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既然卷不是错,比亚迪又何罪之有?

【摘要】比亚迪不是“卷”的源头,仅仅因为比亚迪在当下的“卷”之中活得还行,就对它口诛笔伐,未免不太公正——高考也很“卷”,造成卷的是考第一的孩子吗?

头图

最近的中国车市,很卷,而我们也对于“卷”进行了多次讨论。

有人说,中国车市太“卷”,把车市原有的秩序打乱了,传统车企与车企新势力市场争夺战“白热化”,新能源汽车不断挤占燃油车市场份额,单车利润正在持续下滑。更有甚者,“流量”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雇佣水军、抹黑对手之“卷”,显得有些乌烟瘴气。

而另一方面,同样是在“卷”之中,催生了高性价比的产品,加速了技术快速迭代,才有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一枝独秀”,才有了中国车企在全球强大的竞争力。

在关于“卷”的大讨论中,大家秉持不同的观点,各抒己见,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但最近有一篇文章,却把讨论的焦点直接指向了某个新能源品牌,颇有些让讨论变为批判的味道。

这篇文章题为《中国汽车向何处去》,而被针对的正是当下中国销量高、声势最盛的品牌:比亚迪。

尽管该文全篇并没有一处提到比亚迪的大名,但字里行间却处处都透出BYD。比如,“天天呼吁禁止燃油车,结果自己造个插电车,油箱比燃油车还大。确实,当一款新能源汽车的油箱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油箱还大的时候,而其亏电油耗和纯燃油车油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下,是否必须因为插混带了10度电,就不仅给它补贴2万多块,还可以享受购置税减免?”——这针对的显然是新近上市、搭载第五代DM混动的秦L海豹06

事实上,比亚迪并非“卷”的始作俑者,更谈不上是这些乱相的制造者。仅仅因为比亚迪给插混车型做了一个大油箱,或者因为比亚迪对旗下车型进行了多次降价,就认为比亚迪是“卷”的根源,把比亚迪架在火上烤,并不理性、中立、客观。

在电气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当下的中国车市走在了全球最先端,而在汽车总销量基本持平,呈现存量竞争的态势下,“内卷”是自然而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没有比亚迪,同样有另一个品牌占据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第一名,同样有其他品牌在价格上发起动作。如果换一个品牌,是否也要同样承担这样的口诛笔伐呢?

事实上,比亚迪不是第一个发起价格攻势的品牌,也不是把价格降到最低,甚至赔本也要“赚吆喝”的品牌。去年年初,第一个发起“价格战”的是神龙汽车,特斯拉也同样多次降价。现在,“卷”价格最厉害的,是宝马、是凯迪拉克,甚至大众、丰田的降价力度都不逊色于比亚迪。毫无疑问,掀起“卷”之风潮的,并非比亚迪。近两年,比亚迪确实卖得很好,市场份额增长很快。恰好遇到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比亚迪就背上了“原罪”?岂有此理?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发现,《中国汽车向何处去》这篇文章的作者,早在8年前就与比亚迪结下了梁子。

当时,太原某出租司机因病猝死,作者造谣为被电死,随后被网媒转载发酵。当时比亚迪特意对此进行发布了法律声明,根据检测结果显示,未出现漏电现象。随后,比亚迪法务部门介入,向文章作者追究法律责任,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也被迫公开道歉。

8年后,文章作者再次以一篇《中国汽车向何处去》歪曲解读比亚迪的市场竞争行为,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判断了。

此外,《中国汽车向何处去》还对中国品牌出海进行了这样的评论。这篇文章借用博世中国总裁之口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说国外是一个有秩序竞争的一个市场的话,我们不要打破这个秩序,而是通过技术,通过更好的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博世中国总裁)对我谈到了对于卷的担心,担心我们的内卷可能会把自己全球化的道路给堵死。”

这一观点,我们更不能苟同。竞争就是竞争,中国能够把自己续航更高、配置更好、品质过硬的新能源汽车卖到全世界,这不就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吗?所谓国外“有秩序竞争的市场”,难道中国品牌抢走了原本属于欧美日品牌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就叫做“打破秩序”,就会把“自己全球化的道路给堵死”?那当初跨国品牌进入中国车市,抢走了土生土长的红旗牌、上海牌小汽车,是不是也算是打破了中国原本“有秩序”的市场?

一个正常开放的市场,本就不应该惧怕外来者的竞争。反倒是美国、欧盟等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台特殊的针对性政策,加征高额关税,这才是违背正常竞争秩序的行为。就连宝马、大众这些跨国品牌,都反对这样的贸易壁垒,反倒中国的汽车媒体提前“反思”,认为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太“卷”,似乎是中国有错在先,这样的逻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这篇文章所针对的,还有比亚迪的混动技术。该文写到:“在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汽车市场上,有些车企靠着电+油、靠着极度内卷获得了先机,但是,如果这样的内卷延续下去,没有等智能化真正开花结果,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的结果可能将导致市场实现一种令人难堪的规模集中。”其隐含的意思,无外乎比亚迪仅仅靠着混动技术就赢得了市场,并且“劣币驱逐良币”。

这样的想法,不仅对比亚迪不够公平,也轻视了中国市场、轻视了中国的消费者。

比亚迪在混动技术领域并没有技术壁垒,也绝非垄断了混动技术,为什么偏偏比亚迪能够靠混动技术大卖呢?这其中,有着比亚迪坚定看好并持续研发插混技术的原因,更重要的在于比亚迪的插混技术能够在当下符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多年前,比亚迪销量不算亮眼的时候,王传福带领的比亚迪能够坚守新能源、坚守插电混动,这才厚积薄发,在2024年的今天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逆势而上,强势崛起——并非比亚迪“靠着”插电混动,中国车市如今才能卖出这么多插电混动车型;而是因为中国消费者需要插电混动,所以在插电混动上有一定优势的比亚迪才卖得好。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比亚迪的眼光不够好,押宝的不是插电混动,而是押宝了大排量内燃机,那么批评者们又会怎样评论呢?其实,《中国汽车向何处去》在这里是颠倒了因果,并且片面地抹杀了比亚迪在技术、在战略上的努力和成功。

《中国汽车向何处去》嘲笑并反对第五代DM混动“油箱比燃油车还大”,认为这样的车型不应该享受购置税减免。但却决口不谈第五代DM混动仅有2.9L/100公里的馈电油耗。国家鼓励的新能源车型,就应该是排放低、能耗低的车型,而不应该片面去看油箱到底是大是小。换句话说,如果第五代DM混动“油箱比燃油车还大”是荒唐离谱的做法,能耗并不够优秀,那么中国的消费者也同样会用购买行为投票。该文带着主观看法对此加以批判,实在是有失公允。

“如果通过内卷来争夺,车企将会快速洗牌,市场快速集中,也就会快速产生寡头,而且这样的寡头最终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导致行业衰败”。这是《中国汽车向何处去》的另一个推论。

这样的推论,同样不符合汽车行业发展的历史,也有悖于逻辑。历史上,欧美也曾经有过比现在多得多的汽车品牌,以美国为例,过去一百年间涌现过数百家车企,而现在销量较大的,只有福特、通用、FCA(已经与PSA合并为Stellantis)和特斯拉“四大巨头”。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欧洲的汽车强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也与之类似。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本来就是品牌优胜劣汰的历程,在某个历史时期由于并购、破产而数量减少,也是正常得不能太正常。只要是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留下来的就是“精华”、而非寡头;更谈不上必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导致行业衰败”。试问,大众长期占欧洲四分之一市场份额、丰田在日本的份额更是超过3成,当地消费者的利益就被侵害了吗?德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就衰败了吗?

一言蔽之,比亚迪没有发明新能源,更没有发明“卷”。仅仅因为比亚迪在当下的“卷”之中活得还行,就对它口诛笔伐,未免不太公正。打一个比方,人人都知道当下中国的教育非常卷,大多数孩子乃至家长为此苦不堪言。但要教育不那么“卷”,绝不是把学习最好的孩子拉出来骂一顿,就能迎刃而解。

更不必说,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对于正常的市场竞争,其实不需要过分担心。比亚迪目前不过占据不到20%的市场份额,距离“垄断”还早得很。而价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果这叫做“卷”,那么这种“卷”是加速催化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实现中国汽车腾飞的必经之路。

标签: 比亚迪 秦L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