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NO
YES

工具栏
意见反馈
问题描述
0 /300
请输入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请留下您的电话号码以便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请输入正确电话
相关图片 可上传JPG/JPEG/PNG格式,单张图片不超过5Mb,最多上传3张图片

添加图片

互联网造车需冷静思考,别急着加速前行

小米SU7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在高速公路上化作一团火球的刹那,三个鲜活生命与互联网造车狂飙突进的幻梦一起化为灰烬。这场震惊全国的惨烈事故,不仅撕开了新势力车企的华丽外衣,更暴露出资本狂欢背后的致命危机。


互联网造车企业正陷入PPT造车的死亡陷阱。某些企业以软件定义汽车为名,将汽车安全简化为代码升级,把碰撞测试异化为营销素材。当资本需要故事支撑估值时,安全指标就沦为参数游戏,防撞钢梁厚度可以优化,电池安全测试可以定制,这种用PPT编织的安全神话,终将在真实碰撞中露出獠牙。

智能汽车的监管体系已严重脱节。当激光雷达数量成为车企的炫耀资本时,国家碰撞测试标准却停留在燃油车时代;当车企用用户共创概念绕过安全验证时,监管部门还在用传统目录式管理。某新势力车企高管曾公开炫耀30个月完成传统车企5年的研发流程,这种对汽车工业敬畏的丧失,实则是将用户当作小白鼠。

这场血色警示应当唤醒行业理性。德国车企为验证一个安全气囊参数可以撞废上百辆原型车,日本工程师为0.1秒的制动优化能鏖战三年。汽车不是手机,生命经不起迭代。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智能汽车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用事故倒查制度让企业为每个技术决策负责。

当公路上的火光照亮天际,我们该清醒了:在汽车工业的赛道上,永远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那些用资本堆砌的科技光环,终究抵不过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场用鲜血写就的警示录,该让所有人停下脚步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智能出行未来?

​ ​ ​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举报当前文章

举报成功

感谢您的举报
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李老鼠修车

获赞 3705 关注 1 粉丝 280

+ 关注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