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产能过剩”背后值得反思的问题

文:谭浩俊

日本汽车出口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达到50%,最高时超过85%,韩国汽车出口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达到70%,德国汽车出口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超过了75%,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只占全部产量的16%,美国却给中国戴上了汽车“产能过剩”的帽子,要纠集欧盟等一起来打压、制裁、限制中国汽车向欧美市场拓展。

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也是要严厉反击的。尤其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访华前,曾经多次放风,要就中国汽车“产能过剩”、政府补贴问题,与中国官方进行商谈、沟通,且语气十分强硬。虽然中国可以不予理睬,不被美国的“欲加之罪”所吓倒,也没有在与耶伦商谈时给予让步,而是依据自身实际,发展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软肋,一些可以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可钻的空子,需要中国在汽车产业发展,也包括其他产业发展中好好反思。

首先需要反思的,中国的汽车企业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别看中国汽车销售和出口都成功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但是,真正起支撑作用的就那么几家企业,尤其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很高,今年4月份已经超过了40%,销售量也超过了31.2万辆。其他一些企业,则数量非常有限,排在第二位的企业,销量只有比亚迪的1/6。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到底如何,还很难预料。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实施严厉打压和限制,按照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能否在国际市场保持持续的影响力,目前还很难说。过多的小汽车企业,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也让中国汽车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出现了下降,使市场秩序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美国抓住中国汽车“产能过剩”问题不放,很大程度上也与中国汽车企业数量过多有一定关系,他们会利用过多的中小汽车企业做文章,故意扩大中国汽车的产能,从而制造“产能过剩”的言论。

其二需要反思的,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小汽车企业,且良莠难分,很重要的一点,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投资者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机会,不顾一切地投;地方政府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机遇,不切实际地出台政策,吸引企业和投资者上马新能源汽车,结果,让一些投机者钻了空子,开始了圈地、圈资金等方面的行为,甚至留下了许多问题。勉强建成的项目,也因为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汽车产量很难做上去,产品质量也很难提高。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者跑路等方面的问题,给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美国等西方国家留下了诬陷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话柄。

第三需要反思的,就是中国汽车企业在竞争中的内耗现象严重。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喜欢内耗。内耗来自于谁也不相信谁,谁都想当老大,谁都认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比别人的好。于是,相互挖墙脚,相互拆台。结果,产品还没推到市场,或者进入市场还没见效,就已经遍体鳞伤,甚至连拓展市场的力气也没有了。相反,国外汽车企业之间,也有竞争,但都是规范竞争、有序竞争,不做无谓的内耗,也不做无效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状态,最终推动企业和技术、产品等的共同进步。殊不知,内耗伤的不只是企业,而是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给外国企业留下戟的机会。而美国能够在中国汽车产业刚刚有点起色的情况下,就用“产能过剩”来打压中国汽车产业,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产能过剩”来打压中国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产业,在进行必要反击的同时,也要好好反思,特别围绕问题的反思。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只有自己做好了,反击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制裁、限制等才有力量、才有威力。

标签: 沃尔沃XC90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