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上汽牢牢抓紧技术“灵魂”

图片

/// 技术上汽,能否在新十年重回巅峰?

作者:鹿白

编辑:肖莹


上汽集团,中国汽车行业的“老大哥”,面对日益内卷的汽车行业,也正在积极求变。


通过历年数据来看,上汽集团自2018年达到年销7051734辆的巅峰后,便开始呈现下滑态势,至2023年达到5020865辆,期间累计下滑28.8%,销量绝对值已回落到2013年水平。


与之相对的,则是其在自主品牌以及新能源销量上的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2023年集团总销量中,上汽自主品牌占比为55.3%,较2014年增长18个百分点。


据上汽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集团新能源车销量预计将达350万辆,年均复合增速50%。


同时,面向未来电动化、智能化的竞争,上汽集团也正在不断迭代升级自己的技术实力,构筑的技术“护城河”。


5月24日,上汽集团在“向新十年 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在整车技术底座、动力总成系统、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以及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七大技术底座全面升级进入2.0时代。


上汽正在塑造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运动控制系统、三电系统”到对应场景的整车集成能力和创新技术优势。


“未来两年,七大技术底座2.0将全面赋能上汽集团旗下各整车品牌近30款全新车型。”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说道。


那么,技术上汽,能否在新十年重回巅峰?


01

技术2.0,打造“新汽车”


在上汽看来,随着汽车产业的深度变革,一个具备“自学习、自成长、自进化”能力的智能科技全新物种——“新汽车”已应运而生。


围绕“新汽车”产品概念创新,上汽将整车系统性“解构”为“感知、云端超脑、大小脑及线控执行机构”,然后按照类智能人架构进行系统“重构”,并把汽车分为“脑、身、心”三个部分。


“脑就是全站软件架构,身就是整个平台架构,心就是动力系统。”因此,上汽集团将瞄准在提升固态电池性能和自动驾驶这两个方向布局未来。


基于对整车系统性的拆解,为推动新汽车“脑更智慧、身更健壮、心更强劲”,上汽集打造了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七大技术底座”。


今年以来,随着固态电池、智能车“中央大脑”、数字智慧底盘等最新技术的量产应用,上汽“七大技术底座”已经全面升级进入2.0时代。


在整车智能化解决方案上,上汽零束科技已明确了智能车云管端全栈架构的路线图:


  • 零束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1.0实现“域集中”,重点攻关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OTA;
  • 全栈3.0实现“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全面支持大模型端侧应用,重点攻关成本控制和L3级自动驾驶;
  • 未来的全栈4.0解决方案,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还联手合作伙伴推出“生态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拓展成为智能车的一个域,越来越多品牌的智能终端将接入银河全栈,实现场景连续的智能体验。


目前上汽“生态域”已覆盖OPPO、vivo、小米、华为和苹果等多个手机品牌。


2024年,银河全栈3.0正在分步“上车”,2025年将全面落地,届时将有效降低整车低压功耗,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


在整车架构方面,“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实现更大范围车型梯度的覆盖,不仅覆盖豪华车和中级车市场,还针对入门级市场的用户需求对平台进行全面升级。


全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实现从“发动机为主驱”到“电机为主驱”,从“油混”到“电混”产品全覆盖,无缝链接从“油”到“电”转型,最高油电转化效率超过 3.75kWh/L,显著优于行业主流竞品水平。


全新“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聚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使用场景,首创增程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架构方案,真正实现“零碳零排放”。


在三电系统方面,上汽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相比较来说,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好、适用范围更广、物料成本更低。


今年10月份,搭载光年半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正式交付用户,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一千公里。


2026年,上汽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并正式交付用户。


全新“蓝芯”混合动力总成,聚焦模块化、集成化、专属化的DMH超级混动技术。未来新一代“蓝芯”的总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10%。


其中,混动专属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混动变速箱采用全新构型的“双同轴方案”,新的“能量控制大脑”将更精确实现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的转换。


全新“绿芯”电驱总成,经过技术迭代后的NPC轴, 应用独创的网格式油冷技术,并采用镁铝合金壳体极致轻量化设计,总成重量仅为86kg,电机有效功率密度超过9.5kw/kg,高于国家7kw/kg的2035规划目标,总成功率密度提升至 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至少 40%。


面向新赛道,新时代,上汽集团已经从原本对合资车企的技术依赖,转向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实力,这也奠定了上汽参与新赛道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全面支撑自主品牌业务持续向上突破,并实现对合资企业的产品赋能。


02

从技术内输转向技术外输


业内皆知,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在发动机、整车平台等关键技术能力上,都依赖于合资车企的技术内输。但进入智能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依托在新能源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并进行技术外输。


2023年7月26日,上汽集团与奥迪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以满足中国用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彼时有媒体猜测此次双方或基于上汽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上汽星云”展开合作,该平台可派生出不同级别的纯电专属架构,覆盖全球市场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豪华车和轿车、跑车、SUV、MPV等多级别、多种类整车产品。


也因此,此次合作也被看做中国车企技术外输的典范。


今年5月20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联合宣布,继去年7月份签署深化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后,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高端智能电动新车,并联合开发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


从双方发布的信息来看,双方将基于智能数字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这一合作模式使得奥迪产品上市周期大幅缩短超过30%。


据了解,基于该平台打造的首批车型将是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的三款纯电动车型,新车型将配备行业顶尖的软硬件。其中,首款纯电动车将在2025年推向市场。


随着本次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意味双方将共同研发电动车一事终于靴子落地。


对此,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表示:“上汽在这个新能源合作中扮演桥梁的作用,这个桥梁连接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一个是连接智能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这两个东西都是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电动化的核心资源。”


其中,上汽集团子公司零束科技将为合作项目提供汽车智能技术。


也就是说,上汽在此次合作中能为奥迪在纯电、智能化领域提供更多技术和生态支撑,这不仅能够迅速弥补奥迪在智能化上的短板,还有助于奥迪品牌进一步融入根植于中国市场的数字化生态,保持竞争力。


据了解,基于此次合作的联合项目管理团队已成立,来自奥迪汽车A至C级电动车型产品线负责人宋斐明(Fermín Soneira)将担任此次合作项目CEO,他将推动相关合作成果尽快落地,并直接向奥迪全球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汇报工作。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快步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而凭借新能源汽车崛起的中国品牌,在电动化及智能化方面均跻身“第一梯队”,中国车企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已成趋势。


但从国内市场竞争来看,在智能新能源时代,上汽集团仍面临诸多挑战。


03

技术“灵魂”能让销量反弹?


从产销数据来看,虽然2023年上汽集团依然稳坐中国汽车行业销量冠军,但对比此前,其整体产销数据处于持续下滑状态。


同时,2023年,上汽设定的600万辆销售目标,完成率仅为83.68%。


产销颓势直接反映在集团营收表现上,据上汽集团2023年财报显示,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7447.05亿元,同比仅微增0.09%。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上汽集团就开启了“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新四化发展战略,率先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创新技术布局,面向新赛道培育核心竞争力。


2016年7月,上汽联手阿里打造的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并迅速成为爆款车型。但荣威RX5热销的势头只保持了2年,之后销量开始每况日下。


究其原因也不难得出,就是市场饱和,产品也进入了成熟期。跟荣威RX5情况相类似的车型还有传祺GS4、吉利博越。荣威RX5搭载的YunOS智能车载互联系统也只是抢占了先发优势,半年后各大车企要么自己研发,要么与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合作,相继推出了智能车载互联系统。


在微型车方面,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推出的宝骏E100在柳州上市,2020年横扫电动车市场的宏光MINI系列上市,凭借着超低的售价,销量上一度碾压着特斯拉比亚迪的众多车型;而在中高端纯电车方面,上汽荣威最早推出纯电车型,2020年和2021年上汽集团分别设立了非凡和智己两个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始大举挺进新能源汽车市场。


上汽集团推出的飞凡和智己两大品牌,试图在中高端市场双线作战。刚开始,非凡主打20-30万这一价格区间,智己则主打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但随着行业价格战不断,内卷加剧,智己车型价格不断下探,开始挤占飞凡市场。


其实,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转型上付出得并不少。


据财报显示,2021-2023年上汽集团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6.68亿、180.31亿和183.65亿,即便是向来以研发著称的比亚迪,2021-2023年的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9.91亿、186.54亿和395.75亿,从平均值来看,上汽集团和比亚迪在研发投入上相差并不远。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势所趋,上汽集团虽早已布局,但还没有实现破局,亟需寻找突破之路。


作为拥有深厚资本积累的老牌企业,上汽在资金和技术上仍有较强实力,但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调整战略,有效应对挑战,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同时,在合资品牌光环逐渐褪色,新能源赛道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上汽集团的未来不仅考验着其转型的决心和速度,更在于能否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凤凰涅槃式的新突破。

标签: 荣威RX5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