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去易车国际站
继续浏览当前页

工具栏
意见反馈
问题描述
0 /300
请输入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请留下您的电话号码以便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请输入正确电话
相关图片 可上传JPG/JPEG/PNG格式,单张图片不超过5Mb,最多上传3张图片

添加图片

尊界S800 即将上市

尚界入局:是共融还是陷阱


文 /《汽车人》张恒

2月21日,上汽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智选车模式开发15万-25万元价位的“尚界”品牌,首款车型计划2025年四季度上市。

从“灵魂论”到拥抱华为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华为之前曾明确表示,旗下已经有了“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业务上有些分身乏术,言下之意是暂时不打算再扩展新业务。更何况,即便有第五界,业内更多人想得到的可能会是广汽,而上汽这次“捷足先登”,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但如果细想,两者的合作也并非无迹可循。近年来,智能汽车正快速渗透为主流趋势。推出高阶智驾平权后,资本市场反应热烈,其他车企看了无不眼红。

尤其是华为公开提醒比亚迪不要偷换概念、说大话。这反映出其在智能驾驶领域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毕竟,“四界”车型定价较高,在中低端市场暂时没有产品与比亚迪等对手正面竞争,难免让人担心对手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逐步蚕食市场份额。

所以,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某种程度上是双方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上汽需要华为的智能技术来加速转型,而华为则需要上汽来扩大其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范围。这场合作,是应对当下市场变化的策略,也为未来智能汽车竞争格局埋下了重要伏笔。



四年前,上汽董事长陈虹那句“不能把灵魂交给华为”,“灵魂论”成为当时业内讨论的焦点。彼时的上汽手握623万辆年销量,自主品牌占比超50%,新能源销量连续三年增长超70%,俨然是“电动化上半场”的优等生。

然而,寒冬来得猝不及防,2024年上汽的销量滑落至401万辆,自主品牌智己仅完成最低销量目标的55%。这家老牌车企集团的销量曲线竟与新能源渗透率形成诡异倒挂。面对这样的压力,上汽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帮助它缩短研发周期,尤其是需要快速补齐智能驾驶方面的软实力。

根据计划,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将基于上汽星云平台打造,搭载华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定位15万元至25万元价格区间。这一价格带的尝试,不仅填补了鸿蒙智行产品线的空白,也为上汽和华为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的布局提供了新的战略支点。



众所周知,15万-25万元区间是中国车市的“销量腹地”,华为与上汽的联手可能加速高阶智驾技术下沉,倒逼其他车企跟进,形成“技术普惠”潮。

共生还是代工?

其实对车企来说,“共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内部竞争”,背后可能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值得警惕。

华为余承东曾坦言,“合作需求远超承接能力”,这意味着华为的资源将优先向头部合作伙伴倾斜,后来者恐怕难以获得同等的支持。



同时,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要分走整车15%的利润,而上汽2024年的净利率仅为2.3%。长期合作下去,上汽的自主造血能力是否会受到挤压?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随着与华为合作的车企越来越多,行业级的矛盾也正在逐渐浮现。当前,华为的技术方案已经覆盖了超过20家车企,到2025年,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车型将达到50款。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市场上的智能汽车越来越“千篇一律”。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行业对华为技术栈的依赖,可能会压制其他技术路线的创新。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和小鹏的纯视觉路线,它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



标签: 五菱星云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举报当前文章

举报成功

感谢您的举报
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相关车型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