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Q1财报:理想、小鹏角色反转了?

几乎是“前后脚”,理想、小鹏各自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牵连最直接的,就是股价。翻看两家在美股的表现,理想的Q1财报发布后,股价跳水,信心瞬间遭受了打击;小鹏的Q1财报发布后,股价先猛地拉了一波,然后再徐徐回落,怎么形容呢?至少信心被激活了那么一抖擞。

挺有意思的,从销量的角度看,理想在“蔚小理”断层领先,而小鹏却还在困境中撞击,寻找销量突围的机会。

不过,自MEGA一役后,理想的纯电战略几乎被彻底否定;小鹏却靠着X9,完成了利润率的救赎,而资本市场更需要一个好故事,两者都遇到了麻烦,但似乎也总能找到可取的亮点。

这一切都带给我们另一重思考: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造车新势力的存活、壮大与消亡,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了。

接下来,我们会带着大家一起分析下理想、小鹏的Q1财报。

与2023年的满面春风相比,第一季度多了几分狂傲,尤其是对于MEGA的期待,上市之前,预期的品牌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而MEGA要卖多少呢?7-8万辆。

然而,现实泼了一大盆冷水,“高端纯电真难做”,3月MEGA卖了3229辆,4月是1145辆。于是,连带着,理想汽车将2024年的销量目标也下调了,剑指56万到64万辆。

或许是从0到1的阶段,还需要好好调整,经历了MEGA风波之后,理想汽车整体低调了很多。

继续看Q1财报,理想汽车的亮眼数据仍然不少:总营收256亿元,毛利率20.6%,现金储备989亿元,它仍然是那个豪横的“新势力地主”。

哪怕看销量,理想汽车Q1季度交付了8.04万辆,同比增长52.9%,这个成绩仍然令诸多同行眼馋。

这不应该开心才对吗?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因为和预期有差距。

2月底的预告指引是:Q1总营收在312.5亿至321.9亿元,但实际营收为256亿元;Q1的现金储备989亿元,已低于2023年底的1036.7亿元。

随着Q1财报公布的,还有李想对于纯电产品的表态: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SUV的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

这或许是资本不买账的另一个原因,原本“吹风”是增程、纯电“两条腿走路”,但现在砍掉了一条腿,年度目标还可以顺利实现吗?

我们先看李想本人给出的理由:

1、在中高端纯电车的销售中,目前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是必要条件。理想汽车还没有这个必要条件,将来需要达到与特斯拉中国相当的自营超充桩数量。

2、理想汽车的直营店、商场店,展位空间不足,不支持纯电、增程同时卖好,所以,销售网络也不具备最佳的切入时机。

理想汽车留给自己的“修正时间”大概是半年到一年,准备工作还是要做充分,才会重回竞争赛道。充电桩、渠道,乃至于产品本身,也许会有很大的改变。

2024年的日子怎么过?纯电缓缓,再爱回增程。而且,他们对L6更有信心,L9、L8、L7亦有降价,比如,对Q2的交付指引,来到了10.5-11万辆。

看上去,没那么容易,持续观察吧。

小鹏汽车的Q1,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有出人意料的亮眼之处,以及展望未来的“性感”故事,这些或许是资本悸动的原因所在。

直接看数据:2024年Q1毛利率12.9%(汽车毛利率5.5%),忽然涨了很多,对比2023年Q4毛利率6.2%(汽车毛利率4.1%)。

这个涨幅相当诱人,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资本最看重增长潜力了)

分析下来,主要有3个原因:

1、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以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锚点,该费用从2023年Q4的19.4亿元下降至2024年Q1的13.9亿元;

简单说,运营层面的费用确实花得少了,开源节流的“节流”做到位了,

2、有了更多的收入,而且听上去相当诱人,即技术服务收入不菲,且毛利很高。

还是看数据,2024年Q1服务与其他利润率为53.9%,2023年Q4对应为38.2%,增长很明显。

这其实还没有将“与大众合作的项目”归入其中,因为具体的数据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才会体现。

这相当于告诉资本市场,除了卖车,卖技术也很赚钱,而且是非常可观的“利润甜点”,故事就相当丰满了。

至于,是不是要转行为供应商的角色,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技术能赚钱,既证明了小鹏的技术能等到市场认可,也说明了业务不单一,有更综合的能力应对市场变动。

华为也好,比亚迪也好,对外输出技术,不都是正面的例子吗?

3、小鹏X9的销量占比提升了,自然也改善了财报利润率。

2024年Q1小鹏共交付了2.18万辆新车,确实被理想汽车远远甩在了身后。

其中,小鹏X9交付了7873辆,占比36%。要知道,这是一款售价40万上下的纯电MPV,销量潜力有限,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关键就是改善了利润率。

但这绝对不是小鹏汽车希望看到的。小鹏X9交付占比增大,对应的,G6、G9、P7这些车的销量就相当惨淡了,因为“总盘子”并没有做大,有种顾此失彼的感觉。

这个让人脑袋大的问题,才是小鹏必须解决的难题。股价猛涨之后,又步步缓跌,不就是这个原因吗?

关于小鹏的未来,其实2个注脚值得被讨论。

1、MONA子品牌(产品系列)有哪些新动向?

首先,有一个新变化,MONA的对外口径不再是“新品牌”,而是“新系列”了。

那么,有人猜测,MONA有可能继续采用小鹏的LOGO,这需要等待官方进一步的消息释放。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MONA的第一款车定位在15万级,内部称,造型非常漂亮,且对其销量比较有信心,有望在13个月卖到10万辆。

核心差异化仍是“智驾、智舱”,小鹏汽车刚刚发布了新的OTA内容,无图智驾的范围被进一步拓宽,端到端、视觉占用网络都会陆续落地,而智舱方面,也引入了大模型。

在小鹏汽车的价值观里,智驾、智舱不应该是高端车独享的,其边际成本很低,就应该把价格打下来,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时代的红利。

于是,MONA才会出现,它要做到一件事,让“智能化”真的成为普通用户购车的前三动因。

能不能行?就看产品了。

2、小鹏汽车必须做增程吗?

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最有效的答案。包括小鹏汽车内部,应该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很多人觉得小鹏汽车应该做增程,无非是“成功者道路”论,觉得同行里面有人成功了,小鹏做增程就一定合适,就一定成功。

但现实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在Q1财报上,官方并未对“做不做增程”有明确表态,但给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观点。

1、增程用户的下一台车,更大概率是纯电(其实,蔚来官方也秉持类似的态度);

2、增程适合城市工况多的使用场景,但出海的话,高速工况的使用占比会增大,自然会暴露增程技术上的短板。

所以,综合考虑下来,小鹏汽车不会那么快做增程,也不会那么坚决做增程,哪怕他们手里也有增程技术(小鹏的“陆地航母”)。

每一家的公司的资金都是有限的,投了这个,就没办法投那个,事情总是要聚焦去做,谁家的“粮”都不是无限的。

所以,小鹏做不做增程,只有自己最清楚。

你会发现,这个市场没有“常胜将军”。

对于从0到1的新势力们而言,这个命题更加刻骨铭心。

造车是场马拉松,需要坚持,需要抱定长期主义。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