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
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添加图片
3月各大车企相继公布了SUV的销量数据,车型排名也以榜单形式揭晓。从3月合资SUV的表现而言,日系车型凭借较大幅度的价格优惠,在销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豪华车型领域,奥迪Q5L和奔驰GLC跻身前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看看各具体车型的表现。
排名第一的是RAV4荣放
三月份的销售量为一万四千四百二十四辆。
RAV4荣放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作为一汽丰田的主力SUV车型,在3月斩获了14424辆的销售佳绩,位居榜单首位。其成熟的动力、稳定的混动系统以及较高的性价比,对家庭用户颇具吸引力。从以往数据可知,RAV4荣放2023年3月的销量曾下滑至8000辆,不过经过改款升级,2025年再度登顶,彰显了丰田的技术沉淀与品牌号召力。
NO.2 锋兰达
三月份的销售数量为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二辆。
锋兰达是丰田面向年轻市场推出的一款入门级SUV,它凭借12.58万至18.48万的定价范围以及运动风格的设计,在销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25年3月的销量达到了13232辆。不过,和RAV4荣放相比,锋兰达在空间和配置方面略显逊色。并且,在受到新能源竞品车型冲击的情况下,若未来价格优惠幅度降低,其销量或许会受到影响。
NO.3 探岳
3月的销售数量为12228辆。
大众探岳的销量情况持续着之前的回暖趋势。从相关数据能够看出,3月探岳在合资SUV销量榜单中回升至第三位,达到了12228辆的销售成绩。这一良好表现主要是受终端优惠举措和产品升级两方面因素的推动。特别是探岳L改款车型于3月1日正式上市,新车在智能化配置上有了明显提高,为销量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四名:卡罗拉锐放
3月的销售数量为11587辆。
2025年3月,卡罗拉锐放凭借合资SUV销量排名第四的佳绩,继续保持着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价格策略的运用和混动技术的推广。取得11587辆的销售成绩,与终端加大优惠力度以及2025款车型进行改款升级紧密相连。然而,和RAV4荣放、锋兰达一样,这种长期优惠是否能够持续,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排名第五的是本田CR - V。
3月的销售数量为11580辆
3月,本田CR - V销量为11580辆,在榜单中位列第五。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车型从长期占据的霸主之位滑落至合资SUV第五名,这体现出新能源车型和日系竞争对手的双重冲击。从当前的销量情况来看,其混动版本在市场上的受认可程度不高。虽然本田通过改款增强了智能化配置,但电动化转型迟缓,使得该车型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市场里竞争力下降。
NO.6 途观L
3月的销售数量为11458辆。
途观L位列排名榜单第三位,3月的销售数量达到了11458辆,和去年同一时期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其销量回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终端实行的优惠策略以及配置的升级。途观L Pro改款车型于2025年3月正式上市,然而现款途观L不仅没有停产,还通过对价格进行调整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但需要注意的是,途观系列目前依旧以燃油动力作为主导。在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途观L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明显落后,这可能会对其后期的销量产生不利影响。
序号7:奥迪Q5L
三月份的销售量为九千六百四十四辆。
一线豪华品牌里的奥迪Q5L位列榜单第七,3月销量高达9644辆。当下,奥迪Q5L终端也采取了大幅降价策略,还对全新车型的部分配置予以升级。然而,在面对同级竞争时,像问界M7、蔚来ES6等主要对手给奥迪Q5L造成了较大压力。
序号8:奔驰GLC
3月的销售数量为9376辆。
在榜单中位列第八的车型是奔驰GLC,其3月的销售量为9376辆。和奥迪Q5L相同,奔驰GLC也实行了幅度较大的优惠策略,部分区域的降价幅度甚至高达6万。从横向比较而言,奔驰GLC的销量稍逊于奥迪Q5L,并且该车型车系在向电气化方向转型的进程也相对迟缓。
NO.9 途岳
三月份的销售量为九千二百三十二辆。
3月,途岳的销售量达到9232辆,持续保持之前的复苏态势,在榜单中位列第九。途岳通过将入门级车型的价格降至15万元左右,并且全系标配车联网等配置优化,进一步吸引追求性价比的家庭消费者。不过,它的动力系统依然以燃油版为主,在新能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面临着国产混动SUV的竞争挑战。
排名第十的是昂科威PLUS
3月份的销售量为8183辆。
昂科威PLUS作为美系SUV的典型代表,在3月卖出了8183辆车,在榜单中位列第十。和其他车型相比,昂科威PLUS在终端价格方面的优惠幅度比较大。此外,新车借助座舱内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朝着新能源领域迈进。展望未来,昂科威PLUS还需加快进行电气化转型。
总结:
从3月SUV的销售情况来看,排名前十的合资SUV当下都给出了较大力度的终端优惠,在新能源时代,这是各大车企常见的举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车型在电气化转型的进程上都有些滞后,未来能否维持高销量,得看其在电动化方向的规划。