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易车国际站
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
添加图片
“从‘关注车’到‘关注人’,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专业标准;变的是服务场景,不变的是利他初心”,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商务副总经理吴迎凯强调。
在汽车消费市场从“产品竞争”转向“体验竞争”的时代,服务的竞争成为汽车市场的又一个焦点。继奥迪升级服务品牌之后,3月21日,在一汽-大众第16届服务技能大赛大赛颁奖典礼上,大众品牌宣布其服务升级为“匠·心服务”,并同步发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喜之旅2.0”行动计划。此次升级以15项重磅客户权益为核心,构建覆盖产品品质、服务标准、用户体验的全维度价值体系。
历经无数淬炼,只为铸就不凡品质
在电动化、智能化潮流汹涌之下,传统汽车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回归品质与安全,才是汽车业发展的根本。
一直以来,一汽-大众以“超国标”严苛标准淬炼产品品质,拒绝任何形式的偷工减料或降低试验标准。在产品投产前,每一款一汽-大众车型都要经历“魔鬼”测试,包括历时45周的8000公里烂路强化试验、10万公里耐久交变试验,模拟用户日常极限驾驶30万公里的工况;同时,一汽-大众更有严苛的极端条件高强度测试,高温、高寒、高原,试验项目远超国标范畴,10万次车门开关试验,次数远超同级。国内独一无二的大众康采恩腐蚀试验,确保车辆12年的防腐蚀保护。
正是这些近乎“自虐”的品质验证,共同构筑起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护城河,以“足月车”理念守护从试验室到公路的每一公里品质承诺。一汽-大众始终相信,安全与品质不应是少数人的奢侈配置,更不应成为品牌溢价的筹码,而是每一位用户都应享有的基本权益,是一汽-大众始终坚守的铁律红线。
让服务成为品牌与用户共同成长的桥梁
一汽-大众在瞬息万变的竞争前沿,始终将服务品质视为核心竞争力,以“长期主义”与“利他主义”为指引,依托三大核心优势持续引领行业服务标准,让服务成为品牌与用户共同成长的桥梁,这或许正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的核心密码。
一汽-大众通过服务网络的深度覆盖、全球同步的专业标准以及匠心传承的团队实力,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服务场景中。全国1600家授权经销商如“毛细血管”般触达每个角落,从青藏高原到内陆都市,一汽-大众服务网络始终在线,让客户随时随地拥享便捷服务;德国原厂认证的千种精工器具、全球标准化作业流程与原装备件储备,可快速定位故障,让每一次维修都实现“宛若新生”的品质承诺;由30000余名精英组成的服务矩阵中,超十年修为的老匠人,占比近四成,技术经理更以六成比例,沉淀着十年之功,他们以沉淀的技艺和严苛的标准把控每一个服务细节,充分诠释"专修"与"兼修"的本质区别。
三大核心优势相互交织,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国、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让专业与温度在每一次服务接触中传递,为行业树立了服务标杆的新范式。截至目前,一汽-大众已连续18年斩获中国汽车金扳手奖,成为近3000万用户的信赖之选。
以严谨与关爱定义服务新境界
“匠心,是一以贯之、刻入德系基因的极致严谨;真心,是渗入全用车周期有品牌温度的极致关爱。匠心服务的真谛,正是以匠的严谨守护底线,以心的关爱突破上限”,吴迎凯表示。
此次服务品牌焕新,既是一汽-大众对“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深度践行,15项客户权益,更是对行业服务标准的再次突破。
据悉, 一汽大众用“4心”概况了15项权益。
放心层面,推出“全系车型-原装备件终身质保”、“揽境揽巡-整车终身质保”、“万千用户-越保养越保值”3项客户权益。
省心层面,推出“越保养越实惠”、“维保履历公示”、“备件渠道公示”、“维修旧件展示”4项客户权益。不玩套路、公开透明、杜绝当“保养刺客”。新车双保PLUS,众保通超值保养套餐,7年以上车辆保养一口价,“众惠卡”年度会员,以低于“后市场连锁”的价格,享原厂服务的品质。
舒心层面,推出“20公里免费取送车”、“7x24全天候道路救援”、“1小时极速保养”、“APP在线预约”4项客户权益,真正解决客户时间痛点,让客户享受“车在修、您自由”的便捷体验。
暖心层面,推出“千万客户关爱基金”、“老客户感恩礼”、“企微管家服务”、“客户关爱活动”4项客户权益。此前,一汽-大众通过客户关爱基金,向一位CC女车主赠送了一辆全新探岳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L,未来品牌将持续做社会正能量的“守护者”;“老客户感恩礼”是为感恩老客户而打造的专属置换政策,本品老客户在置换补贴基础上,享额外专属补贴,换购特定车型补贴翻倍。
在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与流量焦虑的背景下,一汽-大众的服务升级让汽车业竞争回归本质。 “心喜之旅2.0”推出的15项客户权益,不是简单的“服务清单”,而是一汽-大众与用户的深度契约。通过从“关注车”到“关注人”的转变,一汽-大众正推动行业从“基础保障”向“情感增值”跃迁,必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蓬勃活力。文/张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