克在上海超级工厂尝到甜头之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全球产业布局。德国工厂几经波折之后顺利投产,墨西哥工厂也将计划在2026年投产,不过关于供应链问题,马斯克一筹莫展,还曾邀请中企前往墨西哥布局。

去年6月份,莫迪访美期间与马斯克见了一面,马斯克还特意表示将在2024年前访问印度,准备寻找合适时机“做打算做的事情”。消息人士称,特斯拉预期印度工厂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50万辆规模。

其实,特斯拉想在印度建厂的传闻已久,但是被印度高额的关税卡住了。马斯克发文吐槽说:“特斯拉很想进入印度,但(印度的)进口关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大国中最高的。”现在莫迪已经宣布降低关税了,特斯拉前往印度其实是顺水行舟的结果。

根据印度立即生效的新政策,满足特定条件的企业将可以以15%的较低税率,但这些汽车制造商必须承诺三年内在当地投资至少5亿美元并开始在当地生产。政策有效期为五年。

但是,印度留给马斯克的不是“技术换市场”的美好前景,而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现实:

第一,印度用电就是第一个大问题。

特斯拉想在印度建厂,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工业用电的问题,不过凭借特斯拉储能方面的优势,解决起来应该还不算麻烦,真正挑战的是如何在“外企坟场”创造奇迹。

2023年印度乘用车销量达到了惊人的409.7万台,较上一年增长8%,稳居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但是,电动汽车在印度总汽车销售量的占比约为2%,而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将电动车市场份额提高到30%。特斯拉的目标是考虑推出一款售价25000美元的电亲民电动车,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电动汽车在印度普及率很低,主要原因还是,印度居民用电问题尚未解决,特斯拉想要完成目标,可能先要帮助印度解决电力供应问题。

2023年印度发电量约18580亿度,中国是91368亿度,在人口差不多的情况下,印度发电量仅占中国五分之一。这就决定了,特斯拉想要在印度市场取得一席之地,还需要很长时间。

第二,特斯拉在印度最大的挑战是产业工人素质和供应链配套问题。

电动汽车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另外就是需要完整的产业配套。在中国,特斯拉轻松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特斯拉在中国已经达到95%国产化率。但是在印度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产业工人素质并不理想。

目前,印度近65%的电动汽车零部件是进口,特斯拉想拿着“中国作业”给印度抄,首先要确保印度“会写字”,其次是“愿意写”。

与中国市场不一样,印度虽然市场前景很大,但是底子太差,即便特斯拉在建厂的过程中,印度解决了现在的基本问题,还要面对印度的营商环境问题。

印度的市场很有潜力,但是“印度投资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营商环境是硬伤。也就是说特斯拉穷尽一切办法,生产出低于3万美元的电动车,还要与目前卖得最好的日本铃木雨燕A0级小型车竞争,在品牌美誉度上大受损失。

苹果公司因为印度生产的手机,被消费者吐槽质量问题,马斯克也绝非不知道去了印度要面对的一切,但是面对销量和交付量的压力,特斯拉必须作出选择。

目前,特斯拉正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塔米纳德邦寻找新工厂的潜在地点,条件不仅是现有的汽车枢纽,而且靠近主要港口。

很显然,特斯拉在为未来推出低价车做准备,在印度建厂只是借助印度人力成本优势,全面铺开特斯拉市场占有率。

第三,外企在印度的教训还不够深,需要马斯克尝一尝。

在马斯克看来,在印度市场无非就是一场试错,赢了的话回报丰厚,正如他乐观看待星舰发射失败或者“部分成功”一样,在试错中验证问题。

但是,也许星舰发射失败,还是一样会赢得世界欢呼,特斯拉如果在印度投资失败了,可能就错过了提高电动汽车市占率的最佳时机,无声无息地被竞争品牌代替。

从历史看,通用、福特、日产本田等诸多车企,都用长期在印度的投资活动,验证了印度市场的实际表现,实际上并不如意。而中企诸如长城汽车上汽MG、比亚迪也在印度接触时,碰到了无形的门槛。

马斯克会见莫迪时,称将“尽人类最大可能尽快”让特斯拉进入印度,显然这很符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其实,我建议如果特斯拉基于“政治正确”或者战略布局需要的话,非要进军印度市场,建立超级工厂,不如向奥迪学习一下,推出利用特斯拉回收的旧电池制造一款电动三轮车,既能满足市场需要,也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供应链的限制。

美国引以为傲的波音公司在印度的生产已经被严重诟病质量问题,也许马斯克有着自己的考量,推出一个话题,提振下信心,然后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因为他明白,就连欧洲传统汽车巨头都深深地在中国扎下了根,自己与中企一切“写的作业”,还是需要继续写下去。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