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添加图片
从汽车诞生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致经历了四次的重心转移
第一次转移:从欧洲到美国,代表品牌福特
汽车诞生于欧洲,但是欧洲对汽车的要求是精致、豪华、高级,注定只属于少数人,这同时也限制了产业发展。而当时美国经济水平较高,工业基础雄厚,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相继成立。1908 年福特推出 T 型汽车,操作简便、价格亲民,让汽车从奢侈品变为普通家庭代步工具。1913 年福特发明汽车装配流水线,实现大批量生产,推动美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的 95% 以上 ,世界汽车重心转移至美国。
第二次转移:从美国到欧洲,代表品牌大众
20 世纪 30 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汽车产量急剧减少。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消费需求爆发。50 年代欧洲内部关税壁垒拆除,市场空前繁荣,美国的大批量生产技术传入欧洲,大众等品牌在此期间取得空前的成功。1950 年欧洲汽车产量达 200 万辆,1966 年突破 1000 万辆,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
第三次转移:从欧美到日本,代表品牌丰田
日本汽车工业复兴始于 1955 年,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后勤基地,为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契机。日本通产省公布发展国民车构想,各汽车公司推出物美价廉的汽车。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为普及汽车创造条件。20 世纪 70 - 80 年代,日本汽车凭借油耗低的小型车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1980 年汽车产量达到 1100 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第四次转移:从世界到中国,代表品牌比亚迪
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相对较差,人力等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继承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自从20世界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成为了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以及在近十年由中美大力主导的汽车电动化趋势,逐渐让第四次转移开始发生。
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开始转移,而比亚迪正是这第四次转移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去年比亚迪是全球第十的位置,今年是全球第四的位置,这个速度的背后肯定不止是一家企业的努力,更是一个时代大趋势变迁的缩影。
说到新加坡的成绩,当然有值得骄傲的一面
新加坡是发达国家,而且是一个极度提倡公共交通的国家,在新加坡拥有一台私家车的成本是极高的,我们就说两项,车辆购买的费用以及拥车证的费用,车辆购买以比亚迪元PLUS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为例也就是ATTO 3,在国内的售价差不多十万人民币,但是在新加坡的售价是17万新币,差不多93万人民币。而能购买私家车的前提是有拥车证,拥车证的价格因车型和市场需求而异,2025年B类COE(适用于1600cc和97kw以上的大型汽车)的价格约为10万新币,也就是差不多54万人民币左右。
但同时,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小的汽车市场,2024年新加坡的乘用车市场总和也就4.3万台,这个销量也就是比亚迪在国内卖3天的量。
最后说一点是啥呢
就是我们要更多角度的去看问题,比亚迪的出口之路其实刚刚开始,相比于上汽、奇瑞等品牌晚了很多年,2023年比亚迪出口量是24万台多一点,排在上汽、名爵、长城、吉利之后的第五名,而在2024年在面对欧洲加征关税,中美关系不稳定等多种不确定因素之下,取得了超过40万台的品牌出口成绩,几乎翻倍,排在了自主品牌的第三名,所以这背后就是比亚迪这种体量的企业做事情的特点,决定做一件事情,就大力快速做好,租船?不存在的,自己造,一台不够,就两台,两台不够,就三台,而且同时不仅整车出口,还在海外广泛的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比如已经投产的泰国工厂、乌兹别克工厂,还有匈牙利工厂、巴西工厂、墨西哥工厂、巴基斯坦工厂等等。
无论是自己造船还是全球建厂的阵仗来看,比亚迪在出海这条路上是战略级的投入,24年才是刚开始,往后十年才是好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