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内卷”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团和气

内卷,这个在2020年突然出圈的热门词汇,到了四年后的今天,不仅没见消退,反而越来越疯狂,甚至越来越被泛化:言及内卷,无人不焦虑,无人不带着惨状的描述。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比亚迪降价引发的自主品牌“内卷”之争被频频刷屏,有人说“卷价格不如卷良心”,还有人准备掀桌子,甚至连某品牌的上市会也变成了对比亚迪的讨檄......

为什么前段时间起售价35万多的宝马i3 降价十余万没事,售价47万元多的奔驰EQE降价十余万没事,日产天籁、大众迈腾、本田雅阁等主流B级车降价也没事,到了比亚迪这里,却变成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人红是非多。说到底,还是因为比亚迪太强了,强者一出手,市场抖三抖。这无关道德的问题,而是市场历来残酷如此。

回顾中国家电和手机市场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刚开始品牌林立、鱼龙混杂,但经过十几年的大浪淘沙,那些技术落后、品质不佳、缺乏性价比的品牌逐渐被淘汰出局,而海尔、格力、华为、小米等这些经受住市场考验的品牌则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制造亦或中国智造的代表。

看似没有硝烟,实则处处刀光剑影。只不过,那时还不叫“内卷”,叫品牌大战、营销大战、价格大战......

其实,内卷一直就在,只不过因为时代不同、行业不同,所体现出来的强度也不同。当下,汽车行业为什么内卷得厉害,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还是我国车企众多,行业格局未定,集中度不高,正处于洗牌的阵痛期。这一点只要看看西方跨国汽车公司的成长史就能明了,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市场在发展期间,也曾冒出数百家汽车企业,但历经残酷的竞争后,今天这两个市场上活下来的车企还有多少?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既然“内卷”已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大家除了卷技术、卷品质、卷服务、卷价格,还能靠什么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相反,如何在残酷的内卷中保持自我成长,不被环境所吞噬,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所言,“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得关键零部件技术得以突破”。

想想,如果车企间没了内卷,而是一团和气,今天的消费者能享受到如此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么?中国的汽车产业又能有今天的成就么?

至于有人担心车市内卷到最后,会不会开始卷成本、卷用料?其实,行业内都知道,卷成本其实就是卷设计,你在设计的时候就决定了70%到80%的成本。设计集成度更高一些,设计更好一些,成本相对更有空间。拿手机行业对比,手机当年就很卷,现在更卷,手机的现在就是汽车的未来。手机卷成这样,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后面的手机比功能机时代的时候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偷工减料或者说质量较之前差很多?相反,用户的体验更好。汽车也一样,每年的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一个天天都在路上跑着的交通工具,要是敢在质量上偷工减料,它又瞒得了多久?

其实,比亚迪之所以敢卷价格,主要还是得益于规模效应,这点与特斯拉类似;二是也跟原材料比如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下降有直接关系,本身单车的制造成本就在降低;第三,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使其一台车75%的零部件可以自研,这让比亚迪的生产成本比欧洲车企在欧生产成本还低25%左右。

说到底,一团和气的市场环境并不利于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而“卷”才是市场竞争的本质,才有可能推动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不卷掉一批劣质车企,汽车行业就分不出高低强弱来,大家都得死。只有弃劣存优,行业才可能更好地发展。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汽车也能卷出一个“华为”,岂不是善莫大焉。

标签: 迈腾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