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萎缩,合资到底犯了什么错?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5月的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了17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80.4万辆,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8.5%,不过对于这两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并不稀奇。而真正值得关注的一个信息,其实是“自主新能源品牌”在上个月实现了47%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把燃油的部分一起算上,那么自主品牌已经全面超越了合资。


具体来说,五月份合资品牌(主流)的零售销量仅为49万辆,规模进一步收窄21%,其中德系份额为18.6%,日系份额仅有14.8%,美系为6.7%,总体来讲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当然对合资来说,最棘手的倒不是市场份额的缩水,毕竟基本盘有这么大,几个百分点的下滑,也还在他们的承受范围。

真正麻烦的,其实是大多数合资在“新能源市场”的存在感实在太低,还是以五月份来看,其整体合资新能源市场渗透率还不到10%,基本上现在国内的电动车销售格局,除了特斯拉就是一堆国产品牌,合资中除了大众ID系列发展得不错外,其余品牌的影响力普遍都比较弱,于是网上便有了“2024,救救合资”的梗。


那么,为什么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会在国内落得现在这般田地呢?其实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外资车企在进入中国之前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内燃机、变速箱等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除了本身技术发展需要时间外,还必须要面对外资的堵截。毕竟内燃机、变速箱的核心技术就那些东西,先来者申请了专利,设立了门槛,后来者想要追赶就变得尤其困难,除了一些过时的老旧技术,别人压根不愿分享干货给你。


想要自己研发?不好意思,专利摆在那里,稍有不慎就有侵权风险,所以早年国产车在行驶品质方面与合资相比,确实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而得利得势的合资车企,也开始疯狂收割中国消费者,比如对车型进行减配,搞拉皮特供车,有的还故意加价,这些行为也让合资的口碑在国内越来越差。

后来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政府的支持下,国内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自主品牌直接绕开了“三大件”的专利壁垒,在三电系统和电池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加之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当时比较发达,所以也催生了一批管理营销方式新颖的新势力品牌,显然这些新势力车企打造的智能化产品,更符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口味。


以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为例:“中国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重要度认可达到了90%,远高于美国的52%”,而辅助驾驶、智慧座舱这些东西,大多数合资的造诣是不如自主品牌的,加上中国消费者早已对“高价低配”的戏码嗤之以鼻,这才导致了合资一落千丈的局面。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