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添加图片
3月31日,多家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70万辆,较2024年50万辆的销量增长约40%。
其中,增程车型的销量目标为56万至65万辆,纯电车型内部预期为5万辆。
消息一出,迅速引来消费者和行业观察者热议与围观。
众所周知,理想汽车在2023年销量达到37.4万辆后,喊出了2024年销量翻番,达到80万辆的豪言。最终销量定格在50.05万辆,目标达成率仅为62.5%,勉强及格。
2025年,理想汽车的目标不再激进,没有在想着销量翻番,仅比2024年的销量增速(约34%)高出了5个百分点左右。
回顾理想汽车的发展轨迹,其销量快速增加,离不开其对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增程式技术路线通过“可油可电”的特性,有效缓解了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续航焦虑的痛点,成为理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2024年,增程车型销量达49万辆,占总销量的98%,其市场接受度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更多车企涌入,增程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例如问界M9的技术升级与比亚迪的“低价高配”策略,使得理想汽车在增程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也解释了理想汽车为何将增程车型2025年的销量目标谨慎定在56万至65万辆区间,月均需完成4.67万至5.41万辆的交付量。
相较增程车型,理想汽车在纯电车型上更加谨慎。
尽管理想汽车将纯电车型视为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在销量预期上显得颇为矛盾:
内部对即将推出的i8和i6两款纯电SUV的销量预期仅为5万辆,而供应链端却释放出“至少14万辆、占总销量20%”的乐观信号。
或许此前推出的纯电车型MEGA让理想汽车变得有些“畏手畏脚”。
相较理想的“保守”,其他造车新势力显得颇为激进。
蔚来计划2025年销量翻番至44万辆,小鹏将目标定为38万辆,零跑、极氪更是分别以60万辆、71万辆的预期展现野心。
对比之下,如果各个车企都能顺利完成,理想汽车虽然能稳居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但那时或许会有不少理想的悲观者出现。
在理想汽车的产品2025年产品发布计划中,除了继续推出增程车型的智驾焕新版,其计划上市的6座i8与5座i6两款纯电SUV,试图通过差异化定位覆盖更多家庭场景需求。
不过,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这些新车型能否在智能驾驶、续航里程、空间设计等核心指标上超越竞品?
例如,i8若想与蔚来ES6争夺市场,不仅需要更优的性价比,还需在补能网络、售后服务等配套体系上构建护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之外,供应链管理能力或将直接影响理想汽车的目标达成。
2023年理想汽车凭借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实现37.6万辆交付量,但2025年若要冲击70万辆,意味着日均交付需接近2000辆,这对生产节奏与零部件供应提出更高要求。
尤其是纯电车型销量预期的内外差异,暴露出供应链资源争夺的激烈程度——提前锁定电池、芯片等关键部件的产能,已成为车企保障交付的常规操作。
对于消费者而言,供应链的稳定性不仅关乎提车周期,更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理想汽车如何在扩张中维持品控水准,将是用户用脚投票的重要依据。
站在行业角度看,理想汽车的70万目标既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观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的窗口。
若目标达成,意味着其年销量将超越特斯拉2024年在华销量(约60万辆),重塑市场格局;若未达预期,则可能引发对增程技术路线生命力的重新评估。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销量竞赛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更多元的车型选择、更成熟的技术方案以及更完善的服务生态。而这,是市场竞争赋予用户的最大红利,也或许是理想汽车变得“保守”的真正原因。
-END-
创作不易,感谢点赞 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