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充电量远超电池容量!小米SU7又一个秘密被发现了

小米汽车充个电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媒体在测试SU7电耗期间发现,当车辆表显电量、剩余续航都开至0后,充满电订单显示充进了82.79度的电量,比73.6度的官标电池容量高出12.5%。将SU7电量完全耗光且无法挂挡之后充满电,订单显示充进了87.86度电,相比官方标注的额定容量足足多了14度。


image.png


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极氪007和特斯拉Model 3的额定容量与订单显示充入量的差距仅有0.7%和4.0%,相比之下小米SU7的表现着实有些夸张。


一时间,围绕着这一“神奇现象”的讨论遍布全网,有说是小米汽车反向虚标,也有说是雷军偷偷给21万的小米SU7多送了14度电池,更有甚者夸夸其词,说了一些违反物理规则的话,总之怎么离谱怎么来。


image.png


但说到底,一来小米汽车不可能突破物理规则,二来也不是给用户做慈善,汽车额定容量和充电桩表显充电量之间还会有什么秘密呢?


反向虚标是其次,能量损耗不可忽略


雷军是不是偷偷在小米SU7的电池包里多塞了14度电池容量目前还下不了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充电桩显示输出电量为82度电,不代表车辆的电池包容量就有82度。


众所周知,能量传递和转换的过程必定存在损耗,尤其是电力设备。电能从充电桩到电池包的传输过程,就会折损一定的能量,影响能量折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线路的导电效率和放电设备,充电桩的电量计算是否准确,也是一个问题。


image.png


一般来说,充电桩计算的是从桩输出的电量,而且相关规定明确,国标充电桩的效率至少为90%以上,对于能量损耗也有标准。


外部电源提供的电能并不是直接充进汽车的电池包中,需要通过车载充电器,转换成电池包适合的电流和电压之后再充进电池。现在多数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都支持直流充电,即直接使用直流电源,跳过了电流转换的过程,如果是交流电源,还需要先通过充电桩转为直流电,再为汽车充电,相当于又多了一层转换。再加上充电过程中导致的电池包温升,也是能量损耗的一种表现。


213362cf710e378606c37c51c63e732.jpg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先进功能也为用户提供了许多打发时间的方式,比如吹着空调在车里看视频,大幅增加了车主待在车上的时间,包括等待充电。车上的舒适性功能和娱乐设备都是用电器,边充边用的情况下也会额外增加充电量。


这家媒体的测试条件是将小米SU7电量完全耗尽后充电,所以电量反向虚标也并非不可能。


image.png


新能源汽车并不会把全部电池容量提供给用户,为了防止过度充放电,普遍都会做一定额度的电量冗余,通过技术手段对部分容量进行锁止。所以我们可以在新能源车上见到,即便表显续航为0公里或者不显示数字,车辆仍然可以行驶一段距离。


0a5fa56afdd6184a86ca16aabc8f821.jpg


也就是说,考虑到电池健康,不排除小米预先锁止了一部分电池容量,并用锁止后的参数进行新车申报,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官标额定容量与理论总容量不对等的情况,小通认为这也会是导致充电量远高于电池容量的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小米汽车尚未在网友问答栏目中有所回应,不过考虑到这样的表显的确会令人感到好奇,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问答中提到。至于雷军是不是偷偷在小米汽车里多塞了几度电,小通认为只是比较夸张的说法,电池包的理论容量掌握在官方手中,影响充电量的因素也有很多,再加上小米SU7的能耗控制本身做得就不错,纠结容量多少似乎没太多必要。


001Un9Srly1hl99xycwpkj62801o01kx02.jpg


不过话又说回来,多充的几度电花的也是消费者的钱,现在用电高峰一度电就要近2元,小数怕长计,充电量远高于电池容量也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给电池“节流”,车企也很无奈


智能手机厂商常常会建议我们尽量少边充电边用,或者是长期过度充放电、高频次使用超快充等,目的是为了延缓电池的老化。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当中也有一些厂商提出了“没电也能用”的新特性,大多也是通过做容量冗余实现的。


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通用,电池包是成本最高的零部件之一,雷军曾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表示,一块101kWh的电池包,成本就高达10万元,如果不通过技术手段延长电池寿命,消费者省下的加油钱可能还不够换一块电池,划不来不说,也不利于新能源车普及。


image.png


于是我们才能看到车企“锁电”的操作,以及在电池包技术上的努力,甚至会出现一些通过线性降低充电功率实现延长电池寿命的做法,以达到所谓的“全生命周期”的目标。虽然手段不太干净,但厂商的出发点可能不是逼迫用户换新车。


在5月18日的一场直播中,雷军对“15-20万公里全生命周期”作出更完整的解释,他表示小米SU7在标准测试车辆之外,还投入了100辆测试车进行全国公共道路测试。这些是按照量产标准生产的车型,在完成标准测试后继续加测,并且有部分车辆会加测到15-20万公里,目的是为了后续OTA升级,以及验证电池包的稳定性。


微信图片_20240329191915.jpg


根据官方数据,小米SU7测试车总累计测试里程达到近700万公里,投入的测试车数量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测试里程也是行业水平的2-3倍。有这样的数据兜底,也能看出SU7电池包的耐久能力,但这不代表消费者会放下对电池包的防备,毕竟小米SU7热度太高,稍有点风吹草动,分分钟都能上个热搜。


小米SU7这次的充电测试结果虽说更多是一种讨论话题,却让更多消费者注意到了电量与充电量之间的区别以及成因,对加强新能源汽车认知有一定的助益,或许也会让后续的汽车充电、续航测试提供更多的方向参考。


不用怀疑新能源汽车


可想而知,许多消费者选购新能源车最先考虑的还是经济性和可靠性,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事物,新能源汽车不被知晓的地方还有很多。电池包又是整车最贵的零件之一,关于容量、续航、寿命方面的讨论和质疑从来没停过。但这也倒逼着电池供应商和车企进步,做出更大容量、更长寿命、充放性能更好的动力电池。


小米SU7的真实容量和充电表现备受关注无可厚非,这刚好戳到消费者最敏感的地方,“锁容量”是行业的普遍做法,“充电损耗”也是物理规则,电池包的理论充放电次数和寿命是有限的,至少在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是这样,车企限制电池用电量的手段肯定还会长期存在,无非就是限制电量多少的区别。


008AGV4Yly1hpzfoykarlj34xs3al7wn.jpg


当然,小通相信小米汽车也不会平白无故多送电池容量,这在开发阶段时就已经做好相应的设计和成本控制方案。


或许有人会用燃油车油箱容量不会折损来说事,可问题是内燃机的能量转换效率不如电车,只能说两者都不是完美的,有得必有失。


作为消费者也不用对厂商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全容量开放不代表就是对消费者的体验负责,小通认为只要整车续航符合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就不用纠结太多。如果预算充足,买更大的电池为后续老化做准备也不是坏事。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