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添加图片
随着全球车市竞争激烈也迎来了凛冬寒意
文/天下车智 侯宇婷
2月27日上午,梅德赛斯-奔驰集团(以下简称“奔驰”)将对中国区员工裁员,消息一出引发热议。此次裁员涉及销售和汽车金融两大核心业务板块,裁员比例高达 15%。这一举措不仅在企业内部引发震荡,也让外界对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走向产生诸多猜测。截止发稿,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官方未给与回复。
据了解,被裁员工除了可以获得 N+9 的赔偿外,如果未来两个月没有入职新公司,奔驰中国还会为其额外发放 3 月和 4 月的工资。这意味着,奔驰中国最高的赔付相当于 N+11。
在外资车企的裁员中,奔驰的赔偿还算丰厚。去年 10 月,大众中国启动裁员,提供的赔偿最高是 N+6;更早之前,去年 4 月,特斯拉中国的裁员赔偿是 N+3。被裁的员工中,大比例是 “无固定期限” 劳动合同的雇员。员工首次签约的合同期限一般是签三年,第一次续签的合同期限一般是两年,再次续签,会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很多被裁员工,都在奔驰中国工作了五年以上。
天下车智查询资料,之前丰田、本田等合资企业因销量不佳、业绩压力等进行裁员,也对被裁员工丰厚的补偿方案,让被裁员工在找工作的过渡期有一定的保障。此次奔驰N+9的赔偿方案,可以说再次刷新了外界对外资裁员赔偿认知。国内某些车企,多数为N+1至N+3,如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优化员工时仅提供N+1,不单是在最后一刻才告知员工资金存在问题,连基本的社保和工资都不能保证缴纳和发放,更别提赔偿了。
奔驰中国裁员15%背后的业绩压力
奔驰集团 2 月 20 日发布的 2024 年财报,或许是裁员的诱因。数据显示,2024 年奔驰全球营收同比下降 4.5%,至 1456 亿欧元;息税前利润暴跌 31%,降至 136 亿欧元;净利润更是缩水 28%,仅为 104 亿欧元。而中国,作为奔驰最大的单一市场,表现同样不尽人意。其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6.7%,至 71.4 万辆;营收下降8.5%,达 231.39 亿欧元 ,显然业绩不佳。
财报会上,康林松称,“为了确保公司的竞争力,我们正在采取措施,使公司更快、更精简、更强大。” 裁员即是举措之一,除了中国区域,奔驰也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裁员。
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奔驰的表现也略显乏力。2024 年,其电动车型销量暴跌 23%,至 18.5 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的当下,奔驰的电动化进程似乎慢了一拍。销量的减少、净价的降低以及不利的车型组合,让奔驰的管理层不得不重新审视成本结构,寻求降本增效的途径,裁员也就成为了应对业绩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型路上的 “断舍离”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消费者的购车观念和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曾经凭借品牌优势就能轻松占领市场的豪华品牌,如今也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财报会上明确表示,公司将通过“更快、更精简、更强大”的战略应对挑战,裁员是降低固定成本的核心举措之一。除中国外,奔驰计划在德国等地区缩减传统燃油车产能,并通过自然减员调整员工结构。同时,将“深入应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运营”,同时整合冗余岗位以提升效率。这一调整与全球战略一致——未来三年产能将控制在200万至250万辆,并加速向电动化转型。
未来的奔驰中国将驶向何方
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奔驰做出一系列调整。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称,未来三年奔驰将开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产品和科技攻势,并实施全面的企业运营表现提升计划。
2025 年至 2027 年将成为奔驰推出新车型的关键三年。根据发布会上的信息,奔驰制定了超 30 款新产品规划,重点关注高端豪华和核心豪华车型。其中,2025 年发布 3 款油车、1 款电车;2026 年会有 8 款油车、10 款电车;2027 年则有 8 款油车和 6 款电车发布。通过 “聚焦高潜力细分市场”,奔驰希望平衡利润率与电动化转型压力,随着电动化车型的推出,在 2027 年将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超过 30% 的目标。
在技术研发方面,奔驰加大了对电动化技术的投入,开发了全新的电动化平台,如 MMA、EVA、VAN.EA 等,以提高电动车的性能和竞争力。同时,奔驰还积极与供应商合作,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动车的性价比。例如,奔驰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合作伙伴合作,将电池成本降低 12%,2025 年奔驰国产电动车零部件本土化率目标达 80%。
在产品布局方面,奔驰加快了电动车型的推出速度,除了现有的 EQ 系列车型外,还将推出更多基于新平台的电动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 CLA 将成为这一轮攻势的先锋,这是首款基于 MMA 平台打造的车型,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的 “无图” L2++ 全场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将率先搭载在中国和美国的全新 CLA 上。同时,奔驰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 140 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
除了特斯拉这个强大的对手,比亚迪、理想、蔚来等本土新能源品牌也在不断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逐渐占据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奔驰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奔驰中国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