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大众,跨越四十年的约定

“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一千次的重复潇洒,寂寞当作调料。

外面的天空好狭小,我的理想比天高;外面的世界很宽广,我什么都想知道……”

这是一首铭刻在众多中国七零、八零记忆中的曲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眼睛认出上面文字的同时,旋律已经在脑中响起。


图|十六岁的歌委婉动听,未必上口;十六岁的诗热情奔放,未必押韵;十六岁的梦纯洁真实,未必成功。但是朋友,只要你拥有十六岁,你就拥有一份,和太阳一样滚烫,一样血红的青春——摘自《十六岁的花季》片头独白

作为中国首部校园青春题材影视作品,1990年3月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一经开播,立即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当时影视剧中的现象级作品。

无论是欧阳严严被误会偷书以至于落选学生会主席、陈非儿与袁野被热心的同学以拔气门芯“撮合”、韩小乐为了同学义气掩护撕榜的白雪而主动“共犯”,剧中描写的那些校园故事,堪称那个年代众多高中学生个人经历的浓缩。

然而无论其中校园故事演绎得有多生动,年龄和认知的门槛是依旧存在的。对于许多当时还很年幼的八零后观众而言,就比如当年还是顽童的笔者,想要真正体会其中的冲突以及内涵,则需要在多年后,通过自己的校园亲身经历。

但一点,却是当时尚年幼的我,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的。某一集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童老师因故无法上班,由校长亲自代课。但却因为课间窗外传来的引擎声响,临时终止了上课:

“同学们,来看看我们自己生产的,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桑塔纳!”

向来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校长,居然招呼全班来窗前观看。

屏幕外的我,认得这车。因为就在那一年的年初,我曾经跟随父母,连续换了三趟公交车,经历三个多小时的旅程,专程去嘉定拜访二叔。

也就是那一天,在上海汽车厂合资公司工作的二叔,专程向单位“走后门”,借出了一辆用于测试的桑塔纳。随后在那天的下午,二叔驾车载着我们全家,兜遍了嘉定县城的每条马路。


图|1990年的时候,于上海街头乘着桑塔纳招摇而过可谓风光无限

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可谓风光无限。只不过,人生第一次坐小轿车的感觉,并不那么的美好。因为就在那天下午,我晕了车。

在下车吐酸水的时候,母亲一直在后面抚着我的背,二叔则和父亲打起个哈哈:“驾驶员是,是不会晕车的……看来这个小囡以后是开‘大众’的。”

一语成谶,后来我确实成了大众车主。

大众在中国的崛起 

1987年,有着悠久历史的三轮“小乌龟”被正式淘汰。上海街头的出租车,开始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图|被上海市民戏称为“小乌龟”的三轮出租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运营到1987年

无论进口自东欧的波罗乃兹、达拉,亦或是菲亚特126P、日产公爵,其中甚至还有上海牌轿车的身影。一度在沪上投入运营的巡游出租车,型号多达十几种。

但这种眼花缭乱的景象,也并没有能够持续太久。因为在1984年的10月,上海汽车厂与大众集团的合资协议,已经签下来了。


图|1983年4月11日,首台本土组装桑塔纳轿车,由上海市嘉定县安亭镇于田路上海汽车厂一处车间内组装完成

最初,完全依靠CKD模式生产的桑塔纳轿车数量有限,但当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随着本地白车身以及动力工厂的完成,工厂产能迅速提了上来。前面提到的,电视剧中校长中断讲课招呼学生看车那一幕,正是基于这个背景。

90年代的上海街头出租车,是三款车的天下。


图|首台捷达A2轿车下线照片

除了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还有其来自北方的兄弟,一汽-大众合资公司生产的捷达。1991年12月,首台国产捷达A2轿车在吉林长春下线,并且很快加入到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出租车队伍中。

至于第三款车,则是天津汽车生产的两厢夏利


图|步行街改造前的南京东路,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主义右侧远处的夏利两厢出租车

上述三种车型,有序地构成了街头出租车市场的高、中、低阶梯。那些当年和笔者一起看剧的人,想必还能记起那三款车14.4元、13.5元,以及10.8元的“起步费”价格,以及每公里一块六、一块五、一块二的车费。

然而在这里必须要额外提一句的是,在《十六岁的花季》那段看桑塔纳的情节中,实际后面还有一段情节——

当校长不无自豪地向学生们介绍了桑塔纳轿车的各种信息以后,也不忘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这台车虽然由中国的工厂生产,但仍有很多关键零部件,需要从德国进口。

校长的担忧可以理解,但现实中,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增长,却是惊人的。

根据可查询的公开报道,1985年上海大众桑塔纳全面投产时,国产化率仅2.7%。有限的本地供应商只能提供一些非关键部位的紧固件。然而仅仅六年后的1991年,上海大众工厂已经将车身与发动机的国产化率提高到了70%。到了1998年,这个比例更是提升至93%。


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嘉定上海大众工厂,此时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其中还包括发动机曲轴等核心部件

与国产化率飞速增长相伴的,还有产能爬坡的速度。因为在1992年的时候,上海大众全年的新车交付量已经突破了10万大关。结合1984年中德签约时,国内汽车工业实打实“一穷二白”的状况,这样的成绩可谓奇迹。

为这一奇迹奠基的,是卡尔·哈恩,当时的大众集团CEO,同时也是中德合资的鼎力推动者。

自合资项目伊始,哈恩就坚持要在中国培育本土的汽车供应体系。反而我们这边,最初却并未打算太过长远。

根据原上海汽车厂厂长蒋涛的回忆,对大众合资项目最初的设想,也只是强调了产品能够参与商品出口以解决外汇平衡。在配套建设上,我们只是要求德方对横向零部件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使合资品牌汽车能够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


图|卡尔·哈恩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打井人”

为此,哈恩甚至主动说服了中方的伙伴,并且给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规划。

在某种意义上,大众集团最初的努力,也为后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当大众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1999年9月15日,赶在二十世纪的末尾,上海延安路高架全线通车。

在官方报道中,这一刻代表着上海市“申”字造型基础城市快速高架路交通网的成型。但在另一个维度上,将之视为上海乃至中国私人汽车时代的开端亦不为过。


图|1999年末的上海重庆南路淮海中路路口,远处便是上海高架路中心十字点延安东路立交桥

因为城市快速路的出现本身,就是民用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结果,城市路网从早先的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开始向私人汽车出行转变。

二叔一家,是父亲这边的亲戚里首个购置私家车的。2002年年初,二叔以差不多两万元的价格,拍下了一份私车牌照额度。随后,他购置了一台当时刚刚引进国内,量产还没多久的Polo


图|2001年12月30日,上海大众首辆POLO轿车下线

私人汽车带来的最大变化, 便是城市内外的跨区交通,自然是方便得多了。于是,原本那些几年见不到一面的亲戚,走动开始频繁起来。也就是在当年的五一长假,二叔一家三口,甚至搭着那台当时闪闪发光的“四眼”Polo,展开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由上海出发,途经杭州,一路驶向二婶位于宁波的娘家。

尽管当年还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的交通路网,也不存在全程车道指引的导航系统。百度地图、高德导航等现在目前用户数以亿计的电子地图以及导航服务提供商,当时也还只是大企业下面新设的小部门,或者才刚刚起步的创业企业。无导航走生路,沿途经历的困难,可想而知。

二叔一家当年实际上是靠着一张纸质地图,甚至是停车问路的方式,磕磕绊绊地开完全程的。

然而不需要提前去车站买票,也不必操心行李带多带少,更无须接受旅行社的条条框框和纪律约束,一家一车任意而行,那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前所未有的自由感,仍旧带给二叔一家前所未有的精彩体验。

由于引进Polo车型的成功,2003年7月,大众集团的另一款经典车型高尔夫,开始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下线。这两款尺寸分别为A0和A级的小车,在本世纪初以完全符合需要的性能以及较亲民的价格,率先走入中国千家万户。

当然,更高端的,包括商务方向的用车需求,在1998~2013年这段中国经济增速最迅猛的15年里,也在大量涌现中。1999年,上海大众引进了当时最新款的第五代帕萨特Passat B5)车型。


尽管率先实现国产的桑塔纳,本质上就是Passat B2的一种特化车型。而且在近二十年的历史中,上海大众也一直力求改进和创新,已经推出了桑塔纳2000车型,当时也正在开发新一代的桑塔纳3000型。但考虑到Passat车型当时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引进当时欧洲最先进的B级轿车,对于已经初步学会造车,但仍需学会如何造好车的中国车企,自然有着重要意义。

不过大众对于中国的合资公司,也一直努力培养其自主设计的力量。2004年,桑塔纳2000车型停产,当时最新的桑塔纳3000接棒量产。而桑塔纳3000问世仅仅一年,2005年,一款上海大众内部代号为Model Y的新车被人在互联网论坛内爆出谍照。

起初,所有人都认为这便是桑塔纳4000,一直到2008年的北京车展上,随着新车型的正式发布,朗逸(Lavida)之名终于为人们所熟知。


图|在现代奥运史乃至体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大众,有幸成为了这届奥运会的唯一汽车合作伙伴

从本世纪初到2015年,是汽车加速走入中国家庭的时代。老百信需要一种实用而且相对廉价的车型。所以三厢构造A级尺寸的朗逸,成为了一时之选。并且直到现在,仍占据着国内A级家轿市场销量榜头部位置。

2011年,临近退休前,二叔家买了第二台车,上海大众生产新帕萨特——基于PQ46平台的第七代帕萨特车型。上海大众北边的兄弟企业,也同样引进了第七代帕萨特,但一汽-大众将其命名为新迈腾

二叔家迎来“新欢”的同事,那台小巧的四眼Polo,却并未被打入“冷宫”,它被借给了笔者继续使用,之后又开了好几年的时间。一直到2016年,我拍到自己的车牌额度,并且购置了一台高尔夫为止。

国人常以1983年首批以CDK方式生产的桑塔纳驶出上汽厂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首轮合资潮的起点。从广义上来说,这样的分代当然是可以的。

毕竟天津汽车厂的“黄大发”和夏利车,重庆长安、湖南江南、吉林江北、西安秦川四家引进的铃木奥托,还有那个令许多人至今扼腕的,北汽与AMC的合资计划,这些都是进入新世纪前,中国汽车工业努力向上的见证。


图|曾经二叔那一代,见证了大众扎根中国,并投身其中从无到有建设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老一辈,如今已经退休并且老去。是到了新一代接班的时候了

但无论因为气运还是双方的决心,长期坚持下来,最初那批前浪坚持下来的,也只有大众的合资工厂。更何况,构成我国汽车工业至关重要的上游零部件供应链,也是在其不懈努力下,初步建立起来的。

所以随着2000年到来,汽车合资的高潮终于到来,曾经拒绝中国的日系、美系先后登陆中国市场。迎接它们的,早已不是17年前,大众到来时的那一片荒芜。

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狂风,自从三年多前已经开始吹起来了。


图|座舱智能化并搭载L2+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途观L Pro,被誉为“最聪明的油车”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南北大众已经率先实现了燃油车的舱驾智能化,迈腾B9以及途观L Pro目前正整装待发。

七年前成立的第三家大众合资公司,大众安徽,在吸纳了大量卓越的本土设计人才之后,已经推出了在外观设计上具有革新化提升的“金标大众”车型,ID.UNYX。

随着本土品牌在近年来的快速崛起,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独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在中国坚守了四十年、努力开拓了四十载的大众,在这新世代的猎猎狂风吹拂下,也唯有全力以赴打造新世代的科技大众,才能继续在新时代里继续保持前行的步伐。


图|网罗了中国最年轻最有进取心的一群设计师,“金标大众”将会是未来的重头戏

好在,四十年的持续投入,在中国市场广结的善缘,却也为这家历史悠久的全球车企,带来了位于世界东面的曙光。

四十年前,当中国汽车工业急需最现代化的技术,以及一位全心全意教授一切的老师。所以大众来了。而今天,当年的学生已经有所成就,也到了与曾经的老师,一同前进的时候了。

时光荏苒。

二叔家那台劳苦功高的Polo,八年前就已经被卖给了二手车商,曾经两万元拍来的车牌,也已经被挂上表弟家那台途观L。而当年提车时,曾经被笔者爱护犹如“小甜甜”的香槟色高尔夫,在历经8年时光以及15万公里路途洗礼后,也早已成了心中的“牛夫人”。

女儿已经渐渐长大,是到了该换车的时候了。而我决定,仍旧要选择大众。

因为,这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品牌,而且恰恰相反,这是一个扎根于社会根基上的汽车品牌。

我们习惯将Volkswagen,翻译成大众汽车。但其德语原意,你只需要在中间空一格,就能够理解——Volks wagen,就是人民汽车的意思。


图|是的,Volkswagen就是指“人民汽车” 

大众是人民的汽车、是劳动者的汽车,是能够挑起社会脊梁的伟大出行工具。无论是朝九晚五承担往返单位和家的日常通勤工作,还是走南闯北为了各自的事业和生计奔波,大众车是属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座驾。

标签: 大众 桑塔纳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