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去易车国际站
继续浏览当前页

工具栏

尝试读懂浙商大会上李书福的未尽之言

11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科技创新,践行浙商精神,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从他的发言内容来看,李书福围绕“自主创新”、“开放协同”以及“可持续发展”层面展开,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期望与坚定信心。这些话题无疑是当下中国汽车行业中的热点,许多与会者也因李书福的豪情壮语而感到振奋,纷纷为吉利取得的成就与未来规划鼓掌称赞。

然而,如果我们将视线从热闹的表象中稍微抽离片刻,细致地揣摩李书福的话语,我们便能察觉到,他的讲话不仅仅是在描绘吉利的未来蓝图,更是在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深刻转型过程中,难以言明却又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感。

1

疾呼“科技创新”的背后:科技短板或成中国汽车产业的软肋

李书福此次演讲的主题前半句是“坚持科技创新”。

笔者认为,这句话背后,至少蕴含着三层意思:

1)科技创新真的很重要,吉利要坚持下去;

2)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还不够,所以需要坚持技术创新;

3)要坚持以科技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而不是营销、传播的创新。

当然,几乎所有人和企业都能一致承认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在这一关键维度上,值得深思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究竟还有多少核心技术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反思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在今年四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曾公开表示,建设汽车强国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并引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如果将苗圩这句话拆解开来,结论显而易见:如今风头正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其核心技术的掌握,显然还远未达到全面自主、完全可控的程度。

在行业内,普遍存在一个共识: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堪称全球奇迹。然而,这个奇迹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技术瓶颈——尤其是像芯片一类的关键技术,仍然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李书福在演讲中提到的“自主创新”,不仅仅是对吉利未来技术发展路线的宣告,更是一种隐含的警告信号。在新能源浪潮的光环下,许多中国车企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积累,过度依赖外部技术供应商。这种隐性危机,正在悄然酝酿。李书福的这个话,不仅仅是吉利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动员,它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警醒——依赖外部技术供应,最终可能会丧失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为一旦核心技术被卡住,竞争力便会瞬间崩塌。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博弈,早已悄然打响。

2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换个维度看结果迥然不同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随着电动化浪潮的席卷,许多人将新能源汽车等同于电动汽车。然而,李书福在其主题演讲中对这一普遍认知进行了明确回应。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电动汽车并不等同于新能源汽车。他强调,新能源的本质是指那些可循环、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因此,只有真正依赖这些新能源的电动汽车,才能称之为新能源汽车;而那些依赖煤电等化石能源的电动汽车,则不应冠以“新能源”的标签。

李书福这一立场的提出,显然是对当前电动化趋势的一种深刻反思。他不仅揭示了电动车在“新能源”标签上的滥用,还通过这一论述,巧妙地引出了自己对未来能源形式的独到见解——绿色甲醇。这一观点,乍一看似乎是逆潮流而行,但实际上却隐藏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深远战略布局。

绿色甲醇的提出,正是对电动化的潜在短板和新能源局限的深刻洞察。电动车虽然被视为未来出行的主力军,但其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充电桩网络的匮乏、续航焦虑的困扰、稀缺资源的争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地区。高昂的购车成本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得“电动化”这一单一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并非普适的终极答案。

李书福举例:前不久内蒙古动工的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未来不仅可以带动风光清洁能源发电,每年还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万亩,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因此,绿色甲醇的提出,既体现了吉利对汽车未来技术路线多元化的思考,也彰显了李书福对全球能源格局不确定性的敏锐洞察。

世界很大,风景迥异。未来的汽车技术不应单一依赖电动化,而是需要多条技术路径并行发展,以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多样需求。这种看似“叛逆”的策略,实际上是李书福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为吉利争取更多生存空间的智慧之举,也是对未来能源竞争的深刻预判。

3

智能化时代,下个十字路口玩的是“科技生态”

在浙江省内,吉利是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但在李书福的领导下,吉利早已超越了传统汽车制造的范畴。在浙商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李书福并未过多强调吉利的规模优势,而是重点展示了公司未来的科技生态布局,这一战略选择本身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李书福谈及智能驾驶、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尤其是如何通过科技打通“车与车”、“车与世界”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的中国汽车行业充满乱象,价格战、流量战、技术瓶颈层出不穷。电动化虽然前景光明,但伴随而来的是竞争白热化,价格内卷让市场的边界逼近终局。李书福的演讲,刻意用大量篇幅阐述吉利的科技布局,传递出一个核心信息:

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绝不仅仅依赖电动化技术的单一突破,而是需要全面的科技创新布局。吉利早早准备,不仅紧跟电动化潮流,更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域进行了前瞻性规划。

李书福提到,全球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科技变革机遇,吉利控股积极迎接这一变革,目的是在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在电动化技术面临瓶颈和市场饱和的当下,李书福的战略决策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电动化的角逐,更是全球资源整合与跨界协作的竞争。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多条技术路径并行,才是应对全球能源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关键。

吉利提出的“天地一体化”战略,不仅是吉利科技生态的关键布局,也为整个行业的车企提供了警示与借鉴。随着电动化进程的推进,技术短板逐渐显现,单纯依赖外部技术供应链的企业,最终将失去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李书福敏锐察觉到这一点,并迅速采取行动,为吉利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全球化发展的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已经不再是单一制造层面的突破,而是全球资源整合与跨界协作的全面考量。吉利不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而是在向全球科技巨头转型,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科技帝国”。这一战略的背后,提醒整个行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视野和技术准备,未来的市场竞争将难以迎接挑战。

李书福的决策和吉利的布局,实际上为中国汽车产业如何走出困境、突破乱象提供了全新思路。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市场逐渐饱和时,吉利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路径,而是通过跨行业的整合,提升竞争力。这一战略不仅是吉利的出路,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未来汽车行业的突破,或许正是依托这种跨越边界的创新与协作,才有可能重新定义竞争格局。

4

全球化的“隐秘博弈”:从横向结网到纵向深耕

李书福讲话中的最为深邃之处,并不在于技术的革命,而在于他对“全球化”战略的深刻解读。

在这一次的主题演讲中,他说:

全球化是汽车产业基本特征,中国汽车要面向全球,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携手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打造更加融合高效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这句话有几层意思:1)全球化是汽车产业的基本特征,既然是基本特征,没有人可以回避。任何谋求更高企图的企业,都必须要关注到全球化的力量;2)面向全球,要更深层次的合作。反过头来的意思就是当前中国汽车面向全球的过程中,合作还不够深层次;3)如何更深层次合作,就要打造融合高效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202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几乎全球数得上的汽车销售市场中,都有中国汽车的身影。然而,面对这一成就,许多专家却发出了警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曾指出,中国汽车的国际化必须进行本土化适应,并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简单的“大规模出口”模式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欧盟多次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便是对这一问题的警醒。

李书福在演讲中谈及吉利的全球合作与市场扩展,但背后隐藏的是更加复杂的战略意图——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博弈。如何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已然成为一场生死攸关的竞争。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但随着全球竞争愈发激烈,国际市场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也日益复杂。吉利的策略已经开始转向战略聚焦,持续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聚焦某一市场的深度突破。这种融合,显然不只是为了开拓新市场,而是为了在全球资源和技术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抢占未来科技产业的制高点。

李书福明确表示,全球合作仍将是吉利未来的核心策略之一。但这一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市场和资本层面,更深层次地涉及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整合与共享。中国汽车走出去,李书福的着眼点显然早已超越了眼前的“市场份额”,他是在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全球产业竞争持续铺路。

这一点,恐怕也是当前其他中国企业,需要认真重新思考的。


标签: 银河L6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