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端到端上车,小鹏紧急出招

撰文 | 张祥威 编辑|马青竹

海量长尾问题,让何小鹏一度对无人驾驶心里没底。直到今年,端到端大模型上车测试,看到数据他才放心。

“数年内,也许就会看到无人驾驶到来。”何小鹏在520 AI Day上说。当天,小鹏宣布端到端大模型国内首个量产上车,计划明年实现类L4。

小鹏的端到端,喜提蔚小理第一,只比特斯拉的FSD v12稍慢。

智驾保持领先的同时,小鹏在另一张榜单——销量上,压力重重。

根据最新公布的今年第21周(5月20~26日)国内造车新势力车企销量数据显示,小鹏汽车销量只有0.19万辆,被小米汽车大幅领先。

上半年,小鹏的组织变革余波仍在。网传原OPPO旗下一加手机营销负责人于涛,可能会出任小鹏营销副总裁,负责市场营销和公关传播方面的工作。

另一边,比亚迪、理想、问界(华为智选车)、小米、极氪,都在加速奔跑,环伺皆是狼。

何小鹏正带队亲赴这场淘汰赛,直面问题,补短板。


谷底补短板


5月28日下午,在投资安徽行“外资企业圆桌会”上,大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大众汽车与小鹏合作的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在合肥投产。

“2024年一季度平台软件收入为1亿多元。同时,与大众达成的电子电气架构合作,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计入收入。”在一季报电话会议上,小鹏管理层透露了这笔卖技术的收益。

拿下大众的合作,小鹏靠的是智驾技术的长板,但这个长板,目前看还不足以保证市场层面的成功。

2022年下半年,小鹏G9发布失败,一系列矛盾爆发,何小鹏对管理层动刀,公司随之进入低谷期。

之后的一年,何小鹏引入“铁娘子”王凤英,力推G6,再战G9,赶在年尾打出X9,期间还获得了大众、滴滴的战略投资,大动作令人目不暇接。

图片

直到去年四季度,在G9、G6两款车的带动下,单月销量站上2万台,猛回一口血。

不过,进入2024年,价格战愈演愈烈,比亚迪持续扩张,理想、问界两虎相争,小米进场,极氪积极防御,形势又变得紧急。

产品层面,小鹏G6逐渐失去开局的势能,G3、P5产品力放在今天已有些薄弱,P7、G9也受到同类竞品挤压,唯有X9在细分市场表现尚可。

今年上半年,小鹏单月销量徘徊在万台以下水平,销量榜中位列尾部。不禁令人感慨,高端纯电难做,中低端纯电同样不易。

何小鹏年初在内部信中曾提出,“今年业绩要翻倍以上,组织要补充完成所有短板,经营要开始走向高质量第一步。”

2023年全年,小鹏汽车营收达306.8亿元,净亏损为103.8亿元,汽车毛利率为-1.6%。全年共交付14.16万辆。

而一季度,小鹏实现总收入为65.5亿元,净亏损为13.7亿元,毛利率为12.9%。一季度交付量为2.18万辆。

亏损收窄,毛利大好,但照此来看,全年业绩翻倍难度颇大。

520 AI Day上,何小鹏表示,“我一直想强调短期销量没有价值,但是研发要非常坚定。”

图片

今年,小鹏的研发投入将达到70亿左右,何小鹏依然认为这是冲出淘汰赛、进入全明星赛的关键。不投入如此规模,根本无法达成目标。

保持研发投入定力外,小鹏正加快补齐短板。

造型设计被吐槽已久,除P7、G9颜值相对能打,其它车型的设计偶尔会引起争议。

汽车零部件成本过高,曾是小鹏的又一问题。大众高管对小鹏G9的评价是,拆车后发现内部结构很好,但部分零部件成本贵了高达25%。

G6、X9初期订单丰厚,但相继曝出供应链危机。何小鹏在去年四季度财报会上坦陈,公司存在供应商管理不善、物料短缺以及物流配送等问题。

一些变化已经发生。

5月上旬的一天,在向李斌交付小鹏X9时,何小鹏谈笑间提到,“我们在造型方面,之后会在上海建一个巨大的团队……基本都是从海外挖过来”。

与大众的合作,让小鹏对成本有了更好的把控。何小鹏在520 AI Day透露,“去年6月单车成本期望降25%,今年底会远远超过(既定目标),不该花的钱不花了。该花的钱一定会多花,包括智能驾驶。”

此外,营销、供应链团队等也重新排兵布阵,“等明年或后年,我们可以跟大家分享怎么卷出来的故事。”何小鹏说。


重塑智驾,等待破局


智驾确是小鹏的长板,是否依然是破局的关键?

小鹏的惯例是,将每年的10月24日作为科技日,发布智能化相关成果。但今年,智能化盛事提前到了520 AI Day。

那场活动,最大的信息是端到端量产上车。

图片

此前,特斯拉基于端到端的FSD v12版本,已经在国外道路上实车开跑。上个月,北京车展又有智驾公司公布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上车节点。素以智驾为傲的小鹏,不愿再等。

小鹏量产上车的端到端大模型,将传统的感知—规划—控制模块,升级为XNet、XBrain、XPlaner,目标是,每2天迭代一次,智驾能力18个月提升30倍。

也就是,小鹏的端到端,感知、决策、控制等大模型均是独立的。

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便于问题追溯,也是国内公司的主流架构。缺点是,这一架构下,大模型之间存在信息传递过滤或丢失的问题。按照技术演进趋势,感知、决策、控制等大模型还需整合,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

据小鹏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李力耘介绍,“XBrain侧重于场景认知, XNet侧重于感知和语义,二者紧密协调,可以联合训练标注。每部分都有所侧重,如果在工程实践中出现问题,便于发现。”

按照计划,小鹏的智驾在今年三季度,不仅全国都能开,而且全国每条路都能开;明年城区智驾比肩高速体验,在中国实现类L4级智驾体验,智驾技术开始走向全球。

在会后群访环节,端到端也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

图片

来看几条鹏式喊话:

“过去10年,用户对智能的需求,排在第10、第9、第8名,现在可能到了第5、第4名。不远的将来,会是绝对的前3。”

“自动驾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靠钱、靠人就可以做得到,有非常高的数据门槛,而且越往后越难成,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大模型真正从模型到应用,再到工程落地的难度,远超大家的想象。说实话,今天我们的升级也只是第一步。”

“以前自动驾驶的规则,估计10万条级别,用大模型,将来会做到亿、十亿条或更大的规模……大模型的逻辑跟以前完全不同。”

“包括小鹏在内的小部分企业,会把绝大部分做智能驾驶,或者上一代规则为主、AI辅助的智能驾驶公司,甩的越来越远。”

“(每年在算力训练投入7亿元)不是惯例,明年一定会更多,所以我们有点痛苦。”

“要把端到端做好,需要巨大的车队、巨大的算力、非常长时间在安全领域的浸润。”

很多观点都没错。

比如,布局端到端投入大、门槛高。玩家们既要囤卡,也就是大量购买英伟达A100 H,又要训练各种大模型;比如,用户对智能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随着智驾功能体验越来越好,这一点也没有问题。

不过,有一点何小鹏可能错了,自动驾驶不一定“越往后越难成”。

智能驾驶本身虽然是偏软件算法,但是必须跟车辆硬件绑定使用,受制于车辆销量规模。并非赢家通吃。作为头部,小鹏的智驾缺乏足够的销量平摊巨量研发费用,而后来者也可能凭规模超车。

于小鹏而言,课题是把智驾领先真正转化为销量。

在回答《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智驾长板何时会带来销量质变的提升”这一提问时,何小鹏并未回复明确的时间点,而是给出展望,“在当下硬件性能不变的条件下,只通过软件升级,大概12-18个月能够取得非常大的颠覆。”

至于更有希望带来销量增长的MONA项目,何小鹏依然藏在身后,仅表示,对于MONA,会把智驾放在一个全新系列中进行考量。

何小鹏对智驾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与蔚来布局换电相近,均是持续投入,等待量变引发质变。例如,智驾占购车决策的权重更大,小鹏多年耕耘才会迎来收获。或者把技术卖给更多其他企业,但鉴于整车企业的身份,这条路潜力不大。


结语


身处低谷时的何小鹏,对短期销量表现释然,反而请大家明后年听取卷出来后的复盘故事,这份乐观算是偏长期主义。

但是诚如去年李斌对「长期主义陷阱」的思考,这可能会面临组织惯性、资源边界和忽略短期智行效率三个大坑。很多长期投入如果短期回报不够,就会挤压资源的边界。

论造车,小鹏有些偏科。只不过,在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问题被只追求成长性掩盖。蔚小理发展至今,基本上都来到十周年的节点,蔚来已经进过ICU,小鹏也曾经被拉到ICU门口。

进入追求盈利为主的第二赛季,小鹏必须尽快终止纯烧钱的日子,进入可持续的循环。所以,真搞技术之外,小鹏还要花更多精力再真搞造型和营销,才能冲出决赛圈。

标签: 小鹏G9 小鹏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