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新势力放血卖车,特斯拉再裁员,市场真在复苏?

4月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这是多数新势力们交出来的成绩单。

五一假期订单量销量暴涨,这是车fans给出的统计结论。

市场复苏,离不开北京车展带来的关注热度,而在新品尽出后,也让不少持币代购用户终于下了决心买车。

除此以外,4月多数品牌纷纷降价,更是车市复苏的一记救心丹。

销量回暖,但放血不止,大概谁也没有赢得真正的胜利。

4月交付成绩的“好”,只属于表面上的好。

按照同比来算,蔚来增长135%、极氪增长99%、零跑增长72%、小鹏增长33%等等。

单看同比增幅,似乎市场呈现出了共同繁荣的好景象。

但你再细看,蔚来还是“1字头”,小鹏连续4个月没有破万。

踏上月销2万辆以上的新势力,依旧只有理想、问界和埃安。

其中,埃安4月销量环比下跌14%,同比下滑了32%。

而理想同比增幅仅有0.4%,环比下滑超过10%,至于问界亦环比跌了21%。

要知道,问界M7从4月1日就开始下调了2万元,但销量依旧跌至1万辆出头,跟1月的3万辆成绩相距甚远。

再者,参照4月推出的新款问界M5智界S7「降价增量」也是明牌。

其中,新款M5从24.98万起售,全系配置激光雷达。

至于智界S7则从入门版开始增大电池,且给高配版下调了2万元。

头部品牌也要以价换量,当中没有新鲜招数可言。

理想、问界和特斯拉,均在4月宣布降价。

其中,理想全系车型降价2-3万元,特斯拉则是全系降价1.4万。

这3家原本就掌握了流量和销量的头部品牌,均同时做出了降价。

如此集体行动,明显反映出了「消费降级仍在快速收缩」的社会现象。

换句话说,过去2个月理想所遭遇的市场阻力,不完全是内部问题所致。

大环境的快速降温,很难不打乱过去企业制定的部署打法。

而问界4月交付量环比下滑、被理想反超,也说明了「问题不只体现在理想身上。」

此外,蔚来4月交付1.56万辆,给出了「环比增长31.6%,同比增长134.6%」的超行业平均水平。

但据悉,蔚来在终端打出了超3万元的优惠政策,才换来了爆发的增长表现。

殊路同归,实际才是当下的市场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特斯拉的调整十分动荡。

除去降价以外,特斯拉在4月中旬宣布全球裁员,规模至少1.4万人。

近日,再有报道指特斯拉启动了新一轮裁员,裁员比例或再增加20%。

不仅基层员工要走,即便管理层也要离开。

在上月举行的财报会议上,特斯拉投资者关系副总裁的Martin Viecha宣布,将结束在特斯拉的七年工作。

这是特斯拉两周内第三位宣布辞职的高管,此前2位分别是负责动力和能源的高级副总裁,以及负责公共政策和业务发展的副总裁。

近日马斯克再宣布,超级充电团队Rebecca Tinucci和新产品负责人Daniel Ho,两者将携整个团队离职。

在马斯克“血洗”管理层的同时,原本被提拔至全球管理层的朱晓彤将回归中国市场,恢复中国区副总裁职位。

所有人,都在为持续低迷的特斯拉交付量“买单”。

今年Q1,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为38.68万辆,不及机构预测的43万辆,同比下滑8.3%,环比下滑达20.1%。

这是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交付量首次出现季度同比下降。

有报道指,上海超级工厂还为此下调了30%产能。

马斯克通过大裁员来调整,做法不能说完全不对。

但考虑到特斯拉只是不如之前表现得好,还不至于是陷入到危机当中,因此本次调整应该说是「预防性策略」。

值得反思的是,在现有产品线持续老化之下,「Model 3为何不作大改款?」

此外,「廉价车Model 2为何迟迟未投产?」

这两个问题,也许才是导致当下特斯拉犯难局面的核心。

相比于理想、问界和特斯拉,比亚迪的调整速度则要领先一步。

在今年2月快速全系铺开售价更低的荣耀版以后,4月比亚迪收获了同比劲增49%至31万辆的丰硕果实。

而在前4个月的累计统计里,比亚迪卖出了93.95万辆,同比增长23.24%。

提前降价、全系快速铺开,才换来了现时比亚迪的不俗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今年目标是同比增长20%,预估360万台左右。

按照前4个月的表现来看,比亚迪仅是勉强达标。

难怪,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副总经理杜国忠主动坦承,「压力还是有的。」

头部品牌,通通没有了轻易大卖的魔法。

持续年复一年的降价换量,已经成为了标准打法。

只是头部品牌都这样做了,那么剩余的其它梯队品牌,还能怎么活?

二线队伍,从来都不容易生存。

正如在豪华品牌内部,除了BBA以外,其它豪华品牌的声量已经愈发低落。

又如在合资品牌阵营里,日系车和德系车在它们的后视镜里,已经找不到韩系和法系车的踪迹。

在新势力当中,如此分化趋势也在愈演愈烈。

去年1月,零跑交付量跌至冰点,全月仅交付1139辆,一时引起了外界对其生存问题的关注。

但随着零跑大胆跟进价格战、增设增程版本,零跑以全年同比增长29.67%的成绩收官,打出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今年1-4月,零跑累计销量近5万辆,同比增长152%,表现已然步入了正轨。

在零跑翻身的同时,品牌调性相仿的哪吒,则成为了另一让人担忧的对象。

去年哪吒销量同比下跌14.24%至12.7万辆,到了今年则更传出奖金延迟发放问题、工厂停工等报道。

尽管这些公关危机都被一一攻克,但今年前4个月销量同比下滑10%的哪吒,依旧不能叫人放心。

之所以零跑和哪吒之间的表现被拉开,很大程度在于后者一度主打哪吒S哪吒GT,力求以轿跑车组合来完成破局。

可惜事与愿违,哪吒没能像小米那样赢得用户的投票。

反之零跑的做法,则是坚持打透家庭用户市场。

从推出契合刚需市场的增程版,到加入跟随理想L系列路线的C10及C16,零跑都坚持做出符合家庭用户需要的产品。

有见及此,哪吒自然也要向榜样学习,于是同样主张沙发冰箱大彩电的哪吒L应运而生。

在哪吒L和零跑C10同时切入刚需群体购车市场之余,留意其起售价——均不到13万元起售。

在同为增程车的身份之下,两者WLTC纯电续航均在140km左右,且电机功率达到170kW。

作为参照,价格相近的秦L给出了WLTC工况90km的长续航版本,至于电机高功率版本亦不过是160kW。

哪吒L和零跑C10的性价比之高,显而易见。

此外,零跑还提前发话,尺寸更大的C16顶配不超20万,试图再把内卷推向另一高潮。

事实上,二线队伍不怕同级竞品之间的残酷厮杀。

怕的是,头部品牌的肆意下压。

留意哪吒L和零跑C10不到13万元的起售价,以及小鹏MONA喊出的“10-15万元”定位。

可以看到,这三家新势力都把姿态放得足够低了。

放低姿态的原因,离不开因为受到了头部挤压。

目前占据着品牌势能的理想、蔚来和华为系,已经从原来主力的30万级别,下探到了25万元战线。

如此一来,原本定位20万级的品牌可以说是无力招架。

其中,小鹏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作为主力车型的小鹏G6,只能一再降价来激起销量,目前其售价已经低至17.99万元起。

而在去年焕新的小鹏G9,亦再降低购入门槛,取以24.39万元起,进一步远离原定的30万级别位置。

此外,即便是去年一度打出不俗战绩的智己LS6,如今也已经没有了更多声量。

二线队伍的惨况,就是这样的不可理喻。

反过来看,理想、蔚来和华为系无论再怎么降价,都不可能进入到15万级市场以内。

正因如此,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哪吒L、零跑C10和小鹏MONA,均提出要打透10-15万元市场的原因。

站在新势力阵营的角度,10-15万元市场对于二线队伍来说,这就是它们可以依仗的避风港。

尽管在此不会碰上头部品牌,但二线队伍进军低价位市场,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竞争对手变为了传统品牌。

其中,传统品牌坐拥着的庞大基本盘,这对于新势力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试想一下,哪吒、零跑、小鹏MONA,都想从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这些老大哥的地盘上分一杯羹。

这,有那么容易吗?

一直以来,我们常说合资品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反应速度慢。

因此,它们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抢得,这是自然合理的市场演化。

而细看一层,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这些传统品牌,它们的新能源转型步伐本来也不慢。

更何况就比亚迪一家车企,就有着超300万辆的庞大胃口。

面对这铜墙铁壁般的强势传统品牌,二线新势力队伍的赢面会多大?

大概,小鹏深知传统品牌也不是好惹的货色。

于是,它打算改变历来「打造单一爆款」的产品策略,改以「车海矩阵」来博得爆款。

从去年提出扶摇架构开始,小鹏已明言该架构的主张是「高效研发、成本平衡、追求规模。」

其中,扶摇架构研发周期缩短20%、架构零部件通用化率80%、可兼容多个研发平台。

如此特点,已然道出了小鹏在酝酿着车海战术的成型。

到了今年初,何小鹏直言,「小鹏3年内规划新品或改款车型约30款。」

车海矩阵,已是蓄势待发。

车海策略,跟过去长城哈弗系列在10-15万市场的做法基本一致。

因此,这很难不让人猜测王凤英在此当中的推动作用。

回过头看,去年何小鹏提到,「要打造三个造型前端团队进行创意竞争。」

基于车海战术的背景下,不同设计的姊妹车型,或将成为未来小鹏产品策略的一大特点。

如果何小鹏真作了如此决定,这跟当年喊出要“改变汽车行业”的他相比,算是变成熟了,还是一种退让呢?

国内汽车行业是否存在着产能过剩,社会消费是否在持续紧缩,这些现象依旧还有着不少争议。

其中,有人拿着销量增长数字、全球市场空间的估算数值,强调国内汽车行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但说法,只能算是一种解释。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销量强势的头部品牌,其品牌溢价空间越来越少,只能不断通过以价换量来谋取增长。

销量看似在往上走,但企业利润反而越来越少、亏损愈发严重。

头部品牌已是这样,其余低线品牌则更是如此。

这,真的是一种繁荣吗?

谁在为此负重前行,实际消费数据都已给出了答案。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